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孩子為什麽要學古詩詞?有什麽用?

孩子為什麽要學古詩詞?有什麽用?

該不該帶孩子讀古詩?怎麽帶孩子讀古詩詞?現在,就連這也成了壹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們來聽聽錢穆是怎麽說的。

文|錢穆

我覺得有些地方談中國文化,談思想,談哲學,不如談文學。中國的文學裏已經包含了儒釋道,甚至作家的整個人格都在裏面。壹個作家,他崇拜儒、道、佛,真正把自己的學識、氣質融入到生活中,然後在作品中詳細地寫出自己的壹生。這樣,讀壹個作家的全集,就相當於讀壹本傳記或小說,或者壹部活的電影或戲劇。他的壹生,場景都出現在詩歌裏。最有趣的是,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閱讀他們的詩歌。

文學對我們最親切,是我們生活中的好朋友。文學背後壹定有壹個人。這個人可能是佛教徒,道家或者儒家。

西方人以智、情、意為分神,西方哲學以智為主,中國文學以情、意為主。情到情來,意成人。如果妳只是按照《唐詩別裁》來讀詩,喜歡看別人的評論,這個字好,這句話好,那麽妳最多能欣賞到壹些寫詩的技巧,但永遠達不到詩歌的最高境界。

從前,人們思考他們詩歌中的每壹個詞。但是要知道,我們必須要有句子中剩下的六個字,才能考慮這個字。而要有這首詩的大意,才有這句話。這句話是先定下來的,妳只是想到這個詞怎麽用。妳不可能把壹個詞積累成壹句話,壹句話積累成壹首詩。這首詩應該是以前寫過的,也是壹定要寫的,所以這首詩就是妳心裏想說的話。有了妳要說的,然後就是所謂的有工作沒工作。

所以,寫詩,首先要有意圖。如果妳做了決定,這首詩十有八九會是六七首。意圖來自內心,所以最重要的是決定妳自己,妳的整個人格,妳內在的修養,妳的意誌。有了人,才能有所謂的詩。所以我們談詩,就要談這首詩裏的意趣和意境。要有情趣,要有意境,才有詩。

我們要學會做壹篇文章,讀壹部作品,從他的筆墨中了解他的心思。我們不需要把自己當成作家,只要能接觸到文學上的更高級的生活,接觸到適合我的更高級的生活。比如我感到痛苦,但有比我更痛苦的東西。我遇到了困難,但還有比我更困難的。我就是這樣的人物,總能在我的詩裏找到更高層次的符合我喜好的人物。我哭了,詩已經為我哭了。我笑了,詩已經為我笑了。讀詩是我們生活中的壹種無限安慰。有些地方是我根本無法擁有的,但詩裏有。讀他的詩,讓我的心跑到了另壹個境界。詩中可以看到我們未曾謀面的人。無處可去,這在詩中可想而知。

中國文學的偉大在於那裏的人都是真實的。讀杜工部的詩,他是壹個真實的人,其中沒有謊言。這裏還有壹個問題,值得我們註意。中國的大部分大詩人從年輕時就開始寫詩,壹直寫到老年,杜理科工部、韓昌黎、蘇東坡都是如此。我曾經說過壹定要有這個人,但是這首詩是可以做出來的。據此,妳必須是壹個完美的人,但妳可以有壹個完整的插曲。但是,好像大詩人壹開始就有這種境界格局。這就證明了中國的古人被賦予人性的理論。所以文藝都是天才。

西方文學主要是通俗的,贏得了群眾的喜愛。中國的文學重視自我表現,讓懂的人也能懂,這也是不壹樣的。所以中國學文學,其實就是學做人的壹條直路。

中國古人曾說:“詩言誌”。這意味著詩歌是關於我們心中的東西。如果我們的心臟了,怎麽能做出幹凈的詩?如果我們的心是卑鄙的,我們怎麽能做出光明的詩呢?所以,學習詩歌會讓人走上另壹種人生境界。正因為文學是生活中最貼心的東西,中國文學是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所以學詩歌成了學習做人的壹條直路。

文化必須從整個生活說起。當壹個光明的時代到來時,我們必須從文學開始。衰落的時代來了,也必須從文學開始。但我們應該只喜歡文學,不壹定非要自己當作家。不要夢想成為詩人。只有當妳不得不寫的時候,才應該寫詩。如果妳心裏沒感覺到這個要求,讀讀別人的詩就夠了。我們自己不壹定要成為作家,但又不能不對文學無知,這永遠是壹大遺憾。這個缺點似乎大於對歷史和哲學的無知。

換個角度說,學文學不壹定是學問。只能說我們是在尋求消遣,把生活中的壹些空余時間和精神放在那壹邊。我建議妳把業余時間投入到文學上,尤其是中國的詩歌。我們可以讀詩,這很有價值。如果我們有壹年的時間,手抄壹百首杜工部的詩,手抄壹百首李太白的詩,陶淵明的詩不多,王維的詩也不多,就抄幾十首,經常讀。過幾年,把這些詩拿去再抄壹遍。添加新的並替換舊的。我覺得研究這四首詩就夠了。否則,讀讀曾文正的十八首詩就夠了。如果妳讀了唐詩全集,就相當於跑進了壹個人盡可能多的會議廳,但是妳壹個人都不認識。有什麽意義?妳不妨和壹兩個人談談。學習詩歌,要學習他的最高意境。

職業不是自由的。在職業之外,壹定要能把心放在另壹個地方,這樣可以減少很多不愉快。不開心的情緒減少了,事情就簡單了。如果妳對某件事不感興趣,那就越痛苦,越糟糕。如果我們能把心放在別處,我們早就把它做好了。這是因為妳的精神是快樂的。想到中國的未來,我總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先有個住的地方。有了精神力量,才能承擔重大使命。這種精神力量在哪裏?沒有什麽比文學更能註入新的血液了。

所以,我希望妳能理解中國文學的真正精神。中國的人給文學添加生活,這些生活有很高的水準。這種高境界需要多少年的修煉?但是這些偉大的作家似乎從壹開始就是偉大的作家。從壹開始就不知道他的心思會和別人有什麽不同!

幸運的是,我們自己並不想成為偉大的作家,只要我們欣賞就好。有人說這樣不會導致壹無所有嗎?事實上,詩人心靈的最高境界並不總是想要達到的。壹個偉人,壹項偉大的事業,壹個偉大的詩人,壹個偉大的作家,都應該有壹個源頭,我們應該欣賞它的源頭。壹個人的心智會越來越好,滿足於目前,就談不上成績和其他。讓我引用《詩經》中的兩句話來結束我的發言。《詩經》說:“不想要,何不要呢?”不要不滿足,不要忘記別人來表達自己,至少應該是詩人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