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自主學習
安徽蚌埠市新實驗學校王桂林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發展主要是通過主體的積極活動來實現的。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語言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是學生的自主活動,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壹定要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真正達到“自主學習”的境界。那麽,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做法:第壹,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施素質教育的陣地在課堂,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是毫無疑問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關鍵和首要的是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給他們獨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選擇和實踐的過程中展示和發展自己獨特的個性。第壹次讀壹篇課文,我總是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段落,想讀哪段就讀哪段,沒有統壹的要求和強制性的規定。在理解感悟文本時,我總是讓學生自己選擇最能打動他們的有趣句子或關鍵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學生往往會根據自己不同的興趣愛好來確定選讀的內容,談談自己對某個詞的獨特感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每壹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第二,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開放學習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只是培養學生自主性的第壹步。接下來,學生應該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我們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不同,在自主學習中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也可能不同。原則上要尊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只要不是壞習慣),鼓勵他們盡可能用自己熟悉的學習方法學習。選擇課文時,可以默讀、跳讀、輕聲朗讀,可以自己讀,也可以同桌讀。無論采用什麽樣的閱讀方式,只要能讀得心滿意足,在閱讀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會和見解,就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熱情的欣賞和積極的鼓勵。比如在教詹天佑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然後讓他們用筆畫出自己最深的感受。因為學習時間還給學生,選擇權給了學生,學生才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所以,有壹段時間,這本書在課堂上聲音很大。學生閱讀和思考,思考和畫畫。他們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動手動腦,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接下來的交流過程中,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談了自己的閱讀收獲。有的從詹天佑的話語中體會到他壹絲不茍、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有的從詹天佑的行動中感受到他帶頭實事求是;還有人從詹天佑的思想中體會到,他必須以強烈的愛國熱情為祖國爭光...不管是什麽樣的觀點,我都積極肯定,熱情贊揚。因為我認為,這些畢竟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獨特的生活體驗,是學生主動主體性的充分展示。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不應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壹定要組織學生充分閱讀,讓他們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的感染,獲得思想的啟迪,提高語文素養。第三,選擇自己的學習夥伴。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時需要付出情緒,投入積極情緒才是高效的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交流雙方在情感上協調壹致,學生才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自由闡述自己的想法,進行交流,從而實現積極有效的合作學習。為此,我們要打破學生近在咫尺,卻互為陌生人的傳統封閉局面,努力創造學生積極合作交流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新格局。無論是鄰座還是前座,都能夠積極配合和溝通,而且這種溝通不僅可以在各個小組內部進行,也可以在小組之間進行。比如,在教完“鳥的天堂”這壹課後,我創設了這樣壹個活動情境:“同學們,“鳥的天堂”已經變成了壹個旅遊景點。請根據課文內容和課前收集的資料,寫壹篇‘鳥類天堂’的導遊詞。”因為活動的時間是留給學生自由支配的,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老師過多的幹預,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原有的知識經驗,完全融合新的學習成果。於是,他們的自主性再壹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壹個個拿起筆,寫出了內容精美、風格各異的導遊。經過組內溝通,我要求每組推薦壹人參加“班級最佳導遊”評選活動。臺下的“遊客”們興致勃勃地聽著臺上“小導遊”的介紹,不僅詳細地欣賞了“小鳥天堂”的神奇景觀和這壹帶的風土人情,還驚嘆於“小導遊”們精湛而獨特的講解技巧。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交流氛圍中獲得了豐富的課內外知識,同時進壹步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和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擁有自由時間是個性發展的重要條件。壹個孩子的素質和天賦,只有每天有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交際活動,才能發揮出來。”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敢於打破常規,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盡力創造出學生願意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獲得生動活潑、健康全面的自主發展。通過這種自主交流活動,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興趣,實現優勢互補,共享資源。同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第四,自主提出學習問題。“學貴疑,小疑小,大疑大。”在每節課中,教師要註意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大膽提問,鼓勵學生通過積極探索來解惑。比如在《倒黴的海倫》教學中,學生壹起讀完題目後,我引導學生問自己:“同學們,妳想從這個題目中知道什麽?妳有什麽問題要問嗎?”壹石激起千層浪。突然,寂靜的教室似乎爆炸了。“老師,我想知道海倫是誰?她是哪裏人?”“我想知道海倫是做什麽的?”“海倫遇到了什麽樣的厄運?”“海倫戰勝厄運了嗎?她現在的生活怎麽樣?”“海倫在厄運中做了什麽?”.....看著學生們高高舉起的小手,聽著學生們好奇的提問,心裏真的很開心。我為學生們活躍的思維而高興,更為學生們強烈的問題意識而高興。“好吧,那我們就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好好學習,看能不能解決。”這樣,引導學生根據題目提問,不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獨立閱讀的興趣,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究文本的欲望,成功地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同時,學生自主提問,為自己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圍繞目標進行深入有效的閱讀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生活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提問,讓學生真正做到“勤學好問”。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積極、聰明、睿智。早在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言簡意賅地說過:“創作始於問題。有問題才能思考;有了思考,才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會有找到獨立想法的可能。”教師必須改變只要求學生“看老師的手,聽老師的嘴,順著老師的思路”的做法,註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動探究的精神。老師應該給學生留壹定的自由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學生的思維不再跟著老師的話走。他們可以對書中的疑點自由提問,也可以談談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或對事物的壹些奇思妙想。無論功過,老師都要用贊賞的目光和鼓勵的話語細心呵護。這樣做的目的,說到底就是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語言亮起來,個性飛起來。第五,自己選作業。學生自主性的發揮不能僅僅停留在有限的課內訓練,還可以通過課外作業實踐進行拓展和延伸。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完全被老師掌控,作業的主動權壹直被老師掌控。學生無權說什麽“做什麽”“怎麽做”,只能絕對去做。這種現象與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極不相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布置作業要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服務。比如,我在完成壹個柴丁香的學習後,設計了壹個鏈接,引導學生自己做作業。請看以下教學片段:老師:同學們,在這堂課上,大家開動腦筋讀課文,用自己的智慧讀真情。老師真為妳高興。現在,老師想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給自己布置壹個作業。生:這首詩真的很漂亮。回到家,我會背給爸媽聽。生:丁香花真的很漂亮。等我回去,我會在書上畫丁香花。生:這首詩的三四節我最喜歡,我準備摘抄壹下。學生:老師,我覺得這首詩裏的“老師”和您壹樣辛苦,關心我們。當我回到家,我也會寫壹些關於妳的東西。生:我知道還有很多描寫老師的詩詞。回去之後,我會多找壹些這樣的詩來讀。生:我聽過壹首很美的歌,它的名字叫丁香。回家後我要學唱這首歌。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不再從上面發號施令,而是走下“獨裁者”的神壇,與學生平等對話,指導學生自己設計作業,獨立完成作業。這樣,把作業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既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面向全體、註重差異、照顧不同層次學生實際學習能力、滿足學生不同興趣和心理發展需求的目的。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中展示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同時,獨立作業改變了傳統的單壹作業模式。學生們或讀或背,或說或寫,或畫或唱,使作業之花更加絢麗多彩,生活之花更加美麗動人。當然,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和類型,也可以讓學生去查,去找,或者去行動,去做。總之,作業的安排要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總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必須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在每個環節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有自由的時間,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有自主實踐的機會,有自主交流和展示的平臺,讓他們都能有自我實現的成功體驗,進壹步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這樣,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就會把學習當成壹種樂趣,當成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對他們來說,學習不再是負擔和苦差事,而是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手段,是壹種讓他們身心愉悅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