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宋代作家分類(南北)

宋代作家分類(南北)

怎麽劃分,按創作還是按時間?

我給妳發壹份我們老師的資料概述吧。妳自己提取有用的信息。

壹、宋代社會和文學概況

趙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唐末以來的混亂分裂,基本實現了中國的統壹。宋朝采取重文抑武,崇儒尊道的政策,經濟得到壹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城市經濟高度繁榮。同時,宋朝處於封建社會的衰落期,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在壹起,統治階級內部的黨派鬥爭始終不斷。三百多年來,宋朝受到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政權的極大威脅,長期處於積貧積弱的屈辱地位。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趙宋創造了輝煌的、高度成熟的宋式文化。到了宋代,儒釋道融合,在融合佛道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儒學為基礎的獨特的理學,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時代的感召下,在繼承前代文學成果的基礎上,宋代文學有了新的品質和面貌。宋代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處於過渡時期。壹方面,傳統的詩歌、散文和民間話語已經高度成熟和定型;另壹方面,新興的敘事文學如評書小說、戲劇等開始登上文學殿堂,為元明清文學重心的轉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代主要的文學樣式有詞、詩、散文、小說和戲劇,其中詞的創作成就最高,其次是詩和散文,其次是評話小說,戲劇尚處於起步階段,成就不佳。

宋詞可以說是“壹代人的文學”的象征。就整個詞史而言,宋詞創作無疑達到了頂峰,名家輩出,佳作叠出,流派紛呈,風格各異。宋詞在題材、技法、風格的演變中經歷了壹個發展過程。北宋初期,主要詩人有晏殊父子、歐陽修、範仲淹、柳永。嚴舒和歐陽修揭開了宋軼代詞的序幕。他們的詞是五代尤其是南唐柔美詞風的延續,同時又有所局部拓展,多以小序描寫男女之事,典雅寬敞,清麗精致。嚴融合了嚴舒和歐陽修的詞風,在迂回曲折的筆法中透露出壹種悲涼感傷的情緒,深刻、深刻、真摯、感人。而範仲淹則突破了燕、歐的婉約格局,自成壹派。他的邊塞詩蒼涼開闊,豪放悲壯,開創了東坡詞的風格。柳永是這壹時期成就最大、貢獻最大的第壹人。柳永發明了自己的曲子,用長調慢調的詞代替了以前的詩,擴大了詞的容量;以清新俗麗的市井風情取代了以往精致典雅的貴族風,開拓了詞的領域;註重描寫,喜歡用線描,豐富了詞的藝術表現力。這些創造性的貢獻使柳永成為詞史上的裏程碑。北宋中期,蘇軾是最重要的詩人。宋詞從柳永到蘇軾。蘇軾以詩為詞,“洗去了雅香之境,擺脫了未雨綢繆之度”,打破了詞的題材內容的局限,拓展了詞的意境;他突破了詞是壹門多姿多彩的學科的藩籬,在婉約詞人之外獨樹壹幟;它提高了詞的品味,使詞在壹定程度上突破了旋律的束縛,成為獨立的新詩體。蘇軾全面改革傳統詞風,將詞史發展引向“壹路向上”,南宋愛國詞派、辛詞派是他的繼承者。北宋後期,主要詩人有秦觀、黃庭堅、賀鑄、周邦彥。秦觀的詞歷來被認為是婉約派的正宗,多寫男女情愛之苦和落魄文人之苦,贏得情與韻並重,詞境悲涼,別具壹格。周邦彥被推崇為北宋詞的“大師”。他註重格律,風格醇厚典雅,章法細致,語言典雅細膩,是後來格律詞派的先行者。南宋初期,主要詞人有張、、、、李清照。這些作家大多從北方去了南方。在神州大地沈淪、國家危亡之際,他們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開始突破以往花草婉約的流轉,為自己的詞註入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戰鬥性。他們的詞風豪放悲涼,開創了中期愛國詞高潮的先河。這壹時期成就最高、自立性突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倡導“別家”二字,進壹步確立了詞風的獨立地位。其詞典雅、古樸、典雅,語言功底深厚,自然清新、精致典雅,被譽為“易安體”,與秦觀等人壹起被推崇為“婉約正宗”。南宋中期,主要詞人有辛棄疾、陳亮、劉過、姜夔。辛棄疾出類拔萃,奏響愛國詞的最強音;他以文為詞,空前解放了詞風,提高了詞的藝術表現力。辛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以抒發報國之誌和失意之悲為主基調;詞的風格不拘壹格,變化多端,沈郁明朗,悲愴嫵媚,都是豪放剛健。辛棄疾以其獨創的“稼軒體”,在兩宋詞壇“獨樹壹幟”。與劉過同屬辛詞風,風格與辛詞相近。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己作曲,格律嚴整,詞風清峭,詞境空靈冷峻,語言輕薄,被視為雅俗共賞的典範,有別於辛派詩人。他繼承了周邦彥的精美作品,並啟發了和張的優雅。南宋後期,出現了兩個詞派。壹派是稼軒遺風,主要詩人有劉克莊、劉辰翁、文天祥。他們繼承了蘇、辛詞時而傷世、情緒悲涼、豪放粗獷的風格。另壹派是白石派,重要詞人有、、王、、張炎等。他們以姜夔為本位,重視格律技巧,寫詞哀婉哀怨,格調空靈低沈。總的來說,這兩派詞人繼承過多,缺乏創新。作為宋代詞史的終結者,他們寫下了重要的最後壹頁。

