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期間,張鼓峰事件發生時,正是琿春地區的夏秋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正是從這裏獲得了創作靈感,寫下了《喀秋莎》這首詩。蘇聯著名作曲家布蘭查德看到這首詩後,立即將其譜成歌曲,迅速在蘇聯各地傳唱,立即在蘇聯掀起了愛國熱潮。
歌曲《喀秋莎》描繪了前蘇聯在春天返回地球時,壹個名叫喀秋莎的女孩思念離開家鄉去邊防的愛人的美麗景色。這當然是壹首情歌。
這首歌沒有壹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單,旋律簡單流暢,所以多年來壹直廣為傳唱,非常受歡迎。蘇聯衛國戰爭期間,這首歌在那場戰爭中發揮了非同尋常的作用。雖然喀秋莎很有名,但它不是俄羅斯民間的宋立科·卡林卡。
擴展數據:
宋影響力:
這首歌寫於1939,但當時並不流行。是蘇聯衛國戰爭讓這首歌在兩年後脫穎而出,伴隨著隆隆的槍炮聲流傳開來。就這樣,是戰爭讓《喀秋莎》這首歌體現出了它不同尋常的價值,而這首歌經過了戰爭的洗禮,獲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百度百科-喀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