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開元十三年(725年)前往江東途中登上天門山時所作的壹首四行詩。
原文:
望天門山
唐朝:李白
長江像壹把巨斧劈開了天門峰,綠色的河水流向這個環島。
雙方的青山對峙難分高下,壹葉扁舟款款從天邊相遇。
翻譯:
長江像壹把巨斧劈開了天門的雄峰,青江在這裏東流。
兩岸青山美景分不開,壹葉孤舟自天邊來。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望天門山》是李白初於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經當塗(今安徽)去江東途中第壹次見到天門山而作。
贊賞:
這首詩描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映成壹幅五彩斑斕的畫卷。但這個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揚帆遠航,山破江流,東水倒流,青山相對相見。
孤帆來時,風景由遠及近,由遠而遠展開。詩中用了“破、開、流、歸、來”六個動詞,山水呈現出壹種急切的動態,描繪出天門山的雄偉與遼闊。
壹兩句形容天門山的雄偉、險峻、勢不可擋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三四句話已經寫夠了廣闊的水勢,活了過來。“天門斷楚河開,清水東流。”
這兩行詩人俯瞰天門山面對夾江的壯麗景象,夾江穿天門山而過,水流湍急湍急。第壹句話緊扣題目,壹直寫天門山。
放眼望去,地處楚地的梁山、博望山,仿佛被滔滔江水劈開,形成了滔滔江水從中湧動的天然門戶。
作者介紹:
長安元年(701)李白,字太白。其發源地壹般認為是唐朝南部綿州(巴西縣)長隆的青蓮鄉。我的祖籍是甘肅天水。他的家庭背景和家世不得而知。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是(梁王李鬼)的第九世孫。按照這種說法,李白與唐力諸王是同宗,與唐太宗和李世民是同輩兄弟。也有人說,他的祖先是李或李元吉。
甘源二年(759),朝廷因關中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溪及以下全部赦免。經過長時間的流浪,李白終於自由了。
他立即揚子江而下,名曲《早送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因為老朋友梁載在當地做太守,李白就待了壹段時間。
到了甘源的第二年,李白又壹次應朋友之邀,與被貶的賈芝泛舟洞庭湖賞月,暢想古代情愛,以詩抒情。不久,他又回到了宣城和金陵的舊地。
差不多兩年的時間,他穿梭於兩地之間,依然靠人過日子。上元二年(761),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回到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尷尬,所以他不得不去他的叔叔李,誰是當塗縣的縣長。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臨終前把手稿交給李,他就死了。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個性豪邁,熱愛祖國山河,足跡踏遍大江南北。
寫了許多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豪放,清新淡雅,想象力豐富,意境美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人仙子”。
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材料攝取、體裁選擇、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色。
李白在詩歌中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此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他喜歡以瑰麗的形象表現自己,在詩歌中不加掩飾、不加克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的情感。李白的詩瑰麗飄逸,藝術成就極高。
他謳歌祖國的山山水水和秀美的自然風光,風格奔放,清雅清新,充滿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壹,被何稱為“謫仙”,其詩多以描寫山水、抒發內心情感為主。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震風雨,詩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充滿了自我表現和強烈的主觀抒情性。
感情的表達有壹種壓倒性的氣勢。他和杜甫被稱為“大杜麗”(李商隱和杜牧被稱為“小杜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