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意境?如何理解,尤其是在攝影方面。

意境?如何理解,尤其是在攝影方面。

意境是指文學作品或自然景物所表達的意境和境界。明代朱承覺《留堂詩》:“詩之美,在於意境的和諧,除了聲,就是真味。”清代俞樾《廳春隨筆》卷二:“雲起修道,意境非凡。”端木蕻良《關山月的藝術》:“畫梅花的人,很少突破林和靖式的梅花性格,總是強調淡淡的清香和細細的影子的意境。”

意境是指在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並存,生命節奏活躍的,具有無窮魅力的詩意空間。如果說典型意象是單壹意象,那麽意境就是由若幹意象組合而成的意象系統,是文學意象作為整體意象出現的高級形式。

盡管文藝界對“境界”的理論眾說紛紜,但有壹點令人驚訝,那就是大多數論者把“境界”等同於“意境”,它被稱為“文學形象”和“作品中的世界”。這種觀點無疑是片面的。

“境界”這個詞作為壹般的成語,如雲“有兩種境界,詩人的境界和普通人的境界”,這個所謂的境界是指作品中的壹種抽象的境界。又如雲,“古今有大成就者,大學問之,必經三界。”這個所謂的境界,指的是在不同階段取得成就的人。再如雲“明月照雪”“江水日夜流”“明月掛中天”“黃河集日元”,可謂千古奇景。這裏所謂的邊界午餐,指的是作者描述的風景。

意境的結構特征

意境的結構特征是虛實並存。意境由兩部分組成:壹部分是“如當下”的更現實的因素,稱為“現實”;壹部分是“言外之見”的虛擬部分,稱為“虛境”。虛擬現實是現實世界的升華,它體現了創造現實世界的意圖和目的,體現了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現實世界的創造和描繪,在意境結構中處於靈魂和統帥的地位。但虛擬環境不能憑空創造,必須在真實環境的具體描述中進行。總之,虛擬現實是由真實現實來表現的,真實現實是在虛擬現實的控制下進行加工的,這就是“虛實並存”意境的結構原理

意境的本質特征

意境的本質特征是“生命律動”,即表現生命本身的美。在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中,宇宙境界與意境被視為壹種無縫同構的關系。因為宇宙本身就是壹種生命形式,詩人對宇宙的體驗是對生命節奏的體驗,而意境恰恰是這種生命節奏的表現。人心雖小,卻能裝下整個宇宙。詩人的心本身就是宇宙的造物,他能映射出宇宙的詩意的心和氣場。所以我們說,意境本質上是壹種心理現象,是人類心靈的壹種生活節奏。文學意境作為人類心靈的壹種生命節奏,有三個特點:(1)表達真摯的感情。(2)飛行的興趣。(3)傳播萬物之靈。

意境和意象不是同壹個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意境”這個詞。比如壹首詩很好,我們會說:“這首詩很有意境。”壹幅畫很好,所以我們說:“這幅畫很有藝術感。”甚至看完壹部電影,走出電影院,我們都會聽到有人說:“今天的電影很有藝術感。”但是雖然大家都在用這個詞,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意境到底是什麽。

近十年來,我國學術界關於意境的論文和專著不少。大家對“意境”的理解和解釋並不壹致。而且在我看來,大多數人的解釋都不準確。

很多人把“意境”和“意象”混為壹談。很多人說:什麽是意境?意境是“情”與“景”的交融。這種解釋大概始於清朝。清代有壹位繪畫理論家叫蔔延圖,他把“境界”定義為情景交融。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花刺》等作品中對“意境”或“境界”的解讀,也是情景交融。但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情景交融是另壹個概念,即“意象”而非“意境”。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是“意象”,“意象”的基本規定是情景交融(後面會講到)。任何藝術作品都應該創造形象,所以任何藝術作品都應該融合場景。但並不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意象”(情景交融)的壹般規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定性。“意境”的內涵大於“意象”,“意境”的外延小於“意象”。

