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第壹天
我對藝術的接觸很淺,除了之前看過的梵高的《星空》和《吶喊》,就是《月亮與六便士》裏提到的壹些片段。
我看到的第壹個印象深刻的片段是藝術的元素,包括色彩、線條、動態、造型、形式、節奏、空間、張力、隱喻。
在介紹中,我感覺我想去觸摸它,觸摸它,感受它。當我和它說話的時候,我也會問自己壹些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喜歡保羅·克利的《咆哮的狗》。其實我更理解的是他突然開始理解色彩飽和度和光感。作者用了很長的篇幅描述了壹系列來自多個橙、白、綠、灰紫色的印象,以及心靈與靈魂的碰撞。然後,當我回去看聖母和聖安妮時,我實際上有了同樣的感覺。就像戴上VR眼鏡,每個畫面都開始有了生命和呼吸。然後開啟了壹個全新的世界。
自從這本書的作者打開了壹個全新的世界,他開始重新審視每壹部作品,開始感受隱喻。我甚至說出了感受藝術的關鍵:“我意識到,觀看和欣賞藝術的關鍵是放慢腳步,慢慢來,控制妳的眼睛、心靈和思想...清空自己,完全敞開心扉...要有耐心,提出問題,詳細體驗作品,註意細微的細節和不同理解的可能性...藝術有它自己的語言。”
第二天9.22
藝術作品是壹個活的有機體。
那麽如何理解藝術的有機體呢?以《蒙娜麗莎》為例,這本書的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讓妳從點和線的運用來分析整個作品,包括光的作用和對其中蘊含的隱喻的解讀,讓妳也能感受到每壹件好的藝術作品都是有生命的,都是跳動的,都在於妳的對話。
學會了觀點和線條,我們可以看抽象了。
康定斯基是現代藝術的代表,什麽代表?抽象,這本書的作者說,“抽象是現代主義的復興”。無論是康定斯基的書《論藝術家的精神》還是《藝術家的修養》還是他的畫《果斷的彎》、《黑線》等等。他們正在用抽象來傳達康定斯基的觀點,即“藝術作品中的每壹個圖形和動態都對我們產生相應的影響,在身體上、情感上甚至精神上”。
對抽象有了壹定的了解,就可以看壹下了。
本書作者以馬蒂斯的《爵士樂》為例,告訴我們多角度的觀察和呈現。比線條更豐富,比抽象更動態。
最後,最後的視角是隱喻。有了隱喻,二維的視角升級為三維的空間。
“每壹件藝術品都為我們提供了壹個窗口或視角。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藝術家希望我們看到並大膽進入的獨特世界。”有了隱喻,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三維空間。霍夫曼的《大門》和波洛克的《秋天的節奏》所傳達的能量和層次、靜止和運動,甚至聲音都充滿了活力,是壹個有生命的有機體。
這本書的作者希望通過對有機體的解讀,不斷地達到某種認知體驗,接近作品內置的哲學。這種體驗只能用語言來表達,值得說“這就是藝術”
透過藝術的內心和精神,無論是理性的思考還是主觀的感受,更多的是希望我們能夠擺脫過去,以全新的視角去體驗和感受藝術家自身想要宣泄和傳達的情緒和內容,從而達到* * *。然後妳會發現,也許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人能理解妳的感受,或者和妳感同身受,妳可能就不會那麽孤獨了。
9.23?第三天
故事讓藝術作品栩栩如生;故事讓我們與藝術家“相愛”。
本書作者簡要介紹了抽象的發展歷史,從舊石器時代到中世紀的拜占庭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具象化,再到抽象在現代藝術中的再發明和創造。
用藍色構圖,蒙德裏安的經典,也是劃時代的作品。本書作者深入剖析了這部作品的抽象意義,這部作品本身的故事,背後作者的故事、思想和感受。
被囚禁的撒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背後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本書的作者似乎看到了獻祭羔羊的血和撒旦的捆綁。這是壹幅無限活躍的埃塞俄比亞手卷。
這本書的作者說,這兩部作品“充滿了壹種魔力,壹種電荷負荷,就像介入了壹根帶電的電線,充滿了活力。”
我體驗的最後壹件藝術品是埃及金字塔,就像做夢回到古埃及,體驗眼前發生的壹切。這就是藝術的故事——連接的故事。
藝術是壹個活的博物館。
然而,有時候藝術是壹個謊言。
為什麽?這本書的作者壹直在思考藝術是如何定義的。是出自藝術家之手的藝術嗎?為什麽像《春天》這樣的作品會被拒絕,藝術和商業價值有什麽關系?成品是藝術嗎?
