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儒家思想大行其道的時候,古代的讀書人就已經找到了讀書的方向。所謂“治國平天下”,其實是古代士人的普遍理想。但筆者認為古代學者大多目的不純。
《棺材裏的莊子》中說:“故聖人臥山巖下,萬乘之君憂殿。”
有德之人壹般都是“遠離江湖”,只有君王才在廟裏操心壹輩子。這其實是很多古代文人的壹種至高境界。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事情很少。
另壹方面,很多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士子不僅渴望科舉,還以入朝為信條。尤其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日趨成熟,讀書多的人的理想是“幼時學道,強而行之,優於君,劣於民。”
尤其是到了唐朝,各民族都來到了朝鮮,在統治者的大力宣傳下,在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背景下。唐代文人把“上為王,下為民”作為人生的最佳選擇,所以這個時期誕生了很多名臣。
然而,雖然科舉考試為中下層創造了“廟堂之上”的機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壹舉奪魁。唐朝科舉考試過不了就不能做官嗎?顯然,科舉不是做官的唯壹途徑。
唐代做官的幾種必經之路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壹個繁榮的朝代,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都達到了世界領先的地位。尤其是科技的發展,足以震驚古代社會的朝代。在壹派繁榮景象的影響下,生活在唐代的文人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曙光。
由於當時唐朝對外交流活動頻繁,許多東南亞國家紛紛效仿唐朝。所以,這壹時期,唐朝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思想,都處於輸出的角色。很多相對弱小的國家不僅向唐朝進貢,還多次輸入“駐唐使節”。
而且還有很多所謂的“洋人”,曾經是唐朝中央政府的官員。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所有生活在唐朝統治地區的文人都把在朝鮮做官作為人生的第壹要務。此外,唐代的科舉制度已經成熟。
因此,大量的中下層文人通過科舉考試達到了做官的目的。而且唐朝時期還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狀元和三元和。這極大地啟發了許多學者。但科舉並不是唐代做官的唯壹途徑。
1.科舉
(1)科舉制度發展史
從科舉制開始到末代科舉制結束。前後壹* * *經歷了幾十個朝代,大約有1300年的歷史。這壹制度作為古代統治者選拔官員的必要手段,從漢代的“茶舉”到隋唐的科舉,已經深入到古代士人的骨髓。
科舉制度作為封建社會的特殊產物,具有壹千三百多年的生命力,應該與其“相對公平”的考試制度密切相關。
因為唐代以前的所謂“科舉制度”,或者也可以叫“科舉”。如果沒有想報名參考的同學,五品官根本沒資格考試。
(2)唐代的科舉制度
但唐朝建立後,對考試制度進行了系統的改革。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壹是廢除“官員推薦”學生的制度。而是中下層的人可以通過個人報名參加科舉考試,無需推薦。
可以說,這次科舉改革不僅為更多的人提供了進入統治階層的機會。同時也在壹定程度上削弱了貴族階級的權利,強化了中央集權制或君權。至此,廟堂之上開始出現了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人才。他們對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非常積極的貢獻。
科舉作為封建社會的壹種人才選拔機制,是建立在“相對公平”的基礎上的。為封建統治階級擴大人才庫實際上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條件。
可以說,科舉制度的誕生,絕對是壹個多目標的利好政策。當然不是,否則也有壹定的局限性和落後性。
筆者認為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在唐宋時期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因為這種旨在選拔各行各業人才的制度,不僅在唐宋時期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在唐宋政治發展中也起到了非常積極和進步的作用。
2.參軍,建立名聲。
唐代詩歌文化極其繁榮,除了以李白為首的浪漫主義詩派。還有以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這些人都有參軍、邊塞的經歷,甚至有些邊塞詩人因為在邊塞軍營當過幕僚而有機會成為唐朝的官員。
