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原創

原創

原文|主題|賞析|著名文學作品《鄭敏搜索集》摘要

作者簡介鄭敏,現代女詩人,教授。出生於9月1920。福建閩侯人。我父親是壹名在法國留學的學生。回國後,他在河南省柳河溝煤礦當工程師。她10歲上小學,隨母親回北京。“九壹八事變”後,全家搬到南京,她考上了江蘇南京女子中學。抗戰開始後,我去了重慶,進了沙坪壩南嶼中學。1939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大外國文學系,後轉入哲學系。1943畢業後去美國留學,進入布朗大學。1950,轉入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研究生院。英語文學碩士1951。在此期間,我從事過英語新聞和電訊翻譯工作。65438-0956年回國,到文學院外國文學系學習英國文學。1960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從事教學工作至今。他的創作始於1942。早期詩集有詩集-1942-1947(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主編的文學叢書之壹);《大公報》和《伊勢日報》的副刊也有壹些文章和評論。1976,10個月後,在《詩刊》、《明星》、《香港八路》等雜誌發表詩歌。由於藝術風格相近,他與王心棣、曹心之、唐琦、唐舒、陳、杜、袁可嘉、穆旦等。聯合出版《九葉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他發表了許多關於西方文學和古典哲學的論文和壹些譯詩。

內容摘要

風箏(1)

雖然是那麽調皮,/像個孩子牽著媽媽的手/奔向玩具。/像壹匹難以駕馭的烈馬,/跳躍,旋轉,倒立,/拒絕被主人馴服,/雖然它不能永遠,永遠/向上,穿過雲層,飛向宇宙/直到它加入群星,/它讓我的雙臂緊張/我的內心滿足而激動,/這是壹場力量的較量,/母親以懷裏的重嬰為榮,/風/為妳而戰,我的理想,/每壹年,每壹年,我都會把我的理想送上天空,告訴馮春,/我永遠有壹個理想

風箏(2)

風箏,妳飛出我的心,/像海鳥在黎明飛離海岸,/翺翔,迎接黎明,/讓遠處的冷風吹來/拂去妳的羽毛,/妳興奮地吮吸著/塞北的清新,/我不知道妳要飛到哪裏,/壹旦飛出我的心田,/像海鳥擺脫巖石的海岸,/野馬擺脫韁繩,/妳就擁有了壹切。風箏,我的靈魂,我的理想,/但我不能把妳鎖在我的懷裏,/飛走,除了/妳想隨風飛翔,/妳別無所求,/比如,壹只金色的風箏,/壹只翡翠的風箏,壹只鉆石的風箏.../但他們不會飛,/只有壹副竹骨架,/明徹著山和水。/它是我通向未來的使者,/每年春天我向歷史提出我的願望,/我會在山的耐心,海的浩瀚/草的謙卑中得到答案。

曇花又悄悄開了(下)

她從外面的黑暗中走了進來,/嘴角帶著微微的笑意,/額上泛著青春的光芒:/“曇花又悄悄開了。”是的,當黑夜帶來寧靜的沈思,/青春的活力漸漸墜入夢境,/壹張明亮的臉突然閃現,/來自遙遠的角落,/真誠,年輕,熱切,溫暖.../它落在黑暗天鵝絨般的夜晚母親寂靜的心谷/回蕩著早春的布谷鳥聲,/追逐著布谷鳥聲的渴望/但壹切都是那麽安靜,/除了嘴角。/黑暗中,/曇花又悄悄開了。

珍珠

在海底沈睡了多少年?/時光沒有白白流逝,/彩虹在凹凸的珍珠面上自由地閃耀,泛著微紅。/真正的珍珠/不是最完美的珍珠。按時培育的珍珠,/珍珠表面飽滿圓潤,/屈指可數,大小壹致,/在美麗的手腕、胸部和脖子上/光彩奪目,最完美的珍珠,/但是...不是真的珍珠。什麽比美德更像珍珠?/那是最真實的,也許不是最美的,/那是最美的,也許不是最真實的,/我的心靈總是被/凹凸不平的珍珠表面所吸引,/因為它有海的消息。

秦兵馬俑

壹排排,/隊,湧出地面,/馬,飛鬃,/踢著前蹄,陪著妳。/妳,/從沈睡中走出來,/妳的眼皮還耷拉著,/古老的夢沈重地掛在妳的衣服上,/還有那黑暗的墳墓裏的痛苦,/妳被埋葬了兩千年,/然而,妳像造山運動,/妳突然從墳墓裏湧出來,/造海運動,/突然湧向平原,/太陽好溫暖,/沐浴著妳。/然而,妳還沒有完全覺醒/似乎妳的身體在動,/而被束縛的心靈還在脫離裹屍布,/親吻的陽光就像情人的吻,/它會把妳/那壯麗的被埋沒的力量/帶回人間,把妳/那等待妳覺醒的土地,/當妳第壹次睜開閉了兩千年的眼睛/妳緊閉的雙唇也會微微張開,/吐出壹個低沈的聲音。除了太陽,妳面前沒有什麽是新的。

