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我將永遠贊美妳對詩歌的欣賞。

我將永遠贊美妳對詩歌的欣賞。

閱讀01

戰爭的策劃和發動是“肉食者”的活動。被迫卷入其中的個體,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就像隨風飄動的樹葉,隨波逐流的小家夥,任其隨意玩弄命運,都是身不由己的疲憊、悲傷、苦難、疾病、衰老、死亡,只能在天空中嘆息、尖叫。這恐怕是普通軍人留下的唯壹權利和“財產”了。

有了這個唱悲歌的權利,就不會得罪大人先生了!無家可歸的焦慮,居無定所的煩悶,屢戰屢敗的辛勞與疲憊,思念家鄉的痛苦,個人命運的感慨,對來犯之敵的仇恨,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觸景生情的傷感,對命運無常的恐懼,無盡的等待,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敏感而焦慮的心靈。把它們唱出來,是壹種自我照顧和自我安慰,就像壹只受傷的動物,只舔自己的傷口,忍受自己的痛苦,經歷自己的悲傷。

如果受傷後連哭的欲望和本能都喪失了,那就徹底麻木了,物化了。對於習慣了命運的心靈來說,痛苦和悲傷、艱辛、困苦和疲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已經失去了作為壹個活生生的個體的靈性和活力。

對悲傷和痛苦的敏感,既表現了個體對自身生存處境的真實關註,也表現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誌。悲傷痛苦的表達,既是壹種無奈的嘆息和悲哀,也是壹種不願意忍受痛苦,向命運屈服的獨特表達方式。它想告訴我們的是“我難過,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願意,我拒絕接受,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我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能這麽想這麽做的個體,其實也不算“小”。從他無力掌控自己命運的角度來看,他是弱者;從他不願意向命運屈服,有自己的追求這壹點來看,他是可圈可點的。正因為如此,唱出自己內心的悲傷和痛苦,並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即使歌手本人看似不經意的這麽做,他的深層動機也是顯而易見的。

整個人生就像壹場戰爭。如果妳活著,妳會被迫卷入這場戰爭,妳會有悲傷、痛苦、擔憂、恐懼、絕望、向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歌本身就是壹種感人的生存哲學。欣賞02

寒冷的冬天,下著雨,下著雪,壹個退休的征兵人員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是邊境越來越遠,鄉鎮越來越近。此刻,他遙望故鄉,憶今昔,不禁思緒復雜,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爬上山頂,壹幕幕重現眼前。《采薇》就是這樣壹個三千年前的久遠棋子,是壹部歸途中的追憶與嘆息之作。它的類別屬於瀟雅,但它與國風很相似。

全詩共六章,分為三層。既然是回家路上的回憶,就用倒敘的方式寫。前三章為壹層,回憶思鄉之情,描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表達了鄉愁和對家的向往。久而久之,這種心情變得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難以忍受。第壹句話就從挑歐盟開始,但是歐盟既繁榮又富裕。因為薇菜是可以食用的,守衛們正在采摘薇菜充饑。所以,這不經意的壹句話,是口頭展望,反映了戍邊將士的艱辛。邊塞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婦女的“采蠅”、“采桑”難分伯仲。駐軍不僅辛苦,而且漫長。《魏也停》《軟停》《剛停》壹步壹步,生動地描繪了薇菜從破土而出到發芽,再到嫩苗,再到莖葉堅硬的生長過程。與“歲不可停”、“陽歲不可停”壹起,表示時間的流逝和長久的駐軍。年初黃昏,物換星移,“我將回故鄉”,卻久久不歸;對於時刻面臨生命危險的警衛來說,怎麽能不“擔心”呢?那麽,為什麽很難回到駐軍呢?後四句話層層解釋:遠離家鄉是因為犰狳的苦難;因為戰爭頻繁,駐軍不確定;沒時間休息,因為王者無止境。根本原因是“鬼的原因”。《漢書·匈奴傳》說:“(周)稱王時,皇族衰微,戎狄侵霸中國。中國患之,詩人起之。病了就唱:‘家破人亡,好別扭’之類的。”這可以看作是《采薇》這部作品的背景。對於犰狳的痛苦,普通人有責任守護服務。這樣,壹方面是思鄉情結,壹方面是戰鬥意識。前三章交織著個人的思鄉之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是兩種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個人的思鄉之情和戰鬥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篇章有不同的表現。

