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科舉的門檻。
元好問是北魏拓跋家的後裔。魏孝文帝南遷洛陽時,改姓袁。在元好問的祖先中,以唐代詩人元結最為著名。他的父親袁德明在詩歌方面同樣才華橫溢。不幸的是,他多次嘗試都失敗了。心灰意冷時,他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元好問七個月大的時候被叔叔葛源收養。
4歲,元好問開始學習,7歲就能寫詩了。太原星王湯臣看到後驚呼為神童。14歲的時候,袁浩請來了陵川大學的學者郝天庭做他的老師。出道第二年,他在靈川西溪參加宴會,即興作了壹首五言詩,引起轟動。有人形容他“當時王跪,五言詩盛行”,把他比作東晉名將。他的哥哥袁很欣賞他哥哥在五言詩方面的成就。他曾寫過壹首詩:“壹只黃鸝躲在樹的深處,沒有詩人畫不出來。”弟弟無話可說,羞愧難當,在大門口自貶身份。"
金章宗太和五年,十六歲的元好問去並州參加科舉考試。在路上,他遇到了壹個捕鵝人。捕鵝人說,他設了壹個網去抓壹只野鵝,結果打死了。另壹只從網裏逃出來了,但它看到同伴的死狀並沒有飛走。而是在天上盤旋呻吟,被摔在地上死了。元好問對此非常感動,就買下了這兩只鵝,埋在汾河岸邊。他們用石頭做了標記,稱之為“秋艷”。他寫下了壹生中最著名的壹句話《摸魚與秋艷詞》,其中說:“問世間如何,教妳委身生死?遠飛四方,老翅幾經寒暑。快樂,苦澀的離別,更瘋狂的孩子。妳應該談談。萬裏雲,千杉雪,妳們是誰的?”
18歲時,元好問娶了張。他的妻子也出身書香門第,溫柔賢惠。雖然他喜歡喝酒和寫詩,但他從未去過秦樓的儲君,結婚後他也沒有說過任何閑話。
元好問有才華,卻過不了科舉的門檻。他第壹次考試不及格。郝天廷老師安慰他說:“我就是不想讓妳當老師。只是考試而已,也不好。”老教師壹直主張教育不要以科舉為目標,所以元好問落榜也就不足為奇了。20歲時,元好問寫出了《嵇山》、《琴臺》等詩。當時文壇領袖、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非常欣賞,稱贊“少陵以來再無此作”,於是袁浩文壹時成名,被稱為“袁才子”。
忽必烈被稱為“儒學大師”
金愛宗三年,元好問任河南鎮平縣令,壹年後調任內鄉縣。在他的倡導下,原本因天災人禍而蕭條、兵荒馬亂的農村,逐漸呈現出壹派田園蔥蘢、農耕繁盛的景象。後來,他當了南陽縣令,當時有壹場旱災。他費盡心思寫了壹封信,爭取到了三年的減免稅政策,也就是e。
第壹件事是“崔事件”。天興元年,蒙古軍包圍汴京,金愛宗以“親征”為名逃離京城。次年,元帥崔莉發動政變,在開城投降,自稱為鄭王。事後,崔認為這壹行動阻止了蒙古人的屠殺,拯救了全城,命元好問為他題寫並豎立了“功德碑”。元好問知道涉及大事,就交給國子監徒弟劉啟。劉啟沒辦法,只好先擬了初稿,然後交給袁浩文審議修改。
在儒家文化中,文人最重要的是操守,元好問為叛逆者立碑,引起世人非議。當然也有學者為他辯護,說他是被逼無奈,是否構成節操問題,要看他在碑文裏有沒有對崔有所貢獻。袁浩文在這個問題上真的沒有太多可指責的。他只是直接把故事講出來,敷衍了事地寫出來,並沒有歌頌崔立達這個漢奸。
第二次爭議是汴京城被毀後,元好問上書蒙古大臣鹿野,稱其才華橫溢,列等晉朝54位儒生,請其任用。這壹舉動著實令人震驚,各種指責紛至沓來。
其實向新朝推薦人才,並不代表元好問人品有問題。他立下誌向,死後絕不做官。但在元好問看來,人才是難得的,應該珍惜和保護。應該說他是有遠見的。在他推薦的這些人中,有15人在元史中留下了記載。他們在繼承和保存中原文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被譽為“元曲四大家”之壹的白樸,得益於他的教育教學。
白樸的父親柏華和元好問是結拜兄弟。蒙古軍入侵汴京時,年僅8歲的白蒲與父母失散。危難之際,元好問收養了白蒲的姐姐和哥哥。同為亡國大臣的元好問被貶山東,日子過得特別艱難。但他把白蒲的姐姐和哥哥當成自己的,不離不棄。在北上的路上,白蒲因為傷寒昏迷不醒。袁浩文沒日沒夜的把他抱在懷裏。也許這是上帝的祝福。第六天,小白蒲在袁浩文懷裏大汗淋漓。袁浩文喜出望外。他教他每天努力學習。當白樸12歲時,元好問把他的姐姐和哥哥送回了柏華。柏華非常感激,寫了壹首詩感謝他:“雖然我真的成了流浪狗,但賴軍曾經照顧過我的兒子。”從此以後,袁浩文每次去白宮,都會指導白樸的研究。他還寫詩鼓勵他說:“白元家老,諸子獨貴。”可以說,元好問在白樸的藝術成就上下了很大功夫。
