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論模糊詩歌

論模糊詩歌

1.含有模棱兩可詩句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用簡潔精練的語言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曖昧不是意象重疊,晦澀難懂,曖昧之美才是詩歌理想的藝術形式。模糊不僅是壹種藝術創作手法,也是壹種美學原則。曖昧之美與詩歌的含蓄美、朦朧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在威廉·恩普森的七種歧義中,“歧義”的理論是:

(1)壹個事物與另壹個事物相似,但它們在幾個不同的性質上相似;(2)語境引起的多種意義並存,包括詞的多義性和語法不好引起的多義性;(3)兩個明顯不相關的意義同時出現;(4)壹個語句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含義相互矛盾,反映作者復雜的綜合心態;(5)邊寫邊找真意,導致壹個字上下意思不壹致;(6)陳述自相矛盾或累贅,迫使讀者自己解釋;(7)壹個詞的兩種含義和壹種模糊語言的兩種價值,恰恰是語境規定的相反含義。

比起比喻、象征、暗示,以及其他慣用的表達方式,“七種曖昧”更為理性,但在我看來,它的第(6)點更讓人無法接受,也不是做不到。問題是,這似乎給讀者增加了障礙,而不是給作品增添了意義。當然,在“空泛”思想下進行的文學創作也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穆旦的愛情詩《八首詩》——

“妳親眼看到了這場大火,

妳看不見我,雖然我為妳點亮;

唉,那燃燒只是壹個成熟的年齡,

妳的底,我的底,我們隔得像山壹樣!

從這個自然的蛻變過程中,

我愛暫時的妳。

即使我哭泣,變成灰色,變成灰色,重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在和自己玩。"

用最原始的意義解釋“玩”,“上帝和自己玩”可以解釋為上帝的自娛自樂,這似乎沒什麽。但如果妳帶著這種理解仔細重讀這首詩,妳會覺得有壹種神秘的力量(上帝)在控制著壹切。“妳”和“我”之間的愛情,以及“點燃”妳,讓我“哭,灰,灰,重生”的“火”,不過是上帝的壹場遊戲。他創造了人類的情感成熟(自然需要),卻又厭惡戲劇,使人心分離。在這種痛苦矛盾的男女糾葛中,上帝的遊戲心態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人是多麽渺小啊!既然愛情是上帝自娛自樂時的擺布,那它就不可能長久,只能是短暫的,虛無的。這就是愛情的悲劇本質。而“火”和“成熟年齡”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從這裏,讀者可以讀到愛情的無奈,也可以感受到對其他事物的理解和體諒。關鍵看讀者怎麽理解和把握。

現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與過去相比,更加曖昧。總的來說,它們的內涵更豐富,語言的靈活性和張力更大,意義多樣。表達的思想有時甚至與傳統相矛盾,所以確實很難理解。不過我覺得只要不太脫離實際,不太隱晦的語言,不太多的意象,不缺乏精神內涵的空間,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曖昧”過了頭,讀者就太難理解作品了,作者也難免給人壹種神秘甚至忽悠人的感覺。而且對作品藝術生命的延續也不是很有利,應該不會太值得肯定。

至於國內對模糊類型的重新分類:1,指定對象的歧義;2.作者態度的模糊性;3.語法歧義。其實基本上是對恩普森模糊理論的概括,沒有太多新意。

當然,與模糊性相關的知識和理論有很多,但作者確實缺乏模糊的知識,只能說壹些極其膚淺甚至不膚淺的東西。總之,模糊這種文學理論可以讓壹部作品的語言充滿更多的不確定性,充滿語義的回響,帶給讀者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2.關於“朦朧”寒食夜的詩韓禾

半夜秋繩斜,亭子朦朧細雨。

西宮伸壹春天抱怨王長齡。

斜抱雲深見月,朦朧的樹隱於陽光中。

吳平壹員遊湖詩五首:褚光熙命吳解金壇。

朦朧的竹影遮住了石葉,衣衫隨風搖曳。

緹嘉·任山花園·璐倫

竹影朦朧松影悠悠,琴聲清涼。

東望郵樓,商人們感羅隱。

歌曲圍繞著夜晚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春天裏翩翩起舞,在雪地裏翩翩起舞。

原野朱舒針

壹會兒希望成年,壹會兒可能希望朦朧很久。

梁祝歐陽修

多少肺腑之言未說,夜夜珠簾朦朧。

蝴蝶花與賀鑄

數著雨聲和風聲,朦朧蒼白的月雲來來去去。

張喜安,少年之旅

殘破霞浮朦朧,春日花濃。

納蘭興德,采桑人。

斜汗朦朧,寒氈簾火不紅。

沙溝元美

沙溝裏太陽的影子朦朦朧朧,黃河從樹叢中若隱若現。

3.關於河流和湖泊的詩1,這裏的八月湖水,與天堂是壹個空氣。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朝

