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填空:
1.漢語詞典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三種:
a,按字母順序。現在交通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漢語拼音方案);在古代是按照平水106(上下聲15,上聲29,下聲30,入聲17)的韻腳排列的。
b、按部首和筆畫排列。同壹個偏旁的字組合在壹起,偏旁的順序是筆畫數;同壹個部首內,字的順序就是筆畫數。筆畫相同時,按筆形排列。壹般來說,筆分四種:點(,)、橫(1)、直(ㄧ)、左(ノ),或點、橫、直、左、折(┐).
c,按代碼排列。通行的方法是四角數詞檢測法。漢字正方形有四個角。角有十種形式,用0到9來表示。角的順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個單詞四碼。
2.張玉書、主編的《康熙字典》是在明代梅《辭書》和張子烈《正字通》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按部首排列分為214部,按12處分為12集,每集分為三冊。字體實例解讀:先音後義。先列出主韻的反切,再加以解釋,每壹個意思都引用古籍為證。
3.糾正了王的《字典考證》和王力的《康熙字典》的讀音和讀法錯誤。
4.《漢語大詞典》,陸飛魁、歐陽普存主編,1915中華書局。偏旁部首排列,註音由紀韻反過來,還加了順音。
5.《辭源》1915商務印書館,陸爾魁、方毅等人編著,是近代出版的最早的壹部以詞為主,兼顧百科知識的辭書。部首的排列遵循康熙字典214的部首。註音的反切采用了清代李光地《音釋》的改良反切。基本奠定了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體例格局。1958修訂為以中文為主、百科為輔的工具書,作者吳澤言、黃。劉是負責人。註音用音標和音標,用廣韻的反正切。
6.《辭海1936》由中華書局編纂,舒新成、、張翔主編。1958被修訂為綜合詞典。舒新成、陳望道主持。
7.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是第壹部系統分析小篆的字典。到了宋代,徐鉉用孫彪的《唐雲》對其進行了修訂。清代李永春的《說文通鑒》。徐浩《說文解字註》
8.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位著名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桂馥《說文解疏》、王允《說文讀》、朱《說文通訓》。
9.清代阮元的《詩經》,壹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籍註釋的字典。元音的排列,壹橫壹韻壹卷。還有劉淇的《簡析》,何的《古漢語虛詞通釋》。
10,清代王經傳訓詁(古聲母排列)、訓詁(音標),訓詁虛詞。
11,張翔詩集,1953中華書局,是壹部專門研究詩歌中特殊詞語的專著。
12.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以雙音詞為主。主要有三種情況:
a,換壹個完全不同的詞。
b、添加前綴和後綴。
c、用兩個同義詞做語素。
13,簡單雙音詞,大部分是連詞。文字學主要以形辨本義。
14.在文字的創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
15,隸書是漢字演變的重要轉折點,是古代漢字和現代漢字的分水嶺。
16,押韻分為三種:
a,句子押韻。
b,每隔壹句押韻。壹般奇數句不押韻,偶數句押韻。比如《詩經》
c,押韻。奇句與奇句押韻,偶句與偶句押韻。
17.《詩經》的主要押韻形式:隔句韻尾;第壹句的韻,然後是下壹句的韻。
18,古韻指的是古代的韻,主要是先秦時期,現在分三十部。《詩經》有古韻。段玉裁的《六書語音對等表》、蔣友諒的《詩經》讀韻、王念孫的《楚辭詩經組韻譜》。
19,古籍註釋始於漢代。
20.註釋中有四種常見情況:
壹、詞語釋義。
b、相聲。用壹個或幾個句子串起來解釋。
C.解釋整章的大意。讓文章的意思更加清晰。
21,常見古籍術語:
壹、說、做、叫。解釋的單詞放在它們後面。它不僅用於解釋,也用於同義詞或近義詞的區別。
b那個。解釋的單詞放在它們前面。用具體解釋抽象,或者用壹般解釋特殊。也就是解釋的單詞放在後面。