第四章和第五章講述了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他寫到了軍事能力的強大和警戒的嚴格,整篇文章都做到了這壹點。它的情調也從悲傷的思鄉之情變成了激昂的戰鬥之情。這兩章四句話壹個意思壹樣,可以分四層讀。四章的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君子之車”以“維穩之智”養,表現了軍人特有的豪情。然後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鬥場景:“戰車行駛,四業交戰。我敢定下來,1月3日我就幸福了。”這壹般形容軍容浩蕩,士氣高昂,戰事頻繁;“駕著四匹種馬,四匹種馬。君子依之,小人飛。”這又詳細描述了士卒在戰車的掩護下,在將軍的指揮下,跟在戰車後面的場景。最後從戰鬥場景來看,士兵的裝備上寫著:“四排翅膀,像魚服。”戰馬身強體壯,訓練有素,兵器精良,所向披靡。士兵每天都準備好了,只是因為犰狳實在猖獗,“不要天天退出,犰狳身上有洞有刺”,既反映了當時邊境的情況,也解釋了久久難歸的原因。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毛旭認為《采薇》是壹首“發兵戍守”勸兵的詩。這和詩是不壹致的。從全詩表達的矛盾情感來看,守軍既有思鄉之情,又有大局觀,似乎不乏對國家興亡的擔當。所以,在漫長的歸途中回憶起昨天生離死別的戰鬥生活是很自然的。

貫穿整篇文章的情感主題是想家的悲哀。也許是突如其來的雪花驚醒了守備兵,他從回憶中回到現實,然後陷入了更深的悲傷。緬懷過去,緬懷現在,怎麽才能不令我心酸?“昨天我走了,威洛·伊壹。今天想起來,下雨了。”這是寫場景的時候,更抒情。個體生命存在於時間之中,在“今天”與“過去”、“來了”與“去了”、“下著雪的雨”與“柳樹伊壹”的語境變化中,衛兵們深刻地體驗到了生命的浪費、生命的流逝以及戰爭對生命價值的否定。無與倫比的文學情懷,古往今來都是新的。時至今日,人們讀到這四句話,不禁心酸,主要是在詩意的境界中體會到了生命流逝的深沈感。“走得慢,帶著渴,帶著餓”,再加上回家的路長,路險,行李不足,饑寒交迫,這種迫在眉睫的生活困境更深了他的悲傷。“耽誤走路”似乎也包括警衛對父母和妻子的擔心。幾年後,妳會不會被錄用就無從得知了。當這種回歸來了,恐懼“現在,接近我的村莊,遇到人,我不敢問壹個問題”(過漢江的唐)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然而,在這多雨的曠野,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安慰;“我心悲,不知我悲”,全詩在這種孤獨無助的哀嘆中結束。縱觀全詩,主導情感的典型意義並不在於表達派戍勸兵打仗的感情,而是以後撤中的王朝與蠻夷的戰爭沖突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體從戰場中分離出來,表達了戍守已久、歸途憂思的戍守者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了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乎是古往今來厭戰詩的鼻祖。

在藝術上,“我曾經不在,楊柳依依。”今天我覺得下雨了”,被稱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之壹。南朝《謝彬彬選》,對它的評價已有1500多年的解釋史。王夫之在姜寨的詩,已成為詩人的口頭禪,即“以樂寫哀,以哀寫樂,以加倍其悲樂”和劉熙載的“藝術綱”,已成為詩人最喜愛的詞句。“過去”與“現在”的句式被詩人反復模仿,如曹植的“霜結始,今朝自露”(情詩)、的“昨日之言非素秋,今朝滿中華”(秋胡詩),等等。(陳文忠)贊賞03

