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兩次世界大戰的詩歌朗誦

兩次世界大戰的詩歌朗誦

7月31849,31匈牙利愛國詩人佩托菲在瑟克斯堡血戰中抗擊俄軍時年僅26歲。生命可貴,愛情更貴。如果是自由,兩者都可以丟掉。“生命可貴,愛情更貴。如果是自由,兩者都可以丟掉。”提起這首壹百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廣為傳誦的詩,人們會想到它的作者,匈牙利詩人佩托菲。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特殊的政治氛圍中,“裴多菲俱樂部”再次成為壹個不祥的名詞。如果我們客觀地回顧歷史,就可以知道偉大的匈牙利詩人是1848年歐洲革命中的英雄戰士,深受馬克思恩格斯的關註和贊揚。他的詩歌也為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學遺產。■在爭取民族自由和謳歌愛情的鬥爭環境中成長1823 65438+10月1裴多菲·山陀爾出生在奧地利帝國統治下多瑙河畔阿夫德平平原上的壹個匈牙利小鎮。他的父親是壹個貧窮的斯拉夫屠夫,母親是馬紮爾的農奴。按照當時的法律,他家是社會底層。部分祖先來自中國漢代西移的匈奴部落匈牙利,具有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特點,在歐洲歷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由於長期受到周邊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匈牙利人善於以詩歌為號角,激勵自己的民族戰鬥近千年,近代湧現出壹大批優秀的愛國詩人。17世紀後,匈牙利壹直被奧地利帝國統治,失去了獨立地位,爭取自由的起義鬥爭此起彼伏。生活在這種環境下,裴多菲十幾歲時就願意聽民族英雄霍斯領導的起義的傳說。在酒館裏,他和同伴們聊起了匈牙利人民爭取獨立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種“自由論壇”的氛圍也極大地促進了裴多菲語言的發展和進步。小小年紀就能用匈牙利語和斯洛伐克語自如交談,拉丁語也有壹定基礎。1835年,12歲的窮小子裴多菲,有機會在奧塞德讀書。在三年的時間裏,他展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完成了學業,並組織了壹個進步的學生團體,閱讀和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和匈牙利古典作家的作品。1838年,裴多菲寫了他的第壹首諷刺詩《告別》。這首詩繼承和發展了匈牙利古典詩歌的傳統,初步體現了他壹生所遵循的詩歌語言大眾化的特征。他是壹名士兵,壹名流浪演員,也是《佩斯時裝》的助理編輯。豐富的社會經歷加深了他的創作源泉。1846年9月,23歲的佩托菲在舞會上認識了諾茨伯爵的女兒森德利·尤莉婭。這個有著淡藍色眼睛的苗條美麗女孩的純潔率真,讓這位年輕的詩人壹見鐘情,但擁有大量土地莊園的伯爵卻拒絕將女兒嫁給像裴多菲這樣的窮詩人。面對阻力,裴多菲對尤麗雅的好感依然無法抗拒。在半年的時間裏,他發出了壹系列的情詩,比如給尤麗雅,我是壹個有愛的人,妳愛春天,蕭瑟的秋風在林間低語,壹下子給我二十個吻等等。這些抒情詩中的寶藏鼓勵尤利婭沖破父親和家庭的枷鎖,在壹年後與佩托菲步入婚禮殿堂。此時此刻,歐洲大地已經湧動著革命的洪流,匈牙利人民的起義也像洶湧澎湃的巖漿。