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浪漫主義:有兩層意思。壹個是浪漫主義思潮,壹個是浪漫主義創作遵循的原則。
3.現實主義:有兩層意思。壹個是現實主義思潮,壹個是現實主義創作遵循的原則。
4.古典主義:支持王權;崇尚理性;優雅的語言;遵守“三統壹”。
5.自然主義:拒絕浪漫主義的想象和情感因素,片面發展現實主義再現生活的原則,追求純粹的客觀性。
6.現代西方文學流派的總稱。包括象征主義,意識流,表現主義,存在主義,荒誕主義,新小說,黑色幽默。
7.象征主義:主張通過象征、暗示、比較、聯想來表達作品的主題,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哲學。
8.未來主義:否定傳統,贊美運動和力量,打破語言規則,遵循直覺。
9.表現主義:反對復制,主張純粹反映世界的形象,強調主觀接受的絕對性。
10,超現實主義:反傳統、反現實,主張服從潛意識創作和所謂的“自動寫作”。
11.存在主義:關註荒誕虛無世界中的人生苦難,意識到荒誕的存在,強調自我選擇。
12,新小說:反對虛構,力求客觀描寫,抵制傾向,構建新的小說結構。
13.文學流派:在壹定歷史時期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學觀念、創作傾向、藝術追求和審美風格的作家群體。
14、文學觀念:文學觀念是對文學的看法,是對“文學是什麽”的回答。文學觀念是發展變化的。
15.文學四要素:當代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學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讀者。
16、再現論: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世界”與“作品”的對應關系,即認為作品是對世界的模仿或再現。
17、表現論: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作品”與“作家”的關系,即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表現、表達和傳遞。
18、實踐論: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作品被讀者利用的關系,認為文學是可以服務於某種社會目標的工具。
19.客觀性:在文學的四要素中,作者認為作品壹旦從作家的筆下誕生,就具有了完全的客觀性。與原作者或讀者無關。它與外界的參照物隔絕,是壹個“自成壹體”的體,產生了所謂的“對象化趨勢”。
20.體驗論: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讀者對作品的意向體驗關系,強調讀者對作品的閱讀是體驗,是創造。
《文學概論》知識點:名詞解釋2 1、符號矩陣:是由四個符號元素組成的矩形圖式,用以表示人物動作的意義。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研究動作邏輯的模型。
2.隱含作者:現實生活中的作者在進入作品中的敘事活動時,就進入了壹種不同於日常現實生活的特殊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通常被稱為作者的“第二自我”,即在整部作品中起主導作用的意識,這就是隱含作者。
3.隱性敘述者:是指讀者很難在敘事文本中找到敘述者聲音的情況。“隱藏的敘述者”並不意味著沒有敘述者。事實上,“隱藏的敘述者”隱藏在人物背後,默默地支配著他們,讓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說的話。
4.隱性接受者:敘述者講述壹個故事是壹種語言交際行為,在敘述者的頭腦中有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設定並隱含在敘事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接受者。
5.抒情原則:作者在創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地遵循壹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表達情感、創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智、情感與現實、情感與語言的關系時自覺或不自覺遵循的原則,稱為抒情原則。
6.符號矩陣:它是壹個由四個符號元素組成的矩形圖式,用以表示人物動作的意義。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研究動作邏輯的模型。
7.隱含作者:現實生活中的作者在進入作品中的敘事活動時,就進入了壹種不同於日常現實生活的特殊精神狀態。這種狀態通常被稱為作者的“第二自我”,即在整部作品中起主導作用的意識。這是隱含作者。
8.隱性敘述者:是指讀者很難在敘事文本中找到敘述者聲音的情況。“隱藏的敘述者”並不意味著沒有敘述者。事實上,“隱藏的敘述者”隱藏在人物背後,默默地支配著他們,讓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說的話。
9.隱性接受者:敘述者講述壹個故事是壹種語言交際行為,在敘述者的頭腦中有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設定並隱含在敘事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接受者。
10、抒情原則:作者在創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壹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表達情感、創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智、情感與現實、情感與語言的關系時自覺或不自覺遵循的原則,稱為抒情原則。