有時候,藝術家自己和公眾都會被激怒。無論是馬奈的《奧林匹亞》,對解散觀眾的蔑視,還是德庫寧被抹去的作品對藝術本身的反叛,還是杜尚的《春天》對藝術的影響。
最終的問題是:“我們所珍惜的東西的本質是什麽,如何去衡量和評價?”所謂的藝術謊言是被欺騙的真相還是真實的謊言?
本書作者提出了“藝術轉型”和“現代藝術的自由”兩個觀點。我們都有接受或拒絕、相信或不相信的權利,但真正有意義的對話在於妳自己,妳的期望、要求和願望是什麽,作品是否能傳達體現、傳達內涵。藝術中的謊言和真理需要我們自己的時間和努力去挖掘和探索。
9.24第四天
在最困難的基本要素的第壹部分結束後,更容易的旅程開始了。第二部分叫做:近距離接觸。作者通過對十部作品的解讀,為我們解釋了他是如何解讀藝術的。
今天,巴爾蒂斯的《貓和鏡子I》和米歇爾的《兩朵向日葵》的作者稱它們為覺醒和感知。
《覺醒》,巴爾蒂斯的《貓和鏡子I》,這是壹部具象化的現代作品,確實有很深的文藝復興的痕跡。覺醒是壹個比喻。作者通過這部作品,在壹幅畫面中傳達了青春的覺醒,童年與成人的“推拉”。第壹眼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顏色,顏色傳遞的情感——藍色衣服的部分,堅硬的“硬如切割的藍袍”;紅色的毛毯床墊部分,像是童年的壹場火熱而美好的夢;黃鏡部分,像是現實與過去的想象分界線,似乎是壹個世界與另壹個世界的連接點。
作者在這部作品中也讀到了壹些“俄狄浦斯式”的謎團,我並不理解。作者認為,壹個好的東西或作品,可以直接觀看和凝視,神秘的力量最終會喚醒妳,體會到來自陌生和詩意的誘惑。
巴羅斯皇帝本人是現代藝術的覺醒,妳可以了解他的代表作品《照鏡子的貓》、《飛蛾與畫家和模特》。
(巴爾蒂斯專題網站)/名家/26415/藝術-P2/?
第二部作品是米歇爾的《兩朵向日葵》,作者將其命名為《感知》。
這是壹幅抽象畫,而且是以自然為主題的抽象畫。第壹眼看上去也是壹種顏色的感覺。首先是色彩的多重交織,橙、黃、綠、粉、棕、藍的豐富與熱情,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各種顏色重疊碰撞的煉獄。”大面積的橙色沖擊,感覺我們仿佛躺在壹大片向日葵的海洋裏,仿佛看到了它的整個生長過程,從發芽到開花結果,伴隨著太陽壹天天的旋轉,最後收獲了很多瓜子,哈哈哈。復式繪畫有其獨特的魅力,即可以看作是壹幅整體繪畫,也可以看作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緊湊在壹起。
也是我看不懂的隱喻部分。本書作者介紹,雙畫本身就有祭壇的意義,宗教繪畫推崇神話、生命、光明、神性、犧牲和重生。在《兩朵向日葵》中,這本書的作者感覺生機勃勃,色彩鮮艷,氣勢磅礴,就像看到了太陽神阿波羅。同時,這麽多相互沖突的色彩的擺放,真的是令人陶醉,這種感知就是無盡的美。
補充壹些書外的小知識,瓊·米切爾(Joan Michel)是德·庫寧同時期的畫家,但成名要晚很多。然而在2018年,壹幅名為《藍莓》的畫作估價500-700美元,以1660美元成交,開啟了她人生的巔峰。她本人是文藝復興以來50多位女性藝術家之壹。
同時,米歇爾最好的朋友是弗蘭克·奧哈拉,紐約著名詩人。她有壹部基於奧哈拉詩歌的作品,叫做《歡樂頌》。
9.25第五天
今天也是兩部作品,讓《Alp的成長》和《Terrell的絕對清晰》的作者們叫成長和點火。
第三部作品《成長》與上壹部不同。它不是壹幅畫,而是壹件漢白玉作品,成長。作者在這裏暗示的成長,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說,認識藝術的過程也是壹種成長,從油畫到素描、拼貼、版畫、浮雕、雕塑等等。,而且這也像是說,壹個人的童年到成年,無論體型還是心理經歷,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更像是壹個小蓓蕾變成小蓓蕾的過程的隱喻。雖然還沒有開花,但離含苞待放的狀態還很遠。從繪畫到石雕,就像壹個萌芽的過程變化,是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成長。