宋詩的創作是在唐詩的巨大影響下進行的,唐詩的輝煌在壹定程度上激活了宋人的創作意識。宋詩的發展過程是壹個不斷突破和超越唐詩,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貌,從而創造出能與唐音抗衡的宋調的過程。北宋前期主要是中晚唐詩風的延續,大致可歸為三體。壹開始,白居易的詩風是被白居易模仿的。主要詩人有李雲、徐鉉、王禹偁等。其中,王玉成成就最高。他有意識地學習白居易諷刺詩的現實主義精神,關註民生疾苦,風格樸實、質樸、流暢。在某些方面,它顯示了宋詩發展的新方向。後來,賈島和姚合之後的晚唐風格開始流行。主要詩人有林逋、潘閬、寇準等。其中最著名的詩人是林逋,他擅長現代體詩。他的詩大多描寫寧靜、清苦的隱士生活,輕松閑適。這壹時期最強大的詩歌流派是昆西派,它高度贊揚李商隱。代表詩人有楊儀、、錢。《昆西體》用典精妙,用詞優雅典雅,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精神。北宋中期,隨著詩歌革新運動的發展和深入,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巨擘開創了宋代的新局面,宋調趨於成熟和基本定型。在這壹時期的詩歌中,歐陽修、梅和首唱。梅的詩風平淡而深遠,是宋代詩壇的奠基者。蘇舜欽筆力雄壯,超越橫向,開宋代先河;歐陽修的畫風簡潔流暢,行雲流水,美輪美奐,有變道之功。這三者既清理了昆西體的華美習氣,又奠定了宋詩的散文化、學術化、議論化、功利化的審美風格,為宋詩開辟了壹個與唐音完全不同的新世界。王安石、蘇軾紛紛效仿。王安石早期作品關註民生現實,善於論述,精辟凝練。晚年的作品講究技巧和規律,嚴格的詩性節奏,細膩的意象,都是獨壹無二的。蘇軾才華橫溢,風格多變,題材豐富,各種風格都擅長。無所不能入詩,無所不能入詩,極大地開拓了宋詩的新境界,代表了宋詩的最高水平。北宋後期,主要詩人有蘇門四士和陳師道。他們壹方面標榜對蘇軾詩風的繼承,另壹方面又在審美取向上與蘇軾有所背離。黃庭堅主張“點石成金”、“脫胎換骨”,強調知識和技術。他的詩風清瘦、硬朗、渾厚,新奇古怪,具有獨特的宋人氣息,最突出地體現了宋調的藝術特色。陳師道沈湎於苦歌,刻意求新,詩風簡單、粗獷、自成壹體。二人對後來的江西詩派都有很大的影響。南宋初期,江西詩派形成並壯大。主要詩人有陳、、、曾都等。他們以黃、陳為宗,創作成就不高。南渡後,題材開始拓展,詩風逐漸轉變,詩派創作理論得到修正。陳的創作成就最為突出。江西詩派在兩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興四大詩人都曾出入於此派。南宋中期,宋詩繼北宋中期之後再次達到高峰。代表詩人有楊萬裏、範成大、尤茂、陸遊,被稱為“中興四傑”。楊萬裏師法自然,詩風活潑,意象新穎幽默,語言通俗流暢,形成了獨特而真摯的風格。面對生活,範成大的山水田園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獨樹壹幟。陸遊是這壹時期乃至整個南宋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取材豐富,功夫深厚,詩風蒼勁悲壯,意境開闊宏大,都是同時起作用的。陸遊和辛棄疾都成為這個時代最輝煌的歌手。經過中興詩人的努力和積極創新,曾經風靡壹時的江西詩派逐漸淡出詩壇。南宋後期,是宋詩的衰落和終結,主要是永嘉四靈和江湖詩人的出現,他們反對江西詩人,采納晚唐。此外,還湧現出壹批弘揚杜甫現實主義精神和陸遊愛國主義傳統的愛國詩人。永嘉四靈尊賈島、姚合為祖師,專精五律,料窄,雕瑣,靈卑。