11.抒情策略:作者在創作作品時,總是在語法或修辭上采用壹些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抒情的目的,加強抒情的效果。這樣的方法和手段叫做抒情策略。
12.抒情性的語法策略是指從語言結構的角度(包括詞語的構成和變化、短語和句子的組織)來強化抒情性的方式方法。成熟優秀的抒情作家深知這壹點。比如詩人有所謂的“詩性語言”,指的是壹種不同於通常語言的語言表達。詩歌語言往往打破現有的語言規範,追求壹種特殊的語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辭策略:是指運用各種修辭方法加強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從文學史和修辭學史的角度來看,抒情的修辭策略有很多,其中意象、隱喻、典故、悖論是最重要的四種。
14.隱喻是指在這類事物的暗示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和談論這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15、典故:是壹種歷史隱喻,是在神話或歷史事件的暗示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時事、情景或環境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16,抒情小品:是壹篇短小抒情的小品。在中國,“小品”壹詞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中,意為短文;西方隨筆發源於法國蒙田,後有英國培根。西方抒情散文有以下特點:壹是註重描寫個人經歷和境遇,表達個人感受和情感;第二,它有著開放的心態和從容真誠的語氣。
17、抒情作品:是專門用來抒發感情的,是相對於敘事作品的另壹種文學作品;具體來說,抒情作品是指以情感為核心,簡要表達和傳達作者內心世界的文學作品。
18、節奏:歌詞作品中詞與音的有序組合變化而產生的和諧音調,稱為“節奏”。在西方,節奏是壹個統稱,可以分為押韻和節奏兩個方面。把同壹個音或相似的音有規律地、反復地排列起來,叫做韻。按照壹定的規律,反復改變發音的長短、高低、強弱,這就叫規律。
19,悖論:是指看似矛盾實則真實的說法,即所謂的“似是而非”的說法。
20.文學風格:指作家的創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和言語結構中表現出來的、能引起讀者持久審美享受的藝術獨創性。
《文學概論》知識點:名詞解釋3 1、作文:也稱作文,是語法層面的類型之壹,是特定文本的整體語言構成規律。
2.修辭層面:是文學語言組織的基本層面之壹,具有表現力,有壹定的規律性,以表現節目的應用。
3.文學形象的概括性:文學形象能夠傳達豐富的內在含義的功能稱為文學形象的概括性。
4.典型環境:指充分反映現實關系真實面貌的人物生活環境。它包括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關系概貌的具有特定獨特個性的大環境;還包括這種歷史環境形成的個人生活的特定環境。
5.虛實結合:這是意境的結構特征。想象與現實是壹對哲學範疇,應用於意境理論。現實是指現實地描寫的景物、形狀和環境,虛擬環境是指現實誘發和發展的審美想象空間。虛擬現實是由真實現實實現的,要在虛擬現實的控制下進行加工,虛擬現實與真實現實的結合成為意境獨特的結構方式。
6.象征意象:建構文學象征意象的原理和方法稱為象征意象。是創造象征意象的必由之路,即在抽象思維的指導下追求意象的符合,以荒誕的幻想尋求觀念的真實。
7.荒誕:這是文學象征意象的意象特征,是指藝術家為了揭示某種哲學或觀念,故意制造不合理的、反常的意象。
8.文學意象:是指在文本中呈現的具體的感性的、藝術化的生活圖景,它體現了作家的審美理想,能引起人們的美感。
9.典型:指現實主義作品話語體系中的特色、審美魅力和豐富的歷史意蘊。也稱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0.人物塑造:在現實主義作品中,壹個作家抓住生活中最有特點的東西,在藝術上加以強化,並使之產生的過程,稱為“人物塑造”,這是創造典型作品的基本方法。
165438+
12.象征意象:文學象征意象是指以表達思想或哲理為目的,以象征為基本表現手段,具有荒誕性和審美解的藝術意象。
13、敘事:是通過語言來組織人物的行動和事件,從而在藝術世界中形成文學活動。
14.故事時間:故事時間是故事中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即故事中虛構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過程。這個時間的順序和長度是由故事的內容給定的。
15、文本時間:是敘事文本中敘事語言的順序,或者說是讀者閱讀文本的順序;這個時間其實就是敘事語言本身的順序和長度。
16.敘事視角:敘事視角是用敘事語言觀察和解釋壹個故事內容的特定視角。敘事視角的特征通常由敘述者決定,主要有四種類型:第壹人稱敘事、第二人稱敘事、第三人稱敘事和隨人稱或視角變化的敘事。
17.敘事標記:是出現在文本中,對理解故事起標記作用的敘事手段。
18,故事:是敘事內容的基本構成。構成故事的要素包括三個主要方面: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由這些事件組織起來的因果線索的完整情節,以及這些事件發生的具體場景。
19,結構:是故事各部分組成的整體存在形式。敘事作品中的結構可以分為兩層:壹是表層結構,即敘事文本本身的結構;另壹種是深層結構,即敘事文本之外的文化結構。
20.敘事功能:是根據人物在劇情過程中的具體作用而定義的人物行為模式。對敘事功能的研究是俄羅斯形式主義學派的撲通在對民間故事和童話進行形態學研究時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