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市場》是郭沫若192110寫的壹首詩。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郭沫若通過小說《天上的市場》表達了對“五四”後祖國新面貌的美好憧憬,希望通過個人努力實現社會進步。
寫作背景: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創造季刊》第三期,第1卷,出版於1921年3月。1921-1923、郭沫若三次從日本歸來。此時,五四運動的高潮已經過去(1921~1922,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面對“冷如鐵、暗如漆、汙如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郭沫若對五四後祖國新面貌的美好憧憬和通過個人努力實現社會進步的願望。但他並沒有悲觀失望,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192110年10月24日,作者寫下了富有想象力的詩篇《天空中的市場》(原題為《天空中的市場》)。
作品欣賞:
《天上市集》這首詩寧靜祥和,用自然清新的語言、工整的短句、和諧優美的節奏表達了詩人純潔的理想。意境壹般,節奏緩慢,如涓涓細流,漣漪蕩漾。但正是這種質樸的意境,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想象力,讓我們的心隨著詩意徜徉在遙遠的天空,享受著各自美麗的夢境。
當詩人寫這首詩時,他正在日本學習。他和當時很多在中國的留學生壹樣,既懷念祖國,又對自己的理想未來感到迷茫。詩人不得不借助自然來思考這壹點,常常在海邊徘徊。壹天晚上,詩人在海邊散步,仰望著美麗的天空和閃爍的星星,心情變得開朗起來。詩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於是在詩中寫下了這個理想——仿佛是天堂裏的壹幕。在郭沫若看來,無限的宇宙體現在有限的個體生命中:“我覺得詩人的心境就像壹片清澈的大海。沒有風的時候,它是靜止的,像壹面鏡子,宇宙萬物的印象都映在裏面;有風的時候海浪就會洶湧,宇宙的印象就是在裏面運動。”(三葉集)當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限的宇宙生命建立了不可分割的精神聯系時,郭沫若以壹種新的靈感方式改變了他視知覺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經大大偏離了古代作家的視覺常規。他不僅用眼睛看著夜空,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著夜空。夜空誘惑著他的遐想,讓他以壹種審美的姿態更直接地與無限的宇宙交流。在郭沫若的人生節奏中,既有“鼓勵的調子”,也有“寧靜的調子”(論節奏)。他的詩《星空》是壹首“鼓舞人心的調子”的夜空之旅。在他的作品裏,夜空是那麽的神奇和震撼,那麽的震撼。他唱道,“漂亮!漂亮!/永恒的天球/變化真大!/漂亮!漂亮!/喝醉後覺得自己黑,/但貓總是在轉!”《天上的市場》這首詩,是壹首清麗的夜曲,有著“恬靜的調子”。就在寫作《天空中的市場》的半個月前,郭沫若在給郁達夫的壹封信中表達了他渴望壹個“和平而幹凈”的詩意世界。《天空中的市場》所呈現的是壹幅想象中的“和平、美麗、幹凈”的世界圖景。地上有星星壹樣的光,天上有星星壹樣的光。詩人通過相互隱喻將天堂和人間聯系起來。“路燈”和“星星”的特點是“無數”和明亮,無數明亮的燈光和星星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
這首詩的第二至第四段描述了詩人想象的“天空中的街道”的奇觀。在這十二行中,詩人用了四個“肯定”和壹個“肯定”字,肯定的語氣是他堅信會有更好的生活。既然“天上的市場”展示的是“世間所沒有的稀有之物”,那它壹定是壹個比現實世界好得多的地方。詩歌仿佛看到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在那裏享受著自由幸福的生活。詩中的牛郎和織女都是中國人。原來傳說故事中的牛郎織女上了天就不開心了。他們被堵在天河兩岸,壹年才見壹次面。但在《天上的市場》這首詩裏,天河變得“淺”了,不太寬廣了,也不再妨礙情侶了。所以牛郎和織女可以壹起逛天街,詩人甚至看到了他們手裏的燈籠。這種虛幻的場景在作者的筆下表現出生動的現實主義,作者所描繪的美麗而幸福的街道給讀者提供了人性的趣味。詩人把星星比作街燈。星星散落在天空,遙遠的世界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想。路燈是常見的景象,離我們很近,幾乎隨處可見。詩人把遠處的路燈比作天上的星星,也把天上的星星比作地上的路燈。是詩人的幻覺,還是詩人想帶領我們進入“空靈之境”?在詩人的心目中,天地是壹體的。
空靈的天空中有壹個市場,壹個繁華美麗的市場。展出的物品很多,都是世界之寶。詩人沒有具體寫出這些奇聞,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把它們當做我們所需要的,帶給我們心靈的平靜和舒適。它不僅是壹個市場,也是壹個生活場景。隔著淺淺的天河,在愛情上始終不渝的牛郎織女是怎樣的生活?還守著銀河,難道只能隔空相望?“妳必須騎壹頭牛,”詩人說。在那個美麗的夜晚,他們壹定在五彩繽紛的市場裏遊蕩。流星是他們舉著的燈籠。簡單的幾個字,顛覆了流傳千年的神話,化解了千百年來嘆息的悲劇和人們的向往與悲哀。
中心思想:
因為作者當時生活在黑暗的舊社會,非常向往美好和自由,所以他改寫了神話《牛郎織女》,把原本寬闊波濤洶湧的天河寫成了淺水。寫作者推翻舊社會的決心。這是因為他希望地球上有壹個自由快樂的世界。作者通過牛郎織女這壹變形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寫作特點:
1.聯想很自然,很有想象力。
詩的第壹節用的是聯想,從路燈到星星,從星星到路燈。2.3.4節的詩都是用想象。
2.引用民間傳說,寄希望於此。
詩人沒有像民間故事那樣寫牛郎織女,而是自由地寫,進壹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美的無盡渴望。
3.用詞準確,表現力強。
4.節奏和諧優美,朗朗上口。
關於作者:
郭沫若(1892-1978),男,漢族,光緒十八年(1892+016)九月二十七日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鵝鄉沙灣鎮,客家人。筆名莫若(因家鄉有兩條河,分別稱為“漠水”和“若水”)、麥昂、郭、、高汝鴻、等。黨員,中國傑出的生產者,獻身於世界和平運動。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著名的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享譽海內外。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公認的革命文化領袖。1923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倡導無產階級文學。從1926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 * *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委政治部三館主任,後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界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後,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沿,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1958年9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代表作品有詩集《女神》、《星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