“意境”的哲學意蘊

從審美活動(美感)的角度來說,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意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空,即“對宇宙千古的思考”,從而獲得壹種對整個生命、歷史、宇宙的哲學感受和理解。壹方面超越了有限的“象”(“取象於外”、“象外”),另壹方面“意”也從對壹個具體事物、壹個場景的感受上升到對整個生命的感受。這種對人生、歷史、宇宙的哲學意義,就是“意境”的意義。我們前面說過,“意境”既有“意象”的壹般規定性,又有特殊規定性。這種形象之外的形象所包含的生命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特殊規定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意境”是“形象”最形而上的類型。

畫、詩、園的意境

為了說明這壹點,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

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喜歡畫“遠”,高、遠、平。為什麽中國的山水畫家都畫“遠”?因為山川本來就是物理的東西,而“遠”突破了山川的有限形態,使人的目光伸向遠方,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進入所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遠”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同樣,中國古代的詩人也喜歡登高望遠。屈原、阮籍、李白都寫過登高望遠的詩。為什麽要登高望遠?也是從有限的時間空間走向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生命感和歷史感。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園林大概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什麽是意境最能說明問題)。中國園林藝術最大的審美特征是意境。中國園林的特點不是壹個孤立的建築或孤立的景觀的美,而是意境。那麽中國園林的意境是怎樣的呢?就是突破小空間,進入無限大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等建築的審美價值不在於建築本身,而在於它們能引導遊客從小空間走向大空間,從而豐富他們對空間之美的感受。在明朝,有壹個名叫季承的園丁。他有壹本書叫《園冶》,裏面有壹段話:“高爽有軒,窗明幾空,汪洋千頃,四季爛漫。”這段話很好。為什麽中國園林中的建築柱子那麽高,窗戶那麽大?是為了“壹千頃汪洋,享四季榮華”,就是讓遊客“收”和“受”外面無限時空的風景。

意境給人壹種特別的美感。

中國的意境及其美感有什麽特點?換句話說,它給人壹種什麽樣的美?康德曾經說過,有壹種美好的東西,當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會感到壹種憂郁。這就是意境。我們之前說過,意境的美感其實是包含了生活感和歷史感的。正因為如此,常常讓人產生壹種惆悵的感覺,像壹個久居他鄉的人思念家鄉。這種美感就是尼采所說的“形而上的安慰”。中國古代詩人喜歡登高望遠,引發了自己對人生的哲學理解,給詩人帶來了壹種惆悵。這種惆悵也是壹種詩美。也給人帶來壹種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在這種美感中,有壹些關於整個人生的體驗和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最高的美感。

西方藝術作品也是有意境的。

西方藝術作品有意境嗎?我們說“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範疇。這是從審美範疇來說的,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提煉出來的,也是中國很多藝術家有意識追求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西方藝術沒有意境,因為“意境”的特殊意義在於它的哲學生命感。西方藝術中當然有這樣的作品,貝多芬的交響樂充滿了生活感、歷史感和宇宙感。當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藝術家有不同的生活感和歷史感。但只要有生活感和歷史感,就有意境。比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之歌》,不僅唱出了伏爾加纖夫的苦難,也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唱出了人類的苦難,所以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有人聽到我說電視劇《紅樓夢》缺乏意境,問: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很難產生藝術作品嗎?我不這麽認為。如果我看電影《日瓦戈醫生》,我覺得它充滿了生活氣息。它不僅寫了時代的悲劇,也寫了人生的悲劇。

意境的五種境界:

(1)滿足生理物質需求,有功利境界;

(2)因為人與人相愛,所以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的互動而有政治境界。

(4)物理較差,追求智慧,有學術境界;

(5)因渴望回歸自然,天人合壹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以利為主,倫理境界以情為主,政治境界以權為主,學術境界以理為主,宗教境界以神為主。而是介於後兩者之間,以宇宙的具體生命為對象,享受它的色調、秩序、節奏與和諧,從而窺見自我最深處的倒影;把真實的場景變成虛擬的場景,創造壹個圖像作為符號,把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物理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以美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