本書作者是生物擬態抽象建模的倡導者,對花卉、動物、水果、人體軀幹等都有過描述。作者自己對成長的解讀很多,也很到位。感覺是他特別熱愛的作品。
?我自己也很喜歡這部作品,可以和作者有很多感觸。那我也說說我的感受吧。在我看來,這壹對成長描述的是壹個人,從大腿開始長大,到光滑的背部和胸部,再到上半身。我不太明白。這是什麽?我理解人的嘴和腦,壹個負責對外說話,壹個負責內部管理。在大腦的兩端,壹個是尖的,壹個是圓的,這意味著有時候我們需要學會圓滑地處理事情,但是有些原則必須是有競爭力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外在和內在的處理帶來的糾結和矛盾,這樣的直和彎,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這樣的變化中,未來會發生什麽?也許會更扭曲,也許會長得好,是無盡的想象。
第四件作品《點燃》是壹種絕對清晰的體驗,也是《在光中》展覽的壹種空間體驗。換句話說,就是壹幅畫,壹個雕塑什麽的,是妳用光的感受形成的作品。這是壹次四維體驗,壹起點燃自己。
首先,在參觀這個設備時,參觀者需要先在壹個房間裏等候。參與者將首先看到壹個預覽,並知道他們將經歷什麽。
然後,走出房間,穿過臺階,到達真實體驗的空間:
這是我第壹次在看書的時候感受到光的力量。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色彩。光線結合空間,簡直讓人目不轉睛。這種感覺,怎麽說呢,就像是置身其中,不僅讓我感到心安,而且用本書作者的話來說,叫做“純粹而簡潔,純粹到妳覺得它們幾乎是無聲的”,讓人陶醉,另壹方面又讓我感到沸騰而興奮,狂喜而喧鬧。即使是不懂藝術的人,此刻也會覺得自己被點燃了,尖叫起來。話不多說,我們可以通過壹些作品感受壹下:
特雷爾被視為千載難逢的“光之藝術”大師,他擁有無與倫比的史詩巨作——羅登隕石坑。1977年,他買下了美國西部沙漠中的壹座死火山,開始了他近40年的藝術創作。他通過精密的計算和巧妙的設計,把它變成了壹座巨型的肉眼觀測天文臺,壹座地球藝術的豐碑,正如電影宗旨所說“不要試圖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我們可以感覺到:
9.26第六天
今天的兩個作品,保羅·克利的《黃色符號》和阿布拉莫維奇的《發電機》,被本書作者稱為《進化與互動》。壹幅油畫,壹次不看不聽的經歷。
首先,我們來看看被稱為“進化”的作品《黃色符號》,以及它為什麽是進化。當我們從第壹章開始,了解色彩的時候,我們看到的第壹幅畫是保羅·克利的《咆哮的狗》,我們也用了克利的經典描述“線是壹個跑出去散步的點”。然後我們經歷了覺醒、感知、成長、點燃,然後回到保羅·保利的畫中,重新認識色彩和線條。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顏色的多樣性:整個色階的各種黃色,以及用於過渡的金色、橙色、紅橙色、棕褐色。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聯想:黃色亞麻布、沙漠地貌、向日葵田、啟蒙卡片、降臨節日歷甚至埃及紙莎草卷軸。最後,隱喻的多樣性:創造、寫作和文明誕生的過程,以及人生道路上的所有階段。作者讓我們深刻理解了現代抽象藝術的魅力。關於生命、潛力、意圖和自由意誌的力量的壹切都可以嫁接、再造、重新定義和再生。
直到這壹刻,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與藝術的相遇,我開始理解作者在第壹章所說的,那是壹種全心全意與藝術接觸、交融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看到“色彩、造型、空間、重量、節奏、音色、音色、結構”。我還能感覺到身體,我能理解作者對黃色符號每壹句話的理解,還有* * *聲。除了激動,我可能說不出別的了。這種感覺無以言表。我終於進化了!