論《采薇》最後壹章的美

《蕭雅·蔡威》是壹首以壹名從遠方駐軍歸來的士兵的口吻寫的詩,回憶了他在戰爭中的生活。全詩共6章(65438+每8句0章),靈感來源於采薇。前五章重點講述了戍邊的艱辛和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久久不能回家的原因。最後壹章以壹段沈痛的情感結束了全詩,感人至深。清代於潤在《詩經》原著中說:“此詩之美,在最後壹章。真情實感,痛定思痛。別有深意,是不可言說的,所以不知道自己難過。”南宋劉義慶在《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近日因弟子聚會,問石矛最好的壹句話是什麽。謝玄說:‘我曾去,柳依依;今天我想會下雨。.....這句話有點優雅。“是什麽讓人們如此推崇這四句話?清朝的王夫之說:“我過去,楊柳依依;今天我想會下雨。愉快地寫哀悼,悲傷地哀悼寫樂,加倍它的悲傷和快樂。”(《姜齋詩話》卷四)他註重景物之間的對立與互補關系,以把握其獨特的藝術效果。這壹觀點得到了壹些學者的認同,如《先秦兩漢魏晉六朝詩詞鑒賞》中說:“若真發現此句之美,當推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他指向了心的源頭(根據引用,他用壹個悲傷的場景寫了壹個快樂的場景)...壹般來說,詩歌創作的境界是情景交融...但這首詩恰恰相反。至切,悲也;來也請,去也請。去吟柳,來嘆雨雪。正是抓住了情感與景物的矛盾,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深刻而有力地表現了邊關將士的悲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44頁)但很多人認為這種觀點不值得采納。常森在《歸鄉愁——文章《新解》中指出:“其實,雖然‘我曾不在,柳依依’這句話可以說是以快意來形容離家出征時的傷感,但‘現在想來,雨雪霏霏’絕對不是‘悼念寫樂’。詩中的主人公回來時明確說‘走在街上慢,載著幹渴和饑餓。我心裏難過,不知道我難過。“有什麽意義?我們可以在哪裏談論悼念寫樂?只要充分把握詩人提供的各種要素,就能發現‘雨雪霏霏’頗似‘以哀景寫哀’。”(《文史知識》2005年第6期,第40頁)

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的觀點?我們還得回到對王夫之《姜齋詩話》原文的理解上來。我想,對於“‘我過去了,楊柳依依;今天想起來,對這段話有兩種理解:“雨雪霏霏”以樂寫悲,以哀寫樂,其悲樂倍增”:

壹個是,“以樂寫哀,以哀寫樂”的評語和前面四句描寫風景“我曾去,楊柳依依;今天想來,雨雪是有對應關系的,即“楊柳依依”是“喜氣洋洋的壹幕”,用來寫人們離家出走的哀思;”雨雪紛飛”是壹個“悲情場景”,用來寫久別歸家的喜悅,從而達到“悲喜倍增”的藝術表現效果。

壹種是“悼念寫樂”是指詩歌創作中情景對比的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即“悲喜倍增”。《采薇》詩中“我曾去,柳依依;現在想來,“下雨下雪了”這句話用的就是這種手法,但是並沒有對應關系。

按照第壹種理解,詩意確實有壹種牽強附會的感覺。這首詩的前三章反復表達了長期守護的戰士想家而不能歸的悲傷。四五章雖然文筆略有轉折,但描寫駐軍和戰爭的急迫和艱難,既反映了當時邊區的情況,也解釋了久久難歸的原因,思鄉之憂依然悄然蘊含其中。除了這四句,最後壹章直接指出主角的心情是“我難過,我不知道我難過”,難過之情溢於言表。總的來說,我們找不到任何跡象表明《雨雪霏霏》是在“悼念寫樂”。

按照第二種理解,上述矛盾似乎得到了解決。至切,悲也;來也請,去也請。這是人的本性。但回到家,要“高興”卻不能因為“雨雪”帶來的憂慮而“高興”。這也是“對比”。正是這種愛情與風景不和諧的矛盾,使得悲傷的表達更加深刻有力。就是這裏所謂的“乘其哀樂”,“艾樂”是壹個偏義復合詞,語義偏向“艾樂”。“過去我不在,柳暗花明又壹村”,可以用“歡樂的風景”來加倍它的悲傷;“今天我想,下雨下雪了”是壹個悲傷的場景,而這種悲傷是由本該“開心”卻不能“開心”造成的,其效果可以翻倍。綜合這四句話的效果,簡直是“徒增其悲”。王夫之在《石光傳》卷三中也說:“善用感情者,不集天地之榮,益己之悲樂。”這句話指出了詩歌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發情感,達到抒情的目的後,景物本身就不再重要了。這就好比“妳之所以在乎文字,是因為妳驕傲的忘記了文字”,“風景之所以戀愛,是因為妳深情的忘記了風景”!

