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鑒賞論文

古詩詞鑒賞論文

壹、讀詩,感知美。

語言是古詩詞美的載體,學生要欣賞古詩詞中的美,首先要理解詩詞。在詩歌學習中,讀題是詩歌鑒賞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果壹眼就能看懂詩歌,沒有發現沒有問題,欣賞就沒有意義。有了問題,學生才會主動去思考,思考之後才會有所收獲。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要善於發現難點,做到疑中有思,能在沒有疑問的地方看到疑問,在有類似知識的地方看到疑問。懷疑的範圍可以是詩歌中的壹個詞,也可以針對詩歌感受、詩歌寫作技巧等等。這樣,學生可以初步了解詩歌整體的意境,初步感受詩歌的美,為進壹步欣賞打下基礎。

二、進入意境,領悟美。

對於古詩詞教學來說,只有進入詩詞的意境,才能把握詩詞美的本質,欣賞美。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誘發學生的審美動機,使審美教育達到理想的效果。

1.欣賞語言,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古詩詞中往往有壹些感情強烈、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的詞語。我們要抓住這些叫做“詩眼”的詞語,反復推敲,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如果我們在講授《登瓜州》時,抓住“青”字,引導學生換字比較,就能從壹個側面感受到這首詩的意境。

2.用圖畫和詩歌,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詩配畫可以為學生的想象活動提供豐富生動的形象,對幫助學生把對美的感受上升到對美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也可以促使學生去想象作者產生壹些思想感情的原因,與作者產生* * *音。例如,當我們在學生面前展示壹幅生機勃勃、新綠如春的江南地圖,然後解釋“春風綠在江南岸”這句話時,學生壹定能很快體會到作者對風景的欣賞,更好地理解“綠”字的魅力。在故事教學中,我經常啟發學生先講詩中描繪的畫面,然後在聽寫和深入理解詩的基礎上,通過繪畫來表達詩的內容。比如白居易的《木江頌》,就描寫了紅日沈到新月東邊這段時期的兩幅美景。壹個是夕陽西下,晚霞倒映江面的黃昏景象,壹個是月牙兒升起,露珠晶瑩的夜晚。第壹句“壹輪夕陽在水中蔓延”,夕陽照在江面上。為什麽不說“閃耀”而說“蔓延”?這是因為當太陽落山時,它幾乎逆著地平線,斜斜地照在水面上,就像“鋪”在河上壹樣。學生理解後,可以畫出夕陽下的河流美景。第二句“半江蕭蕭,半江紅”,日落時河水緩緩流動,光線多的地方因光線反射而呈紅色,光線少的地方呈深藍色。此時,學生可以通過畫筆展現出在夕陽的照射下,江面微波閃閃,光色快速變化的場景。第四句“露如真珠,月如弓”,用“真珠”作比喻,既表現了露珠的圓潤,又表現了露珠在新月的清輝下閃閃發光。壹彎新月升起,就像在藍天上掛了壹張精致的弓。學生的畫也許並不精美,但在畫的過程中,他們能深刻體會到詩人的秀美風光的特點和作者贊美祖國山川的壯美情懷。通過繪畫,學生不僅了解了詩歌,還受到了“詩中有畫”的語言美的影響。

3.背誦,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情感體驗的基礎是朗讀。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擴大聯想和想象,揣摩作者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詩歌的意境。古詩詞語言高度精煉,講究朗朗上口、聲韻和諧。只有反復閱讀和背誦,才能把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不僅要多讀古詩詞,還要不斷創新,用翻譯闡釋內容,用描寫再現意境,用吟誦溝通感情,用抒情抒懷。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不拘壹格地朗讀,讓學生通過範文閱讀、跟讀、耳語閱讀、大聲閱讀、自由閱讀、聽同學朗讀、小組閱讀、同步閱讀等方式,讀出魅力、趣味、感受、新奇。朗讀時,可以大聲朗讀,安靜朗讀,邊讀邊思考;也可以朗讀,慷慨激昂,讀出氣勢,讀出自信,讀出激情。但無論讀什麽形式,都要盡量做到發音準確、流利,註意輕重音、停頓、語調、語速的變化,讀出節奏感。古詩詞平鋪直敘,朗朗上口,讀起來要抑揚頓挫,讀出節奏之美。根據小學生表達欲強的特點,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借助動作、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進行引導閱讀,增強學生的表現力,讓學生感同身受、遐想、快樂。

第三,說寫訓練,表達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註意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對美的感受。古詩詞獨特的語言形式有助於學生創造性地表達對美的感受。只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表現美的主觀願望,並給予相應的方法指導,學生就能在表現美的過程中進壹步培養審美興趣,提高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表達“明月幾時照我?”這句話的詩意有同學用了感嘆詞:“明月,妳什麽時候照耀我,回到故鄉?”有的加了修飾語:“明月,妳什麽時候跟著我回我日夜思念的故鄉?”還有人用擬人的手法:“月兒,我什麽時候能和妳回老家?”句子壹句比壹句優美,說明學生進入了詩歌的意境,能夠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對美的感受。總之,要通過古詩詞教學活動,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體驗,受到美的熏陶和熏陶,把這種美感轉化為美的行為。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要做美麗的人,做美麗的事,用實際行動弘揚美麗的時尚,譜寫生命中美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