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道理啊!因為語言是壹個民族的第壹個符號,但不是唯壹的符號。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都是用英語寫的,但民族風格不同。偉大作家的作品並不會因為被翻譯成外文而失去民族光輝(當然,翻譯,尤其是詩歌,必然會或多或少地削弱原作的民族風格)。相反,壹些自稱代表“純粹”民族文化傳統的反動、沒落文人,雖然用民族語言寫作,但是,作品反動、腐朽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之間存在尖銳矛盾,與民族特色相去甚遠。在我們這樣壹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壹些漢族作家長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為各族人民創造了壹批熟練掌握漢語,能用漢語或雙語寫作的作家。這些作家與自己的民族保持著血肉聯系,熟悉他們的歷史和現狀。他們在使用漢語時,特別註意吸收本民族鮮活生動的口語,運用本民族習慣表達感情的方式方法,使創作自然散發出獨特的“奶香”或邊塞蘆笙韻味。考慮到壹些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苗族)乃至整個民族(如壯族、滿族、回族)都改用漢語,他們直接使用漢語書寫,擴大了作品的影響。這些作品都把自己的生活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帶進了祖國多民族的文學花園,受到了本民族和全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如蒙古族的瑪拉沁夫和奧德斯得,西藏的巴桑,仫佬族的寶玉堂,白族的小雪和,傣族的伯,彜族的李喬,壯族的魏其林等。就是這樣壹群作家。我們要充分肯定他們對弘揚民族文學傳統、豐富祖國文化寶庫的貢獻,這與歐洲封建貴族作家輕視漢語言、堅持用拉丁文和法文寫作以示高雅的不良文風是根本不同的。
總的來說,我覺得翻譯壹般是可以的。比如故事情節、立場觀點——即主要內容要素的主題、主旨、情節。而是形式要素,比如體裁、語言風格、文體等等。壹般來說,翻譯會失去其文體特征。而當我們說要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時,我們指的是這些作品(文本)的風格中保存的感情、興趣、宗教、哲學等等,比如說話的方式。所以,沒有壹種語言,世界就失去了壹個世界的視野。這個世界少了壹種顏色。所以,總的來說,翻譯是可能的,但具體來說,完全翻譯是不可能的。比如數據顯示,中國語言的詞匯在過去的100年裏基本沒有增加,只有不到1萬個單詞說了世界。英語每年增加幾十萬個單詞;世界上有成千上萬說英語的人。妳說,不到壹萬字,妳能翻譯上萬個不斷增加的單詞的全部內容嗎?!當然,這並不是說漢語比英語差,而是說不可能通過翻譯把兩個文學世界等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