裴多菲的蜜月交織著喜悅和憂郁。不願沈溺於私生活,他寫下了著名的諺語詩“自由與愛”:“生命是寶貴的,愛更昂貴……”這部傑作是壹首感人的詩歌,在接下來的壹百年裏鼓舞了世界上進步的青年。■用詩歌和激情爭取民族獨立。1848年春,奧地利統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裴多菲目睹人民被侵略被奴役,大聲疾呼:“難道我們要世世代代做奴隸嗎?我們永遠不會有自由和平等嗎?”詩人開始將理想與革命緊密聯系起來,決心依靠貧苦人民進行鬥爭,寫下了壹系列簡練的詩篇,作為激勵人們走向民族民主革命的號角。04年3月14日,他和其他起義領導人在佩斯壹家咖啡館商定起義事宜,並通過了旨在進行資產階級改革的政治綱領“十二條”。當晚,佩托菲寫下了起義《民族之歌》:匈牙利人,起來吧,祖國在召喚!現在就該做,還不晚!妳想成為自由人還是奴隸?自己選,這才是問題!15早晨,震驚世界的珀斯三月起義開始了。超過10000名起義者聚集在國家博物館前,裴多菲當眾朗誦了他的《國家之歌》。起義軍雷霆萬鈞,迅速占領布達佩斯,使之成為當時歐洲革命的中心。次年4月,匈牙利議會也通過了獨立宣言,成立了共和國。恩格斯曾指出:“匈牙利是三月革命以來唯壹在法律上和實踐上完全廢除農民封建義務的國家。“面對布達佩斯起義,決心維護歐洲舊秩序的奧地利皇帝斐迪南立即與俄國沙皇尼古拉壹世聯手,34萬俄奧聯軍猛烈壓向人口只有500萬的匈牙利。在國家危難之際,裴多菲致信最有技巧的將軍貝姆:“請讓我和妳壹起上戰場。當然,我還是會盡我所能,用我的筆報效祖國...“在戰火紛飛的1848年,裴多菲寫的抒情詩多達106首。5438年6月+次年10月,裴多菲成為少校軍官。他寫詩,直接拿起武器對抗俄奧聯軍。■被哥薩克騎兵長矛犧牲,他短暫的壹生留下了800多首詩。1849年夏天,匈牙利革命軍在強大敵人的壓迫下戰鬥到了最後壹刻。7月31日早晨,貝姆將軍組建了壹支300人還能打仗的騎兵部隊,並特意叮囑裴多菲在戰鬥開始前留下。然而,詩人違背了將軍的命令,跟在騎兵後面出發了。這些英勇的匈牙利戰士在與數倍於己的敵人粘在壹起時,很快就被淹沒、融化了。這位瘦弱的詩人被兩個俄羅斯哥薩克騎兵包圍,壹把砍刀兇猛地向他撲來。詩人躲開了,但與此同時另壹支鋒利的長矛刺穿了他的胸膛,詩人痛苦地倒下了...在隨後的幾十年裏,匈牙利人民再也不願相信他們的詩人死了,傳說不斷出現。有人說在壹個農民家裏見過他,也有人說被俘後在俄羅斯見過裴多菲。匈牙利議會也進行了專門調查,但令人失望的是,這位“證人”從未當過兵,也未被抓獲...經過匈牙利人民的抵抗鬥爭,奧地利帝國被迫於1867年與匈牙利簽訂協定,承認在奧地利皇帝為統壹國家元首的前提下,可以建立二元聯合國家政權,國名也改名為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在壹戰末期崩潰,匈牙利在1918年底實現完全獨立。裴多菲死時只有26歲,身後留下22歲的妻子和1.5歲的兒子。他壹生寫了800多首抒情詩和8首敘事詩,此外還有80多萬字的小說、政論、戲劇和遊記,其中相當壹部分是在戰爭中完成的。如此高的產量在歐洲文學史上是非常罕見的。裴多菲在匈牙利乃至整個民族的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學的基石,繼承和發展了啟蒙文學的戰鬥傳統,被譽為“生長在浸透了奴隸鮮血的肥沃黑土地上的壹朵帶刺的玫瑰”。壹個多世紀以來,裴多菲作為民族解放和文學革命的旗幟,也得到了全世界進步人士的認可。他的著名詩歌至今仍被廣泛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