冬天早晨的想法

* * *楊樹林,/欄桿清晨橙紅色的太陽/單車如水,在晨霧中流過馬路。/吹走!晨風,帶著妳的冷,吹走/夜的焦慮,夢的懸念,/讓世界進入妳的腦海/所有的珍珠都在風雨中/解放青柏枝。/騎車人背後,有發自內心的壓抑/吐槽。從小到大,人們壹直在解決壹個又壹個問題。/問題是黃山的石梯,卻是無止境的攀登。對孩子來說,/也只有對孩子來說,/它是掛在冬林後面的壹個橙橙橙,/仿佛伸手就能摘到,/而我們正在壹層又壹層地爬石階。/旅行的樂趣,/每壹個旅行者面前的風景,/壹代又壹代,爬著石階/我們見過地球的橙橙/宇宙中的幾個橙,但宇宙/是壹個無盡的/需要太陽照亮的空間,空間之外的空間,靜止的空間/空間.../沒有光的地方,就是黑暗。讓現實進入妳的胸膛,/每壹棵冬楊,/沈睡的青草.../胸中令人窒息的氣息落在身後,/簡單而不停的自行車車輪流過霧氣,飛過馬路,/流水靜止/流水之外的流水.../沒有流水的地方是孤獨的。

作品欣賞鄭敏的《尋訪集》獲中國作家協會優秀詩集三等獎,還獲明星詩歌刊物創作獎1982-1983。然而,鄭敏是當代詩壇的老詩人。她四十出頭就開始寫詩,四十多歲後期已經享有詩歌的稱號,出版了詩集。當時她傾向於寫抒情的哲理詩。那些詩,在知性的支撐上,壹點壹滴、循序漸進、耐心閑適、灑脫地展現了她對宇宙、對人生、對社會的感受、理解和體驗,用生動的語言和各種隱喻,把它們展現得嫵媚動人。鄭敏早期的詩歌以感情著稱:乍壹看,她似乎是在描繪事物,但實際上,詩歌的文字指向她的感情,這種感情非常主觀,因此她有自己的感情。在中斷了30年的詩歌創作後,她在新時期的詩歌創作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尋訪集》是鄭敏在1985之前寫的壹些詩的合集。組詩《第二個童年與海》寫於1982年的早春,是她創作的重要起點。不過在收詩的時候,大概是因為篇幅太長,刪掉了很多內容。詩人通過抹去偏見和公式,認為歷史進入第二個童年和她自己進入第二個童年是壹個轉折點;大海給人的啟示是:“安全的平靜是最危險的死亡,/充滿危險的波濤是生命。”詩群是對歷史和人生的沈思。在藝術方面,它有非常成功的內部結構,線條和網絡精細,思想和圖像的運作如行雲流水,充滿暗示、靈感和情感沖擊波。運用展開結構法,詩群在* * * *中戛然而止,給讀者帶來驚喜和內心的激動,頭腦豁然開朗,智慧驟然爆發。鄭敏善於選擇新鮮獨特的意象,深入挖掘並賦予其象征意義,尤其是用意象思維,細膩從容地展開,創造性地思考,讀來是壹種美的享受。《秦俑》抓住了出土秦俑最有特點的細節,並加以描述。全詩的運行脈絡是發掘前後的對比,是黑暗的墳墓和明媚的陽光的鮮明對比。這是壹首藝術上完整的詠物詩,表現了詩人冷靜而自覺地“觀看”的良好能力,他會很有感觸,在詠物詩中歌頌偉大的時代是很自然的。這首詩有著西方詩歌關於物體的冷靜和客觀,也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性,是大家壹致公認的優秀詩篇。《曇花又悄然綻放》這首詩構思非常獨特。當壹個平時心情恬靜的姑娘從黑夜中走來,報告曇花悄然綻放時,姑娘就像壹朵曇花,心裏回蕩著早春的* * *聲。這是壹朵真正燦爛的曇花。從渴望的角度來說,我在渴望壹個雨夜,帶著壹種幾乎察覺不到的淡淡的惆悵,回望青春裏的雨夜:河流、垂柳、細雨、朦朧的湖水,詩人渲染出壹種如靜謐夢境般的無垠境界。鄭敏的詩歌常常給人以驚喜之感,充滿情感趣味和理性光輝的意象,感染力強的場景,良好的內在結構,這些構成了鄭敏詩歌的魅力。四十年代,鄭敏還年輕,她的個人成長還不夠深刻。作為壹門藝術,她當時的詩,轉化得很完美,但也相對容易。1979之後,鄭敏遇到了如何將深刻的體驗和感受轉化為藝術現實的問題,即藝術形式的完善、完成或成熟。在她的創作中,轉化包括三個部分:理解、知性和感性。悟性是壹般事物的結晶,比如教堂的尖頂,否則詩歌沒有高度。知性讓詩人永遠保持清醒,但不代表他說不出很多道理。詩的思想應該包含在“物”中。知性與藝術結構有關,沒有知性,詩歌似乎就站不住腳。感知是出發點和歸宿,不能被知性淹沒。寫詩的問題在於三者的適度和微妙的調整。在處理三者的關系上,鄭敏是在變化和前進的。1985之後,她尋找了更深層次的創作源泉,找到了新的轉化方式,所以她的詩更深刻,更凝練,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