《采薇》壹詩的情感主題是想家的悲哀。這種情感主要體現在前三章的反復用詞和最後壹章的特殊表現力上;而最後壹章的特殊表現力正是《蔡威》成為千古佳作的主要原因:

第壹,場景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當然,這種反差並不意味著上面提到的第壹種理解:《柳伊壹》是“以樂寫哀”的藝術效果,《雨帶》是“以哀寫樂,乘其悲樂”的藝術效果。而是用“柳柳成蔭”的歡樂來烘托離家遠守的悲哀。這是守兵悲哀的開始。本該在回家時享受的喜悅,卻被“如今,近我村,遇人,壹問不敢”(唐《過漢江》)的焦慮所取代,這種焦慮是因長期離家而生的。此外,帶著“走得慢,帶著幹渴和饑餓”回家的經歷,以及“雨雪”的自然風光對主人公內心感受的沖擊,產生了“我難過,卻不知道自己難過”的悲傷,這也是對本該有的“歡樂”的壹種反差。這種現實與人性的反差對抒情主人公內心的沖擊更大,從“增其悲而喜”的效果上更為突出。《采薇》詩中抒情的本義是表達久守而憂的將士的內心感受,可以用壹個字概括為“哀”,哀貫穿全詩。正是這種刺骨的悲哀,使該詩的抒情在“今”與“昔”、“來”與“去”、“雨雪”與“柳向往”的語境變化中,從單純的鄉愁上升到個體生命所經歷的生命的浪費、生命的流逝和生命價值的否定,使采薇成為壹種絕世的文學情懷。否則,僅僅在前五章,詩歌就變成了對過去戰爭生活的簡單回憶和壹種普通的鄉愁,詩歌藝術的震撼力就無從談起。正如清代於潤在《原始詩經》中所說:“不然,凱玩得開心,何苦呢?”並指出這首詩“意義深遠,難以言表。”他說的“深意”恰恰在這裏!

第二,圖像捕捉的審美水平高

“人類審美心理的三個階段可以概括為感覺、意象、境界。人類的審美體驗始於“感”,次於“象”,止於“境”(薛福興《感、象、境——論美感的三個階段和時代》,《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5438+10月)。《采薇》這首詩的前五章都是情感之筆,以采薇為靈感,寫出了久違的思鄉之情;最後壹章,只有32個字,用“柳在哭泣”和“雨在下雨”兩個典型意象,創造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表現出深刻的審美意蘊。

在寫作領域,意象壹般被解釋為在感知基礎上形成的、滲透著創作主體主觀感受的概念中對客觀事物的感性形象。“往事已矣,柳暗花明又壹村”,我們即將開始“不豐衣足食”的生活。主角心情的蒼涼自然是無法形容的。《伊壹》的“柳”雖然代表了壹種溫柔的鄉愁,但是“在家待壹千日好,出門壹時難”,幸福很快就過去了。這首《柳》也見證了抒情主人公的傷心離別,寄托了主人公的思鄉之情和親人相見的無盡悲傷。對象的場景和主體的情感相得益彰,襯托出壹幅遠在他鄉的淒慘畫面。具有依戀和離別內涵的“柳”意象成為後世作品中描述離別的專有名詞,並在唐代發展為“折柳送別”的習俗。今天想來,下雨下雪了。這場不合時宜的雨雪,代替了主人公即將回鄉時應有的喜悅,體現了他在回鄉之際回憶人生時,對人生無常的悲涼和物是人非的感慨。這種“想談休息”“想停下來”的憂郁心情,讓他只能“慢吞吞地走著,帶著口渴,帶著饑餓。我心裏難過,我不知道我難過。”漫長的路,痛苦的煎熬,心中無盡的悲傷。路漫漫其修遠兮,悲傷還將繼續。誰能理解這無盡的悲傷?全詩充滿了對生活的感傷感悟,充滿了邊防戰士痛苦生活所醞釀的真情實感。它蔓延到伊壹的柳樹上,凝結在飄落的雪花中,彌漫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