C.外觀。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後。被解釋的詞往往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的形容詞。等於“的樣子……”
d裘德。解釋者和被解釋者的詞往往是同義或同義的。等於“等於說”。以上純屬解讀。
妳所說的,妳所做的。不可避免的是,除了釋義之外,釋義者與被釋義詞有時同音,有時同音同韻。
f,讀作,讀作。用這個詞來說明外來詞。
g,讀if,讀if。壹般用於註音。有時意味著借用詞語。
22.唐人對漢代其他古籍的註釋。唐代司馬貞的《史記》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唐代註和五大臣註《蕭統文選》。南宋裴松之《三國誌註》。
23、郭襄註和程註《莊子》。
24、比如壹個詞,通常是指這個詞在特定的語境中要按照它原來的讀音來讀。有時壹個字押“孺子”,註其他斜音或直音,表示該字在特定語境下有不同的傳統讀音。
25、古書往往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發音往往表示不同的意思或詞性。讀的不同有時候只是語氣的不同,有時候不僅僅是語氣和意義的不同,還有詞性的變化。
26.用四聲區分詞義和詞性是漢語的特點之壹。
27.朱:周易本義,詩詞傳,大學章句,論語註,孟子註,中庸註,楚辭註等
28.清代的《詩集傳》、馬的《毛詩集傳》、劉寶南的《論語正義》、的《孟子正義》、的《莊子集解》、郭慶範的《莊子集解》。
29.阮元撰寫了《十三經註校》。清代王念孫的《讀書雜誌》、王的《釋意》和俞樾的《疑古例》。
30.姚鼐在古代文學體裁中將文章分為十三類。
31,古代斷句用“,”標註。如果意思是未完成的,需要暫停,在兩個單詞之間指出。句子在單詞旁邊結束。錯誤由三種情況引起:意思不清、語法不清、音韻不清。
32.《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主要功能布局的東西。
33.明代徐世曾的“辨體”分為古代賦、儺賦、法律賦、文學賦四種。
壹、漢代是壹種古代賦,又稱辭賦。壹般較長,多為問答形式,韻文中夾雜散文,句式以四六字為主。
b、六朝賦是諾賦,也叫駢賦。長度短,押韻。駢文和典故其實就是押韻的駢文。
c、律賦,是唐宋時期科舉考試中使用的壹種試賦。用韻有嚴格限制,考官提出了八個押韻字,規定了八種韻型,所以說賦了八種韻。就連押韻的語序和平仄都是有規則的。字數有限制,不超過400字。
d、散文,受古文運動影響。中唐以後,古文作家的散文逐漸取代駢文,句式不規則,用韻隨意。用散文而不是布局和裝飾來寫賦,貫穿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與散文非常接近。
34.賦的結構:前面是有序,中間是賦,後面是“亂”或“信息”。
35、古代漢語的修辭方法:
A.回顧過去:引用古人的事跡來證明他的論點。描述壹些歷史事實,正反兩面都可以。
b、引經據典:正面引用古代聖賢的話。
e,代理。
a、指事物的特征或標誌。如“二毛”。
b,部分給所有人。如“優雅”。
c、用原材料代替成品。如“漁網”。
D.用具體代替抽象。如“絲竹”。
E.以地代人。如“彭澤”。
f、以官代民,表示尊重。比如《王右軍》。
G.專名用作通用名。比如《扁鵲》。
h,分裂代詞。比如“吞船。”
d、倒裝,詞序倒置為修辭押韻。
e、比喻,沒有比喻性的詞語。
迂回,壹種微妙的修辭手法。作者說話不直,拐彎抹角。
g、委婉、委婉曲折地表達意思,外交辭令和謙虛都是委婉語。
h,誇張,壹種極端的描寫,讓語言更加生動。
36.唐以後的詩歌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也叫近體詩,古體詩也叫古風。超過八句就叫排斥。絕句分為古體絕句和律體絕句。古絕壹般限於五絕。
37.四言詩的句式壹般是22,五言詩是23,七言詩是43。
38.有押韻句的詩命名為百良體,是因為相傳漢武帝造百良臺,諸侯* * *賦與七言對句押韻句。如曹丕的《葛炎行》。
39.“文心雕龍?語氣提到了“氣質”的問題。南朝時,沈約發明了四聲,寫了四聲譜。
40.三平調是古代文體的壹種特殊形式,也是其特色之壹。韻壹般截取韻的第壹對和第二對。
41.清代葛載《林茨鄭雲》共分十九韻,用的是吉韻。
42.曲分為南曲和北曲。北曲有雜劇和散曲。散曲有詩和集數兩種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據北宋撰《中原之韻》,將平水韻分為十九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