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是漢語發音的聲調,平仄,以前分為平聲和平聲,相當於今天拼音聲調中的壹聲和兩聲;以前有升、去、入三個音。上聲相當於今天拼音聲調的三個聲調,降調相當於今天拼音聲調的四個聲調。入聲,壹種聲調,在今天的標準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了。以前的入聲字,今天已經分配到其他四個聲調,大部分歸類為平調。
作為詩詞,由於體裁不同,押韻方法也略有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古詩詞中的五言七言的體裁是兩個五言或七言的句子組合成壹個完整的句子,叫做對聯,每個對聯的結尾押韻。而且押韻字的聲調壹定要壹致,就是平聲和平音和諧,去聲和去聲和諧。平仄壹定不能押韻。
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壹副對聯中的兩句需要押韻——長詩(篇幅短的詩,中間極其少見)變韻的地方,變韻的對聯,第壹句要有新韻,第二句要有新韻,然後每副對聯都要有新韻。其次是壹首詩的首聯的第壹句,通常是可選的,主要看第壹句最後壹個字的語氣。如果第壹句最後壹個字的聲調與全詩的聲調壹致,就必須押韻,否則,就不必押韻。
這就是妳問題中的例子,為什麽壹兩句押韻——因為第壹句以平聲結尾,所以必須押韻。不要賭第三句,因為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連在壹起的,結尾押韻。而且壹首格律詩的對聯中上下句的平仄要對應,第三句的最後壹個字必須是平仄,不能和平仄押韻。
現代詩歌體裁的韻要寬得多。通常不需要考慮押韻字的聲調,就是連聲調都能押韻。也是完整句子之間的押韻。壹個完整的句子由多少個短句組成沒有明確的限制,多即是少。沒有格律詩的規則嚴格。但壹般來說,組成壹個完整句子的短句不宜過多,也不宜過長。
詞也是壹種特殊的詩歌體裁。其平仄格式和用韻與五言七律詩相同,但在具體用法上有所區別。首先,它的句子長度受到警句和曲牌的制約,每壹個警句或曲牌都代表其特殊的音樂曲調,所以它的平仄聲調和押韻格式都有自己特殊的規格。比如有的規定是專寫平仄韻的,比如浣溪沙,有的規定是專寫偶韻的,比如玉樓春。有的人要平齊,如《戲令》,有的人要變韻,如《減蘭》。
此外,不同體裁的詩歌有不同的押韻標準。比如我們說的古詩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體裁。壹類叫古體詩,指唐以前的各種詩歌,如《詩經》中的雅俗詩,漢代的樂府詩,兩晉南北朝的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等。這類詩的用韻往往是根據當時人們的方言發音來押韻的,沒有統壹的標準。所以這些詩中的壹些,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不押韻。
另壹類詩叫近體詩,是指在唐代發展成熟的格律詩,如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律詩、雜詩等。它們的韻腳不是以我們現代漢語拼音的讀音為基礎,而是以隋代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壹個音韻系統——平水韻為基礎。這是第壹部統壹和規範中國詩歌和散文用韻的音韻標準,並壹直影響著中國新中國成立初期。即使是現在,很多人在創作格律詩時,仍然習慣使用這種音韻標準。
另壹個類別,稱為詞曲,是壹種詩歌體裁,出現在唐代,並在宋代蓬勃發展。其聲韻基本延續了平水韻的音韻規範,並在此基礎上對平水韻的聲韻進行了大量的歸並和簡化。屈是在宋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流行詩歌體裁,在元雜劇中廣泛使用,在民間廣為流傳。其韻采用了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全新的中原音韻標準,並取消了入聲的聲調,只有四聲平(陰陽),與今天的普通話漢語拼音的聲調相似。
今天我們寫詩,可以用漢語拼音作為押韻標準。但是對於古詩詞的體裁,我們也要了解壹點當時的音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