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淺析杜甫登高的思想藝術特色。

淺析杜甫登高的思想藝術特色。

1.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大理二年七六七年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了,但是地方軍閥趁機互相爭奪地盤。杜甫進入嚴武幕府,依靠嚴武。不幸的是,嚴武不久就去世了,這使他失去了依靠。他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了船南下。他本想直奔夔門,但因為生病,在雲安待了幾個月才到達夔州。如果不是當地政府的關心,他不會在這裏住三年。在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艱難,身體也很不好。

這首詩是壹位56歲的詩人在這種極其尷尬的情況下寫的。那壹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蒂城外的高臺,百感交集地爬上去看著。妳在希望中看到的,激起了妳心中的感動;秋江淒涼的景色喚起了他漂泊的生命體驗,滲透著他的舊病和孤獨。於是,就有了這部被譽為“古今第壹七言法”的巨著。

第二,這是壹首最能代表杜甫詩歌蒼涼浩瀚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的是爬山看風景,後兩聯表達的是爬山的感受。以情擇景,情思嵌景,充分表達了詩人多年漂泊、憂國傷時、病態孤獨的復雜情感。但高爽的風格卻是雄偉、大方、渾厚、意氣風發,古今絕無僅有。

這首格律詩很特別。其四句押韻,均為對工,前兩句自正。可以說是“壹文句句有節奏,壹句話句句有節奏”。就山水描寫而言,有細致入微的描寫(第壹聯),描寫了風、天、猿、島、沙、鳥等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壹個場景都只有壹個字描述,卻生動、精煉、傳神;有大量的寫意(對聯),傳遞著秋天的神韻。歌詞寫的時間很長,寫的是“常來做客”的回憶;還有落墨的橫空,寫“萬裏”之行後的“獨舞舞臺”。從壹生漂泊,寫到靈魂和骨頭的漂泊,最後把時代的艱難歸結為貧窮的根源。如此錯綜復雜的手法的運用,讓詩人在憂國憂民、傷國之心的時候,感到壓抑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的詩說全詩“五十六言”,如海底珊瑚,薄而難名,深不可測,卻又輝煌有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說點什麽的是杜甫的詩,而不是唐詩耳。不過這首詩應該是古今七律第壹,不壹定是唐代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