元好問做的第三件有爭議的事是,元憲宗二年,他以63歲高齡北上見忽必烈,封他為“儒學大師”。忽必烈很驚訝,欣然接受。元好問趁機提出免除儒生家庭軍職等建議。忽必烈無法拒絕,只好同意。
有人說元好問是在奉承忽必烈,但他的要求顯然反映了他的真實動機:壹是蒙古人不尊儒術,宣揚“八妓九士十丐”。儒生不如妓女。元好問給忽必烈打上“儒學大師”的烙印,可以提高儒生的政治地位,指導遊牧民族的統帥“以儒治國”。二是他對蒙古統治認識的變化。有壹次,亡國之後,元好問深感痛心。但在元朝建立的二三十年間,他看到忽必烈讓百姓安居樂業,消滅了雲南本土勢力,恢復了漢、唐、老新疆的豐功偉績。他也從心裏感到欽佩。他在詩中說:“雲南山高,漢家弦響如雷。除了九州,九州更美。
金朝的覆滅,元朝的建立,勢不可擋。元好問不僅是忠於壹家壹姓的刻板儒生。他最關心的是“國家可以滅亡,但歷史不能毀滅。”他感慨道,“可是十年仇恨,時事無人知。”因此,他決定為後人保留壹部晉代史。然而,在未知的動蕩中生活是多麽的艱難啊!
汴京被圍時,元好問向丞相建議,把國家的歷史用小字抄下來,以便緊急時帶走。我覺得丞相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因為馬兒在城外嘶鳴,所以沒有時間去做。
興二年,元好問被蒙古人掌管聊城時,開始記載金朝歷史。他壹方面回憶前人、友人的詩詞,壹想到就寫下來。另壹方面,他為人們題寫碑文,通過描寫人們的事跡來描述歷史,寫當時的社會變遷。
元太宗十壹年,時隔半個世紀的元好問重獲自由,回到家鄉忻州。他的喜悅難以言表。他在詩中寫道,“乞求壹種田園生活,會讓妳更涉入紅塵?憂六月,河堤上,劉高清涼困!”當然還有更大的使命回家。“建在家裏,寫在上面,因為叫‘野史’。”這就是流傳至今的“野史館”。是元好問儲存信息,書寫歷史的地方。此後,他常年奔波於燕京、汴京、洛陽、太原、忻州等地,搜集材料。他仔細收集了金朝統治者和大臣們留下的所有言論和事跡。他把聽到的壹切都用壹張小紙片記錄下來,超過1萬字。
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元好問終於完成了《中州集》、《仁臣雜編》等幾部代表作。是壹部晉代詩歌總集,收錄詩歌2116首,旨在“以詩記史”,開創中國詩歌史斷代的新體例。後來,元朝宰相脫脫主持編纂《中州集》,這些元好問的著作成為主要的資料來源。他是二十四史中公認的領袖,元好問功不可沒。
元好問雖然在史學上有很大貢獻,但最引以為傲的還是在詩歌方面的成就。即使在彌留之際,他也指示後人只在墓碑上刻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
元好問的詩學理論相當深刻。28歲就寫出了不朽的評論集《金史》,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以誠為本”的詩歌理論。
在詩歌創作上,元好問以悼亡詩奠定了他在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對此,他曾非常自信地說:“詩狂,別人笑山,飯不妨諷刺杜甫。”
這些詩寫於金朝滅亡前後。山河破碎,流離之痛,內心之憂浸透在他的詩中,具有史詩般的意義。比如《金史》年,元好問描述,“白骨如亂。幾年後,桑葉變成了龍沙。我只知道河裏全是活物,只有幾間破房子和煙。”這些用鮮血寫成的悲涼文字,是繼杜甫之後,現實主義詩風的又壹次高潮。
元憲宗七年,元好問死於鹿苑,享年68歲。清代學者趙翼寫過壹首詩《論詩三十首》,概括了元好問的壹生:“兩朝文學,讀書興亡。從來沒有哪個官員傷害過蘇洲,有壹段深深的悲傷和失去楚弓的歷史。廟裏的蘭花是悲傷的夜火,史靜樹在秋風中哭泣。可惜國家的詩人運氣好,容易給他們滄桑。”時代不幸,元好問有成就,滄桑已去,詩人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