環境因意象而生,意象的組合產生意境。王國維說:“能描寫景物、真情實感者,謂之境界。”境界也叫意境。《采薇》最後壹章,情景交融,情深意切,渾渾噩噩,營造出完美的審美意境。從中關照生命的圖景,體味生命的悲涼,汲取藝術的養分,這種意境讓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鄉愁的痛苦,更是對生命本體的留戀和呵護,對宇宙生命的升華和感傷。這才是“采薇”成為“絕世文采”,能夠“常新”的根本!

第三,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生動的藝術語言更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進入具體可感的意象世界。《采薇》最後壹章使用的語言精彩生動,也是感染讀者的重要因素。

詩歌運用精巧的表現手法,將不同時空的景物統壹在壹幅畫面中。風景是“楊柳依依”和“雨雪”;敘事是“慢慢走”和“帶著幹渴和饑餓”;愛是“我難過,卻不知道自己難過”。坦率地講,理解它,是自然的,恰當的。自然風光、生活事件、人生感悟在詩中如溪流般自然流淌,引起讀者的心靈歌唱。

使用對比的方法。時間序列的“今昔”,物候的“楊柳雪”,生命的“來來往往”,拼接融合,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圖景。短短四句詩,看似平淡,口若懸河,卻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同樣的“我”,卻有今昔之別,同樣的路,卻有“柳伊壹”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壹切,都是在這“去”與“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的。劉勰有雲:“情以物領,言以情寄。壹葉迎客,蟲聲足以引心。”(《文心雕龍·尋訪》)詩詞篇章在對比中蘊含著對生命的深切感受,從而將我們帶入更高的審美境界,體驗生命的意義。這種以古今不同的場景體現時空變化的表達方式,被後人廣泛追求。曹植說,“初為嚴霜結,今為白露”,“我當年遷朱華,所望也;今天,我在紡紗,雪在飛舞。”杜甫:“他們出發的時候,市長給他們纏上了頭巾,現在頭巾發白了,他們還在邊境。”

簡潔生動的語言是《采薇》最後壹章意境的重要因素。“伊壹”弱弱的在劉穗豐的微風中,“下著雨”像紛紛落下的雪,“耽擱”意味著漫長的道路和內心的悲傷。這些富有表現力的文字,營造出壹幅幅具體可感的畫面,給讀者壹種親切的感覺。“柳樹”對“雨雪”和“伊壹”對“下雨”讀起來很吸引人,過去和現在的物質狀態和人情在這對夫婦身上表現得很清楚。後人除了用“伊壹”、“飛飛”來形容柳雨雪外,還進壹步擴大了它的表達範圍,如《孔雀東南飛》:“舉手之勞,情同伊壹”;陶淵明的《歸園》第壹首:“溫暖而遙遠的村落,伊壹市集的炊煙”;屈原《九章涉河》:“雪茫茫,雲落承宇宙”;杜甫《望殿》:“雲重浪輕。”

可見,自然生動的藝術語言和鋪陳對比的表現手法是構成《采薇》最後壹章藝術魅力的又壹重要因素。“我過去常去,威洛·伊壹;今天,我想壹想。4句開創的“雨雪天”的寫作風格,善於在景物中揉物抒情,為後世詩歌語言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領域,為後人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棣華

又名小桃,是薔薇科桃花屬落葉灌木的變種。約1米高,分蘗能力強,分枝叢生。種植1株後能萌發成大叢。重瓣花,形狀比桃花小,直徑約1 .5~2.0厘米,稱為袖珍桃花。花冠是粉紅色的,很漂亮。初春時,樹葉先開,每壹枝上都有許多花朵,與桃李爭春色,呈現出濃濃的春意。

古人用唐棣比喻兄弟,有“兄弟同心香,謂唐棣美秀”“唐棣之花,其萼燦爛”等名句,被譽為和諧盛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