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西愛情詩的異同

中西愛情詩的異同

對比壹下中國和西方的愛情詩,看看我們的愛情觀有什麽不同!

安源的小時之光

2065438+2009年9月29日長沙慕尼展覽有限公司CEO。

* * *相似之處:

中國和西方在早期都有大膽熱情的愛情詩:

比如中國的《詩經》有關雎、賈簡、景女、娟兒,漢樂府也有商邪,唐代敦煌出土的《菩薩蠻》,明代的《子夜歌》。

還有王靜之的《過伊門》,徐誌摩的《雪花的快樂》《別擰我,好疼》,郭小川的《雪頌》,舒婷的《致橡樹與神女峰》。

西方:《聖經·雅歌》、古希臘女詩人莎孚的《相思》、古羅馬詩人卡圖盧斯的《選集》、但丁的《新生》、皮德雷克的《十四行詩》、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19世紀,英國詩人伯恩斯、拜倫、雪萊、俄羅斯詩人普希金、法國詩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愛情詩。

西方的愛情詩是明線,中國的愛情詩是暗線。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民間創作,在西方都是顯而易見的,而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很少有真正的愛情詩,民間作品中還有所謂的真正的愛情詩。

有壹個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與阻力相沖突。

在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思想主張“男女大礙”、“男女授受不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從而影響了愛情詩的創作;另壹方面,歷代的妓家、妓院都是開放的。所以文人筆下自然情詩很少,只是民間的情況不同。

在西方,由於幾千年的中世紀宗教統治,寫情詩也是被禁止的。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人突破了禁欲主義的思想和體系,所以愛情詩也獲得了正常的發展。古希臘羅馬,人的“性”和“情”基本是開放的;文藝復興之後,變得更加開放。西方比中國開放的時間更長。

中西愛情詩的差異;

*主題差異:

中國有很多描寫婚後愛情和死後愛情的詩,比如無名氏的《菩薩過江》,李白的《長相思》,陸遊的《釵頭鳳》,白居易的《長恨歌》。

西方有很多關於“婚前戀愛”和“婚外情”的詩歌,比如莎孚的《相思》,聖經中的《雅歌》,中世紀騎士歌詞中的《黎明之歌》,拜倫的《雅典少女》。

2.情感或情緒差異:中國的愛情詩多為怨,多為苦與憤,多為悼亡詩,少為求偶詩,如古詩十九首中的《送別牛郎星》,李清照的《慢聲》,辛棄疾的《祝英臺近》;

在西方,人們多寫“傾慕”,多寫“求愛詩”,少寫“悼亡詩”,多寫歡快愉快的感情,如雨果的《致壹個女人》。

3.中西愛情詩在性質上的差異:中國的詩較少描寫,較少談身、言、行,如陸遊的《釵頭鳳》;

而西方的詩更多表現的是“性”,多寫身體,豪放熱情,比如康明斯的壹首詩,這裏不方便展示。

4.宗教和情感差異:中國人對超生和死亡的存在沒有信心,愛人死後會和草木壹起死去,等待來世。

潘嶽說,“落葉伸向邊,枯骨占墳角,孤魂獨守,知靈而無物?”元稹說:“妳指望從同壹點,妳和我死後的會議幾乎沒有信心!”

白居易的《長恨歌》,雖然有超越時空的框架,但顯然只是敷衍的傳說。

5.中西愛情詩在場景方面的差異;

中國:幽深的庭院,沈香亭畔,半掩的帳篷,溫和的炭火,朦朧的月影,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蘇軾的《水曲柳明月幾時明》,納蘭性德的《菩薩蠻》回文。

西方:綠草如茵的土地,月光皎潔的森林,白雪皚皚的小徑,細沙如茵的沙灘,比如伯恩斯的壹朵紅玫瑰,華茲華斯的露西的詩。

6.中西愛情詩的風格差異;

中國的愛情詩含蓄、婉約、含蓄,重視靈動之美,如《詩經》中的關雎,《漢樂府》中的送別壇,許幹的《房想》。

西方詩歌豪放率直,熱烈活潑,充滿陽剛之氣,如勃朗寧夫人的十四行詩,拜倫的《雅典少女》,華茲華斯的《致戴·》,歌德的《五月之歌》。

三,中西愛情詩差異的三個來源

1.社會文化根源:中國是壹個高度倫理的宗法農業社會;中國的文化是儒釋道三教合壹,以儒家思想為主;封建官員追求名利,看重規範和感情,女性沒有地位。

西方是壹個海洋開放體系,有融合古希臘民主制度、基督教神教和羅馬帝國冒險精神的文化傳統。女性有出入社交場合的自由;西方人更註重吃喝玩樂的世俗生活。

2.對愛情和婚姻的不同看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情受到倫理和責任的束縛,它只生育孩子,而不是聖潔和精神的結合;中國人重男輕女,嚴禁婚外情;

而西方人往往把愛情和婚姻視為人生大事,有“愛情至上”的傳統,把愛情視為情感冒險,“婚外情”壹般不會受到譴責。

3.不同的詩歌價值觀:

孔子有“賞景怨”之說,講究“表情止於禮”,“溫柔敦厚”。即使在當代,郭小川的《白雪公主頌》也壹直受到批評。

而在亞裏士多德時代,西方強調詩歌是客觀的再現和主觀的移情:華茲華斯強調自然,科爾強調想象,雪萊強調情感,濟慈追求美,這些都有唯美主義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