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花鳥畫?花鳥畫的壹般題材是什麽?
花鳥畫是中國畫的壹種。北宋的《宣和花譜》。《論花鳥》說:“詩人有六義,更知鳥獸芳草之名,亦記其歷四時之盛衰,故畫之美在此更有趣,與詩人不同。”在中國畫中,凡是以花、花鳥、魚、蟲為描寫對象的畫,都稱為花鳥畫。花鳥畫有三種畫法:工筆、寫意、兼工。工筆花鳥畫是用濃淡墨勾勒出運動的形象,然後層層上色;寫意花鳥畫是以簡潔概括的方式畫出物體;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叫兼職。歷代花鳥畫家很多,如唐代《雪霽》中的鶴、《邊鸞》中的孔雀、《刁光印》中的花竹。五代郭的鷹,黃泉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翠柏的鳥,吳的花鳥;南宋吳冰的枝,林春的花與果,李娣的鳥;元代李理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梁麟的鳥,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的魚,雲的蓮,華喦的鳥;現代的吳昌碩,花都等等,都是壹代名花。參見“四君子”。以動植物為主要對象的中國畫。還可以細分為花、羽、蔬果、草蟲、畜獸、鱗等亞科。中國花鳥畫體現了作為審美對象的中國人與自然生物之間的審美關系,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它常常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時代精神,間接反映社會生活,在世界各民族類似題材的繪畫中表現出非常鮮明的特點。其技法多樣,以細膩或奔放的描繪手法分為工筆花鳥畫和寫意花鳥畫(又可分為大寫意花鳥畫和小寫意花鳥畫)。根據水墨色彩的不同,可分為水墨花鳥畫、潑墨花鳥畫、彩色花鳥畫、速寫花鳥畫和無骨花鳥畫。早在工藝、雕刻、繪畫沒有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的花鳥畫就已經萌芽,但在漢魏六朝才初具規模。美國尼爾森和艾敬美術館收藏的東漢陶倉上層壁畫《樹上的兩只烏鴉》是已知最早的單幅花鳥畫。《南齊謝赫圖》中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蔭祖是已知的第壹位花鳥畫家。經過唐代、五代和北宋,花鳥畫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成熟。黃泉和徐希是五代時期出現的兩個流派,他們通過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技巧表達了他們對財富或野性的興趣。北宋《聖朝名畫評論》甚至把花木之門、動物之門都列了出來,說明花鳥畫在此之前已經成為壹個獨立的分支。北宋宣和《畫譜》在總結前人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寫出了第壹篇關於花鳥畫的論文,深入探討了花鳥畫作為人類精神產物的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闡述了花鳥畫創作“以詩人示內外”的思維特征。此後,畫家輩出,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精致工筆花鳥畫在繼續發展的同時,風格古樸奔放,南宋、元代出現了以水墨為主的寫意花鳥畫、水墨“四君子”(梅、蘭、菊、竹)。同時,以線描花卉為主要手段的也應運而生。隨著晚明以徐渭為代表的寫意花鳥畫的深入發展,他有意識地實現了用草書作畫的轉變,強烈地表達了個人感情。清初,朱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花鳥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傳統,終於在近代出現了齊白石這樣的花鳥畫大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花鳥畫適應了中國人的社會審美需求,形成了以寫生為基礎,以娛樂性和寫意性為避難所的傳統。所謂小品,就是要“動之傳神”,即“變態地、無休止地”傳達花鳥的生命力和不同特征。所謂“喻興”,就是通過描寫花鳥植物,傳達作者獨特的感情,用類似於中國詩歌中“賦、比、興”的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意誌。所謂寫意,就是強調意義的主導作用,即追求像中國的書法藝術那樣傳神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也就是不把思想感情的表達限制在寫生對象上。所以中國花鳥畫的立意,往往和人事有關。不是為了畫花鳥而畫花鳥,也不是臨摹自然,而是牢牢把握動植物與人的生活、思想感情的聯系,強化表現。它既重視真實,又要求花鳥畫具有“知夫、鳥獸、樹木之名”的認知功能,十分註重美善觀念的表達,強調其“抓住自然、轉移精神遐想”的愉悅功能,主張通過花鳥畫的創作和欣賞來影響人們的興趣、情操和精神生活,表達作者內心的思想和追求。在造型上,中國的花鳥畫註重形而不拘泥於形,甚至追求“似即不似”、“似與不似之間”,以實現對對象的表達和對作者的情意。在構圖上突出主體,善於剪裁,在布局上註重虛實對比。而且在寫意花鳥畫中,尤其擅長寫出以書法配合畫風起畫作用的詩句,並輔以印章,成為壹種以繪畫為基礎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在繪畫方法上,花鳥畫比山水畫更具體、含蓄,比人物畫更豐富,所以細致的設色更寫實或具有壹定的裝飾意義,而寫意花鳥畫則更簡潔、更程序化、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