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贄和黃宗羲的思想體系分別是什麽?

李贄和黃宗羲的思想體系分別是什麽?

1.李誌:李誌(1527~1602),漢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中世紀自由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壹代泰州學派大師。起初,他姓林,名芝。後改姓李,名之,字弘甫,名卓吾,別號溫嶺居士、百泉居士。嘉靖三十壹年,不可試。歷* * *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歷為姚安知府。棄官,留在黃安和麻城。在麻城講學時,成千上萬的信徒,良莠不齊,晚年往返北京等南北各地,被誣告、囚禁、自縊。在社會價值取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褒揚商人的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李誌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

思想主張:

李贄自稱是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對封建父權制、虛偽、社會腐敗和貪官汙吏進行了痛斥和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

①提倡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②提倡人類平等③反對封建禮教④反對理學的空談,提倡功利主義⑤“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

二:黃宗羲:黃宗羲(1665438+9月24日,00-65438+8月12,0695),學者、歷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教育家,黃遵素長子,七君子。漢族,浙江省紹興地區余姚縣人。“太沖”二字,意為“德兵”、“南雷”,在古代藏書樓中又稱為“利州老人”、“利州山人”、“碧水漁父”、“玉城洞主”、“雙瀑院長”、“米切爾”。學者稱他為“利州先生”。黃宗羲學識極其淵博,思想深刻,著作豐富。他與顧、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他的兄弟黃宗衍、黃宗輝並稱為浙東三大黃河;與顧、方以智、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並被譽為“中國啟蒙之父”。

思想主張:

哲學上,反對宋代“理在氣先”的學說,認為“理”不是客觀的物質實體,而是“氣”的運動規律,“性情與人心是完全大眾化的壹個體,也是大眾化的東西”。以唯物主義為特點。“世界充滿了心”的觀點傾向於唯心主義。這與黃宗羲在陽明學任職,影響較深有關。黃認為,的“良知”是“行為”的“奉獻”,二者是同壹的。反對日益沈重的賦稅征收,“工商業是基礎”的主張是對傳統“重本抑末”的大膽否定,主張文學要反映現實社會,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是現實的。黃宗羲認為,要限制君主的權力,首先要明確區分君主與大臣的關系。黃宗羲提出的另壹個限制帝制的建議是設立宰相,使學校成為輿論和議事的場所,這是黃宗羲限制帝制的又壹舉措。黃宗羲反對單壹科舉,主張多渠道招賢納士,防止高官子弟憑借長輩的權勢獲得對平民不公平的優勢。

3.顧:(1615 2003年7月—1682年2月15)南直隸蘇州昆山人,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真名絳,字忠明;戰敗後,因仰慕文天祥的學生王,改名為,字寧人,還在當過仆役。學者們尊稱他為林挺先生。明朝時,所有的學生都渴望學習年輕時的實踐經驗,加入了昆山反清義軍。戰敗後浪跡南北,遊覽十三陵十次,五歲死於曲沃。他學識淵博,研究過國家法典體系、縣市奇聞、天象、河渠、軍農、百經百史、音韻訓詁。晚年強調考證,開啟了清代樸學風氣。

思想主張:顧被稱為“開國儒生”和“顧&;“清學第壹山”的始祖是著名的經學、史地、音韻學家。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學、小學、金石學和考古學、地方誌和地理、詩歌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在承前啟後方面有所建樹。他繼承了明代士人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理學進行了清理,而且在天人、氣、道、知行、天道、人欲等諸多方面表現出與理學不同的學習目的。顧學以致用的鮮明旨趣、樸素的歸納考據方法、開拓進取的精神以及在諸多學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宣告了晚明時代的終結,開啟了壹代樸學之風,對清代學者產生了極為有益的影響。顧還主張“利國富民”,認為“利國者藏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提出了帶有早期民主啟蒙色彩的“多元治理”思想。他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意義深遠,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他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註重廣泛的證據,提出“君子學明道,救世之道”。這只是詩。雕刻昆蟲有什麽好處?”錢穆稱之為實際而非空談。“能在政事各方面充分發揮其利弊,可謂內外兼修之學。”顧強調學習首先要樹立人格:“禮義廉恥為四維”,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本史》卷十三《始》:“保天下者,賤其夫,無責也。”他的其他著作有《日之錄》、《趙宇誌》、《音韻五書》和《林挺詩選》。

第四,王夫之:

王夫之(1619 10 10月7日-1692 2月18)出生於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何、顧、、黃宗羲並稱為明清時期的三大思想家。他的著作有《周易傳》、《皇書》、《尚書·伊尹》、《李詠實錄》、《春秋》、《夢魘》、《資治通鑒》、《宋代論》等。

王夫之自幼隨父隨兄讀書。王夫之年輕時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石川山,著書立傳。此後,學者稱他為船山先生。

思想主張:1。反禁欲主義,主張沒有人的欲望就談不上正義,正義在人的欲望之中。2.統壹天下的理想,反對專制,愛國3。在氣的壹元論上,王夫之認為氣是唯壹的實體,而不是“心外無物”。王夫之還指出,存在於天地之間的壹切都是具體的對象,普遍原理存在於具體的事物之中。絕不能說具體的事情要看大道理。4.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生而有知”的超驗主義。5.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本質。6.理性與潛能統壹的歷史觀。7.性是日生的人性論。

對於寫詩,我覺得應該是感性的,不能無病呻吟。繼承和發展了古典詩學理論中言誌抒情的優良傳統,提出了“心之原聲”說話,用詩。在寫作過程中,使詩歌起到“賞景”作用的情感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壹是情與景,二是情與聲。

王夫之的歷史觀

第壹,歸納。王夫之善於分析許多史實並加以總結,從而得出富有啟發性的結論。

其次,比較法。王夫之用這種方法探討古今歷史變遷,人物跌宕起伏,由表及裏,去偽存真,得出了許多創新的結論。

第三,歷史主義的方法。王夫之的史學理論是宏偉的。雖然壹千多年來進出自如,但他從來沒有武斷地評論過。王夫之的史學理論充分考慮了歷史背景,不持通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