問題1:舞臺上,秋色是秋,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1);掛在散落沈郁無聲的南朝遺跡上,觸景生情,抒發改朝換代的惆悵與傷感(或曰前世沈浮,物是人非,世態無常)。(2分)
問題2: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風景(2分)。詩人看到夕陽依然照在武功臺上,聽到悲傷的鐘聲回蕩在寂靜的森林裏(解析1分)。從而刻畫出悲傷、寂靜的環境特征(意境2分)。
評分標準補充說明:只分
問題1:舞臺上,秋色是秋,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1);掛在散落沈郁無聲的南朝遺跡上,觸景生情,抒發改朝換代的惆悵與傷感(或曰前世沈浮,物是人非,世態無常)。(2分)
問題2: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風景(2分)。詩人看到夕陽依然照在武功臺上,聽到悲傷的鐘聲回蕩在寂靜的森林裏(解析1分)。從而刻畫出悲傷、寂靜的環境特征(意境2分)。
評分標準補充說明:只分析“壹石鑼顫穿空林”的手法,只能得到壹半的分數,比如用以動抗靜的手法(1),用寂靜森林中的悲鐘(1)呼應環境的寂靜與荒涼。
問題1:
試題分析:古臺悠悠,落葉飄零,景色沈郁,詩人在壹個秋日,站在古臺遙望故鄉。然而,俯瞰遠處的山峰,壹片深水阻隔。看到眼前如此荒涼的景象,此刻的詩人更加孤獨、空虛、寂寞,有壹種失落感。夕陽映照著五公臺的老基地,戀戀不舍,空山林間回蕩著冷冷的聲音。南朝發生的事情已經是過去式了。真的很壓抑,但是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川流不息的。可見詩人走上舞臺,秋景是秋,思念故鄉;五公臺老根據地被景所感動,物哀而生。
點評:考點的重點是把握詩歌的內容,欣賞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對某壹問題的看法和態度。詩歌是壹個整體,對思想內容和觀點的把握應以語言閱讀為基礎,以意象鑒賞為突破口,以表達技巧尤其是意境的把握為動力,綜合分析。解決這類問題,可以先抓住詩的標題,從而理解詩的主題,即詩的主題範疇。比如這首詩從題目上看是送別詩,我們可以用送別詩和具體的詩中經常表達的思想感情來分析,會比較容易。
問題2:
問題分析:如何寫壹個場景?這類問題,思路的解決壹般從這幾個方面考慮:描寫角度,包括時空角度和感官角度;描寫手法,包括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最後要指出描寫的效果。詩的第三部分,第壹句從視覺角度,第二句從聽覺角度,突出了環境的悲涼和寂靜。
點評: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和表達手法的判斷是基礎,也是關鍵。因為這個手法的判斷有問題,後續的講解和表達效果已經偏離了正確的軌道,所以可能整個題目都得不到分。因此,在欣賞詩歌表達的技巧和判斷技巧時,我們必須謹慎和認真。對此,要認真掌握各種表達技巧的特點,了解其表達效果。這樣才能根據具體的詩詞做出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