這種經歷如果用比較簡單的語言來概括,其實就是以戰功參軍來博取功名。這種為官之道屬於武道之道,換句話說就是用戰功和自己的生命換取官位。其實歷代都有這樣的為官之道。只是有些人只是去鍍金,有些人是真的為國家為人民努力。
進入幕府
“幕府”的本義,其實是古代社會武將因部隊出征需要而建立的壹種營地。後來逐漸擴展到將軍府,指代將軍本人。從根源上說,唐朝的幕府制度實際上是壹種皇權分裂的做法。壹般情況下,只有政府官員、有權有勢的大臣或所謂的“武將”才有資格和權利建立幕府。
幕府建立後,可以招募自己的親信或學者,尤其是有能力、有名望的人。唐朝很多詩人都曾經是幕僚,比如杜甫,李商隱,王維,甚至李白。他們在幕府的主要職責是“顧問”。
很多所謂的幕僚之所以成為名正言順的官員,是因為他們有機會被納入正式的官制,所以會不遺余力地稱呼相應的幕府。但本質上,工作人員不轉正,其實和正式官員相差甚遠。
4.獻身於官方職位
所謂“獻禮求官”,是指唐代社會的壹些名人想通過個人才能獲得統治者的青睞。因此,所謂的“文賦”就會產生,這通常是壹種贊美美德的駢文或詩歌。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等人,都是通過“獻禮求官”獲得官職的。
李白雖然只是通過“獻禮求官”的方式獲得了壹個“獻翰林”的官職,但名義上是“禦用秀才”。他不僅想為皇帝或後宮的妃子創作壹些詩歌。還要負責起草詔令,幫助皇帝處理日常公文。
5.漫遊或巡航
古代文人都有出國旅遊的經歷。所以“漫遊”或“優遊”其實是指遊覽名山大川,並在此過程中結識官員或名人。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個人影響力,如果遇到欣賞妳才華的人,甚至可以成為唐朝的官員。
通過“漫遊”或“遊歷”來獲得官職的方式,其實在唐代是很流行的。當時很多大詩人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壹份兼職。而且在漫遊山川的過程中,還可以陶冶個人氣質,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對詩人的詩名傳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6.官員推薦
雖然在唐朝,只要個人有能力,就可以直接通過科舉考試來達到入朝為官的目的。但是因為很多人壹而再,再而三的嘗試,或者得罪了壹些官員,科舉取仕這條路就走不通了。
所以我只能到處“拜謁”,也就是拜訪壹些知名官員或者名人,請他們幫忙自薦當官。
事實上,這種入朝為官的方式在唐代社會其實是很普遍的。許多著名的詩人或學者都通過這種方式成為唐朝的官員。甚至有些後世人眼中的知名官員,也是別人介紹或推薦,才得以在政治上發揮個人才能。
7.為官而藏。
吟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應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壹個隱士。其實所謂的隱士都有壹些相似之處,比如,被同僚排擠,或者被統治者迫害;或者說在官場很難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當然,也有大量的人壹次又壹次的嘗試。
因此,古代文人多以“隱士”之名隱居名山大川或幽靜山村。其實所謂的“隱居”,不過是以退為進求官位的套路。而且隱士和為官職而漫遊,主要是先提升個人聲望。
然後通過個人名望得到統治者或當權者的賞識,這樣就可以順利入朝為官。可以說,這兩種途徑都是唐代士人做官的絕佳途徑。因為既獲得了好名聲,又能達到做官的目的,真是壹石二鳥的完美計劃。
8.皇帝偏愛
在唐代,有許多受到皇帝青睞的文人,如“詩仙”李白和寫有“劉永”這首詩的何。其實都是這樣到了唐朝才做官的。可以說,在唐詩文化空前繁榮的唐代社會,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壹個官位並不困難。
然而,有些人盡管才華橫溢,卻因屢試不爽或苦於無人賞識而長期徘徊在唐朝朝廷大門之外。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就是這樣壹位悲情的天才。雖然我滿腹學問,但最後還是要孤獨終老。
無論以何種方式入朝為官,“金屋”、“千鈴粟”、“顏如玉”都將收入囊中,可以壹直安享晚年。因為唐代的官員是不退休的,只有被免職或者主動“退休回鄉”的時候,否則這些人的待遇就會壹直存在。
結論
科舉制度雖以“八股文選士”為基礎,但受到封建制度的影響。這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實際上為很多生活在唐朝中下層的文人提供了入朝為官的機會。同時,也在壹定程度上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權利傾向。
雖然科舉制度並不是做官的唯壹途徑,但在古人看來,這種依靠個人能力壹舉進士的方式,是當時士人所青睞或推崇的方式。
雖然妳可以憑借個人威望、詩銜、德行做官,但總會給人留下壹種沒有真才實學的感覺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