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藝術特點是詩人往往把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描寫中,讓事物自己打動讀者。由於所處時代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他的詩都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暴露了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尖銳對立,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表現手法也十分深刻,從而形成了壹種“沈郁頓挫”
1.從語言上來說,杜甫的詩壹般被認為是“沈郁”的。“沈郁”壹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是“沈郁若有所思,淒美如畫”。後來杜甫寫了“苦悶失意”四個字,準確地概括了自己作品的語言。例如:“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它們的悲傷。”
2.就風格而言,杜甫的詩風格多樣。元稹對杜甫的評價是這樣的:“至於子之美,說是輕薄風騷,時沈宋奪蘇李,吞曹劉,掩面謝孤,博采古今之風,人人獨異。”
3.在格律上,杜甫詩歌的特點是用詞精煉,對仗工整,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如“天高風急,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巢,葉落如瀑,我看長河滾滾來”,是杜甫用詞巧妙、對仗巧妙的最好體現。
4.從杜甫詩歌的內容來看,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意義深遠,特別是描寫了人民的疾苦,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悲憫之情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最早見於晚唐。“杜風在廬山的苦處,柳永的龍舒,的余的詩,推到水月,幾乎壹無所獲,”
軼事典故:
唐玄宗統治時期,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然而,在這個看似強大的大國裏,因為很多原因,比如勾結,崩潰的跡象壹直在滋生。最後,唐朝迅速走向覆滅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發生了。
杜甫得知這壹情況後,覺得掌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生的做法,壹定會導致國家的滅亡。於是他義憤填膺地寫了壹首後來被選入著名文集《唐詩三百首》的詩,也就是壹首名為《二為道》的七言長詩。
這首詩因其對楊家驕奢淫逸生活的大膽諷刺和深刻揭露,成為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且人們還從中總結出了壹個成語“辣”,用來表示壹等貨很囂張,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