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徹底被徐誌摩折服了,因為他的人生。那壹刻,正是在“偶然”中,誌摩理智地選擇了告白後的不同方向。他沒有停止愛。花不壹定要種在家裏才能聞起來香。他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欣賞它們。我覺得這種理性是可以學習的。十有八九,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換壹種方式繼續溫暖的活著豈不是很有趣?
胡適曾經評價說,徐誌摩樸素的信仰裏有三個大字。印象最深的是“美”和“愛”。
“我倚著石籬上的青苔,青苔涼了我的心”,“最溫柔的鞠躬,像壹朵出水芙蓉的羞澀”,“如果我是壹片雪花,我就在半空中瀟灑”............................................................................................................詩人帶來的是“美”,是美的自然表現,是美景、美心、詩情的結合,讓讀者沈浸其中——進入詩意的境界,進入詩人的意境。
?此外,詩人還帶給我“美的啟示”。如今,在這個沸騰喧囂的時代,無限的精彩正在來臨,很多人在無意義的爆炸信息流中迷茫。自啟蒙運動以來,有多少人願意停下來反思?在《秋月》中,詩人可以仰望月光,看到它鋪展在路上,漂浮在水面上,沈浸在水底,在小溪上...多美的景色啊!這是壹種多麽愉快的感覺啊!只要妳願意擡頭,今天的月光和詩人看到的有什麽區別?我們應該感受文學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平凡生活中有詩,有遠方。
?“不知風吹向何方,我在夢裏,她的溫柔,我的陶醉”。誠然,詩人是壹個單純的情感作家,他對愛情的表達大膽而深刻。也許有人會因為詩人的深情,戴上有色眼鏡去看他的情詩。對此,我的觀點是:首先,親情不是壹種邪惡的東西,相反,它激發了人們對情感、愛情和美好的向往。更何況他對誰都專壹!如果詩人沒有多次分分合合,怎麽會有如此豐富的靈魂支撐他的寫作?其次,不應該在道德框架下評價作品,而應該像看畫展壹樣,純粹在作品和情感上討論。如果我們總是預判壹個人如果感情經歷多了就是偽君子。是我們反思自己價值觀的時候了,也是我們反思這個社會價值觀的時候了。
?很慚愧的說,我是壹個四大古典小說,中國,壹部都沒看過的人。但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對文學產生了興趣。我不想讀文學,也不想分析文學,我只想和書中的前輩對話,只為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浮躁中尋找心靈的平靜。文學是我在現實之外的棲息地。
作者簡介:李淑昕,壹個充滿想法的不成熟的孩子。如果妳們的思想在這裏碰撞,那我們就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