然後是阿布拉莫維奇的互動發電機。藝術家本身就是行為藝術的代表,但雖然是互動的,但作者認為他是在寂靜的黑暗中的壹種自我釋放和反思。此時此刻,語言成了不必要的“非必需品”。
這不是我們傳統的作品,這是壹場展覽,壹場奇特的體驗盛宴,不是視覺,不是聽覺,而是精神和心靈。正如作者自己所描述的那樣“脆弱、無助、不知所措和困惑”...突然的恐慌、不適和焦慮。”
《紐約時報》的肯·約翰遜(Ken Johnson)將自己的作品解讀為對現實社會的隱喻:“在明亮的空間中被蒙上眼睛、人為失聰,類似於人類在某些現實中的典型感受,因為某些現實的深度和廣度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當妳摘下眼罩和耳機,妳的處境就變得清晰了,仿佛妳在精神上得到了開悟。”
9.28第七天
今天是第七和第八幅畫,旅程,理查德·塞拉的扭曲的精神和橢圓,刺激,和羅伯特·戈伯的無名的腿。
藝術的衍生範圍越來越廣,就像壹場美麗的旅行。而塞拉的旅程並不美好,卻很精彩。這本書的作者感覺像是被某種力量推過的管道路徑,也像是消化道或者子宮腔。孤獨而狹窄,我覺得自己像壹只鼴鼠,在地下越鉆越深。就像壹個人黃昏在森林裏的感覺,所有的器官都變得敏感,尋找它們,尋找新的自我,獲得新的開悟。這樣的旅程甚至令人難忘。
另壹幅畫《戈貝爾的無名之腿》受到杜尚《噴泉》的影響,它給出了壹個刺激感官的明喻,裸果的誓言與世界抗爭。用作者的話來說,“我們好像受到了刺激,感覺自己卡在了喉嚨裏。”更有趣的是,無名腿的展覽名為“心不是隱喻”。
這本書的作者說,當它作為壹部獨立作品呈現時,那條無名的腿仿佛被遺棄了,顯得孤獨而淒涼。讓我想起了我們在街上逛街時采訪的那位老人的感受。我們問他,看到這個作品有什麽感受?老人說,我覺得他找不到家。
我們感受到了藝術家的“謊言”和來自藝術家的挑釁。這種帶有強烈情緒的諷刺和感覺,就像當代藝術家世界的幻肢——被切斷了,但感覺還在。最後透露出壹些壓抑或者悲傷,令人興奮,也留下了壹些回味。
9.29第八天
今天是這本書的最後兩章,最後兩部作品。
首先是理查德·塔特爾的《帶藍光的白氣球》,作者稱之為質變。
這個場景的感覺很奇怪,像是壹個學前兒童的藝術,像是壹些沒有完全布置好的裝置。考驗的不僅是細心觀察瑣碎事物的耐心,更是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
這個白氣球簡單而普通,但在合適的場館環境和情境下,它超越了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塔特爾通過他的作品提醒我們,要看到平凡的事物、被鄙視的事物、無足輕重的事物、被忽視的事物中所蘊含的純粹與美好。
這種“質變”,我認為是藝術的延伸,模糊了藝術的崇高邊界,與環境相適應。這種“質變”更加生活化,也以數量級和指數拓寬了藝術。
第二部作品是傑裏米·布萊克的《溫徹斯特三部曲》,這本書的作者變成了“被淹沒”。有很多藝術家叫傑裏米·布萊克,有歷史和文學,這位是實驗電影藝術家。這部作品拍攝於2005年,由三部獨立短片組成,《溫徹斯特》、《1906》、《21世紀》。這部作品的主角是主人莎拉·溫徹斯特的神秘豪宅。這座豪宅有160個房間,名字也是溫徹斯特。它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並於2005年在舊金山進行了現代化改造。
同年,他還入選參加文藝復興協會群展《所有漂亮的屍體》。如今,他的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網上評論對比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後發現,形式與色彩的屬性、動態的屬性、未來的屬性是這位藝術家最想留給大眾思考的三個方面。“形”與“色”的混合所放射出的情感,才是他最想傳達的。
這種沈浸感和以往的展覽體驗是不壹樣的。它是電影藝術方向的延伸,是《彩虹下潛》,是對女主人莎拉·溫徹斯特的探索。
9.30結論
最後,作者再次表達了自己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就是拋開壹切雜念,去感受。我壹個學藝術的朋友也告訴我,如何從創作背景和表現手法上理解藝術作品,從歷史背景上解讀。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音樂作品壹樣,也會從創作背景、表現手法等方面分析作者的心理。他的原話如下:
壹、創作背景,我們需要了解藝術家當時所處的環境、狀態、歷史背景、社會狀態(歐洲壹般和宗教有關);首先明白為什麽要創作,先了解藝術家所處的環境了解藝術家的想法;分析壹個作品,就是分析藝術家的想法;沒有人能完全理解壹個藝術家的想法,只能從他對藝術家的理解去接近他的想法。
第二?創作過程?,從創作技法、色彩、構圖、造型;分析藝術家想要表達的壹些想法;壹件作品之所以能被稱為藝術品,不僅僅是因為它畫得好,還因為它的內容。畫得好的作品有很多,但能成為藝術品的不多,畫得再好也只能算是欣賞而不是藝術品..
最後,讓我們以本書作者蘭斯·埃斯普蘭的壹句話來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