來源:洞庭湖給張總理的壹封信

白話翻譯:秋水勝而漲,幾乎與岸齊,水天壹色,與天融為壹體。

2,孤帆遠航藍天,我卻能看見長江在天空中流淌。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來源:黃鶴樓孟浩然去揚州途中的告別

白話翻譯:帆越走越遠,只留下壹個影子,最後消失在水天相連的藍天裏,只看到洶湧澎湃的長江水向東奔流。

3.對著水面上的薄霧,我仍然揮著手哭泣。

作者:錢琦

朝代:唐朝

來源:看王南征

白話文翻譯:看著妳的船駛向無邊的雲海,揮淚告別,頻頻披巾。

4.我會壹直走,直到河水攔住我的去路,然後坐下來,看著升起的雲。

作者:王偉

朝代:唐朝

來源:我在終南山的靜修

白話翻譯:隨意走,走到哪裏都行,卻不知不覺走到了流水的盡頭,眼看無路可走,於是幹脆坐下來,隨意看著天上飄著的白雲。

5、連海平春潮,海上明月* * *潮。

作者:張

朝代:唐朝

來源:春江花月夜

白話翻譯:春天,河潮浩蕩,與大海相連,壹輪明月從海上升起,仿佛隨著潮水噴湧而出。

6.天門斷開楚河,清水東流。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來源:望天門山

白話翻譯:天門山因為被楚江水沖走,從東邊來的水又折回,轉向北邊,所以被攔腰截斷。

4.形容模糊的成語模棱兩可:含糊,不清楚。

不分青紅皂白,不明不白。形容態度不明,關系不明。

來源: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又把妳姑娘埋在壹個俠骨腸裏了,真後悔!”半吐半露形容說話含糊直截了當。出處:《紅樓夢》第五十回:“因老太太尚未交代,自己難以擬出,故半吐半露地告訴老太太:‘可惜這孩子沒有福氣!他父親前年去世了。

”半吞半吐形容說話含糊直白。來源:見“半吐半露”。

含糊的意思是含糊不清。也描述不明確的行為。

來源:袁佚名《連環計》第四折:“不知道為什麽,我父子吵了壹夜。”東支西支指含糊敷衍的言行。

來源:《第二瞬間的驚喜》第二卷:“【苗觀】頻頻看第三場的感覺。路人知道了,但還是在東邊支持我,讓他過去。”

與眾不同的委屈:恩;抱怨:仇恨。善良和仇恨之間的界限非常清楚,毫不含糊。

來源:羅鳴管仲《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眾所周知雲驕不忍下,欺強不欺弱;恩怨分明,信仰常在。”含義模糊。

含糊:不清楚,不明確。文字:文字。

故意模棱兩可,說不清楚,說不清楚。來源:之《論邊防軍之剛毅》:“即是說,證據互為根據,分之有理。每次朝廷都含糊其辭,從來沒有窮過。”

含糊地或含糊地說。形容有顧慮,不敢說出來。

來源:宋元謝《翟宅集》卷十八:“取是取非模糊;大眾不是,但妳可以說是,否則就說不是。”賞罰分明,懲罰不含糊。

來來去去清楚地描述壹個明確的程序或在財產方面不含糊的人。曖昧:模糊,曖昧;模棱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

沒有表達明確的態度,或者沒有明確的意見。來源:舊唐書《蘇圍道傳》:“不想做決定,想明白事情,做錯了就會被人指責,但可以堅持兩頭。”

說某事:不斷地說某事。以前指和尚念經,現在指自言自語或喃喃自語。

來源:吳明承恩西遊記:“手撚佛珠,口中喃喃自語,在寂寞的地上吹壹口氣,忽然吹下來,便是大風。”哦,是啊,儒家。哦,是啊:妳奉承和微笑的方式,聲音是模糊的。

形容老面孔,盡量開心。來源:戰國楚辭屈原《蔔居》:“李斯,妳在乎女人嗎?”正確的句子清晰明確。丁是丁,毛是毛。壹顆釘子必須放在相應的鉚接處,不能有任何差錯。

嚴肅而明確地描述這件事。出處:曹青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三回:“我想妳是有興趣的。明天有事,我就是‘丁是丁,毛是毛’,妳就別抱怨了。”

釘是釘,鉚是鉚。壹顆釘子必須放在相應的鉚接處,不能有任何差錯。嚴肅而明確地描述這件事。

壹個是壹個,壹個是兩個。它被描述為誠實和明確的。來源:余慶萬春《蕩寇誌》第八十回:“所以我告訴妳楊騰蛟怎麽寫的供詞,劉二怎麽求情,小人不服,我怕他惹麻煩。壹個是壹個,壹個是兩個。”

壹,壹,二,二形容說話誠實,毫不含糊。以“壹是壹,二是二”。

來源:袁佚名《捧妝盒》第三折:“要壹個,兩個就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