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名方駿,秦朝時著名的方士,曾為秦始皇做過禦醫。他出生在戰國時期的齊國。
他學識淵博,通曉醫藥、天文、航海等知識,而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因此在沿海地區的百姓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學辟谷、氣功、修仙,還會武功。他出山的時候,正是秦始皇登基前後的李斯時代。後來被秦始皇派去海上采集仙藥,再也沒有回來。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名醫,村民們將他出生的村子改為“徐福村”,並在村北建了壹座“徐福廟”。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吞並六國,統壹全國後,身居高位,最希望的就是長壽。想代代相傳的皇帝在海上遊弋時,收到齊人徐福等方士的來信,說海中有“三座神山”,據說東海有蓬萊。秦始皇派出了壹支多達3000人的龐大船隊去“三神山”探險。他派徐福帶領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渡海。後來,秦始皇壹直到死都沒指望收到徐福的信。
徐福去了哪裏?有人說,那時候航海技術差,都在壹場大風暴中全軍覆沒了。司馬遷在《史記》中最早記載了徐福的歷史,但沒有說明徐福漂到了哪裏。後人以為是臺灣省或琉球,也有人說是美洲,但多數認為是日本。
徐福第壹次渡海的起點是山東半島南端的瑯邪。當時的瑯邪是壹個古老的港口。早在春秋時期,這壹帶的航海家就從這裏航行到朝鮮半島,然後沿著半島海岸航行,經對馬島到達日本九洲。
徐福第二次下西洋的起訖港,因史書未找到詳細記載,眾說紛紜。傳說徐府村(贛榆)人在農歷十月十九日從家鄉贛榆出海。另壹種說法是在山東嶗山。還有壹種說法是,崔府第二次出海還是第壹條路線,也是中邪了。這是根據歷史記載?淮南衡山傳。因為在歷史記載中?《淮南衡山傳》說,徐福第二次出航時,謊稱仙人求“萬物”,然後“各種隨糧而行”。如果以此推斷,徐福可能還是會走上次的老路線。不僅如此,我們還知道,徐福的第二次日本之行,帶來了中國古代的許多“奇葩”,比如漢字、中草藥、水稻種植等。
徐福東渡海日本,促成了壹代“彌生文化”的誕生。當時日本沒有文字,也沒有農耕。徐福把文字、農業和醫學技術帶到了日本。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民眾眼中的“農神”和“藥神”。這是隨著考古和兩國人民的交流逐漸被發現和挖掘的。近年來,在日本福岡縣板芙考古遺址中發現碳化米粒遺跡,根據碳十四測定,與朝鮮半島釜山金海地區發現的米粒屬於同壹類型。說明在同壹歷史時期,日本人民開始了農業生產,尤其是水稻種植。與此同時,日本也開始使用青銅和鐵的生產工具和絲織品,並開始有了文字。這些都和之前的日本繩文化無關。日本學術界和考古界公認彌生文化起源於中國北方沿海文化。這就是為什麽日本文字和中國文字相似的原因。
彌生文化源於日本繩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日本東京彌生町而得名。從公元前200多年開始到公元300多年,相當於中國戰國秦漢末年。在彌生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劍、青銅祭司和青銅祭司。青銅祭司大部分在日本中部,而青銅劍和青銅祭司大部分在九州。日本學術界認為,加工這些文物的原料和技術來自中國。日本學者八木三郎太說,在中國山東有類似青銅劍和青銅祭司的器物。梅原末治等學者說:“銅鐸在日本的發現,無疑意味著中國秦朝的東渡”。此外,在彌生町的遺址中,還出土了中國古鈸、古鏡、秦式匕首和漢字。日本人對葫蘆的喜愛與中國入海的方士有關。
日本學者Arataro Murakami稱贊了中國稻米傳入日本的重大意義。他說:“大米拯救了日本列島的饑民。無論如何,大米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值得感謝。與牲畜和貝類不同,大米可以儲存很長時間。很快,這個村莊就形成了壹個國家。”水稻的引入結束了日本的漁獵生活,開始農耕。然後,日本壹直視徐福豐為“農神”、“藥神”。
近年來,據統計,日本有50多處徐福遺跡。清代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曾寫道“男女避秦跨三千元,海外蓬萊不同。鏡印壹直傳到廟裏,如果妳懷疑世間有神仙,有詩,註明“日本傳世國三重兵器:劍、鏡、印,皆秦制。"
日本新宮有壹座徐福墓,墓碑上有1071字樣。下宮的徐福天臺烏藥、徐福壽司、徐福酒等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較多。粟裕祠內,陳列著徐福使用過的馬鞍和踏板。新宮蓬萊山還有壹座“徐福祠”,稱為“徐福宮”。每年都有“禦舟節”和“元宵節”,都是祭拜徐福的活動。傳說日本也有500年歷史的“徐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