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不僅凝結了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還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細節,這是中國歷史的精髓。古典詩歌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歷史。中國人民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也學到了發展的智慧。古典詩詞錘煉了中國的文化,而中國的知識精英註重精神交流。學者和作家們都在遙相呼應中各抒己見,集思廣益。
關鍵詞:
歷史;古典詩詞;智慧;精神支柱。
第壹,古典詩詞是歷史的精華。
中國是世界上唯壹壹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這是中國獨特性和突出獨立性的關鍵。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有很大不同。比如西方國家的藝術代表是雕塑建築,而中國是詩詞書畫。
我們的歷史傳統壹直重視詩歌教學,詩歌的創作和推廣更是獨樹壹幟。從周代的《詩經》集,到孔子不遺余力地提倡啟蒙,這就是中國現實主義精神傳統的起源。從此,中國人的智慧總結就離不開詩歌的表達。
第壹詩人屈子懷著理想和苦悶投身汨羅,寫出了千古流光的偉大詩篇《離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開啟了中國精英文人的浪漫主義。
中國人尊重歷史,善於用歷史的眼光觀察問題,總是得出公正的結論。最近中菲在南海發生的“黃巖島”爭端就是菲方無視歷史的結果。以後我們在國際社會捍衛主權的時候,還是需要告訴世界歷史依據,如果征服者有名;中國的古典詩詞壹直以來都起到濃縮和描寫歷史的作用。現代詩人黃遵憲的壹句“四百萬人同時哭,臺灣省去年今日割”向我們傳達了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對日本屈辱割臺省的無能歷史。杜甫的作品被稱為“詩史”。也許我們無法從浩如煙海的正史中了解安史之亂對民生的具體影響,但從三位官員、三次告別和壹首“何處花瓣已如淚落,何處孤鳥已唱出哀思”的詩中,今天的人們也能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動蕩歷史。
古典詩詞不僅凝結了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還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細節,這是中國歷史的精髓。古典詩歌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歷史。
第二,古典詩詞是智慧的源泉。
中國人民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也學到了發展的智慧。古典詩詞錘煉了中國的文化,而中國的知識精英註重精神交流。學者和作家們都在遙相呼應中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我們可以從詩中感受到壹種永恒的孤獨感:“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是未來的幾代人?”以及“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從“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就業吧!,旋壹千銀子,全回來!”。
古典詩詞陶冶了中國人的氣質,陶冶了中國精英的胸懷和豪情。正如中國文化是壹脈相承的,今天的人們可以在文藝創作中汲取古典詩詞的智慧。臺灣著名詞作家方舟子和香港著名詞作家林在古典詩歌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們從古典詩歌中獲得靈感和有益的啟示。開創了深受年輕人歡迎的中國風。
社會在向前發展,古典詩詞總能為我們照亮前進的道路。溫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用了兩句詩來表達自己的政策決心:“聽官邸內簌簌竹聲,疑是民怨之聲”,“欲利國生死,何必因禍避之?”這兩句詩不僅指導溫總理治理國家,而且教育所有政治家盡最大努力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第三,古典詩詞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撐。
中華民族曾經輝煌過,但近代也經歷了屈辱的歷史。既然民族崛起的號角已經吹響,如何確立當今強國的心態,不妨進入古典詩詞的輝煌篇章,以資借鑒。這其中,有催人奮進、催人奮進的‘初唐邊塞’,有充滿民族主義豪情的無邊江河,當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落在我們這壹代人身上。在西方強勢文化的猛烈攻擊下,如何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重返世界舞臺的中心,需要我們堅守優秀傳統,自覺抵禦外來文化的侵蝕。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國人要想抒發自己的情感,樹立自己的信心,就必須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發掘古典詩歌的豐富寶藏。在世界上發出真正的東方聲音。
不妨夢回唐朝,國家以開放的心態歡迎各國,是包容的,唐人的心態應該是今天的標桿;兩千年來大中華從四面八方問候。近代突然出現了壹個詞“崇洋媚外”,希望回歸古典詩詞中的精神狀態,讓崇洋媚外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壹個小插曲,壹個小警示,壹條小鞭子。
古典詩歌是壹座獨特的精神寶庫,它涵蓋了中國人所有的精神感受。無論世界多極化如何發展,無論國際形勢如何復雜,中國人民永遠不會灰心,那些優美的詩篇將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參考資料:
(1),余顯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3-25。
(2)馮天瑜:中國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