江湖詩派的格局比四靈更開放,題材也更廣泛。但除了劉克莊和戴復古有很大成就外,大部分都很平庸,整體風格重在含蓄流暢,沒有脫離晚唐的舊習。宋元鼎革的滄桑,讓南宋後期的詩人更加投入到殘酷的現實中。文天祥、汪元量等愛國詩人或高唱慷慨悲壯的戰歌,或高唱陰郁蒼涼的悲歌,為兩宋歷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中國的古文在宋代定型。在唐宋八大家中,宋占第六位。與此同時,名家輩出,團體如雨後春筍。他們獨樹壹幟,爭奪新的領地,共同構築了宋文學發展的繁榮景觀。與唐代散文相比,宋代散文有以下特點:在內容上,與現實緊密結合,政道文章較多,其中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風格上,傾向於簡單自然;在藝術表現上,他喜歡討論,善於討論,壹些政治歷史理論也經常借題發揮。總的來說,宋代散文以古文為主,實現了實用文章的綜合藝術性,達到了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高度統壹。首先,劉愷、王禹偁提倡古文創作,極力消除浮華難懂的文風。王禹偁的散文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風格古樸、自然、明快,宋代新的文風正在逐漸興起。能夠徹底清理昆西學派的浮風和國子監的危局的,是他的後繼文學領袖歐陽修。歐陽修文風古樸典雅,自然細膩,語言簡潔凝練,確立了宋文風的發展方向。同時,他團結他人,回報他人,形成了強大的古文運動陣容。其間,曾鞏古樸典雅,不擇言;王安石文筆曲折,談精警,筆力強勁;蘇洵精於謀略和理論,豪邁剛健,驕橫跋扈;蘇轍擅長寫作,記性好,沖淡淡泊,深沈醇厚。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的又壹位傑出的文學領袖,與朝鮮、柳、歐洲齊名,代表了的最高成就。蘇文貫穿古今,縱橫交錯,收放自如,姿態萬千,新意叠出,對宋代古文主體文體的成熟和定型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壹舉奠定了古文在散文創作中的正宗地位。北宋後期的大部分作家都是沿著歐洲和蘇聯開創的道路繼續前行。南宋散文繼承了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優良傳統。胡荃、李綱、陳亮、陸遊、辛棄疾的作品雖然風格各異,但都表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和愛國熱情,充滿熱情,慷慨激昂,痛苦而執著。南宋末年,文天祥、謝翺等人都寫出了表現民族氣節的散文佳作,或記敘反抗元朝的艱辛經歷,或宣揚忠烈的民族英雄,或抒發亡國之痛的深沈悲涼,將宋代散文的發展推向了最後的高潮,以悲壯的旋律結束了宋代散文的歷程。

此外,宋代的通俗文學也極為繁榮。宋代流傳於後世的劇本、戲曲雖不多,但其出現和形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代白話小說是在當時說話藝術的基礎上產生的,其基本特征是內容的世俗化、語言的口語化和制度的程式化。它是中國白話小說的開端,標誌著“小說史上的壹大變革”,開啟了中國小說的新紀元。王國維曾指出“真正的戲劇始於宋代。”宋代戲劇的表演形式已經相當成熟,表演元素日臻完善。其典型範式是宋雜劇,包括北宋的雜劇和杜南之後在南方民間流行的“南戲”。宋代戲劇為元雜劇的高潮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