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回答什麽?比如語言結構,藝術形象,歷史人文意蘊,都要在審美意蘊分析中提及?
不
第壹,從語言結構上來說,如果妳分析的這首詩在語言上是獨壹無二的,妳可以分析壹下,如果沒有跳過的話。
第二,要求意義深遠,能引起人們呼聲的藝術形象,有沒有?回想
第三,歷史人文意蘊,這樣的文章現在不算多,但是妳可以分析壹下。
分析審美意蘊不必面面俱到,但如果有,還是提壹提比較好。當然,缺點可以指出,但不要太多。還有,註意用詞,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好,現在聽我的分析,壹步壹步來:
意義何在?意蘊是從文學作品中滲透出來的理性內涵。比如作品中滲透的情感,比如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壹種性格,某種生活本質,或者某種主題。
壹般來說,文學作品有三個層次,即語言層、意象層和意蘊層。詩歌鑒賞也要從這三個層面入手。?
在語言層面上,毫無疑問,詩歌具有強烈的直覺性。詩歌語言是高度概括的,簡潔而富有意義的。往往違背壹般的語法規範,比壹般的文學語言有更強的陌生感。詩的行間往往有很多空隙,表現出很強的跳躍性。正是這種飛躍,容納了詩歌更豐富的意象,從而在非常有限的空間裏,構建出令人耳目壹新的詩意。語言這種藝術特征的形成,大多依賴於比喻性詞語與抽象性詞語的巧妙結合,即有意將抽象性詞語與比喻性詞語相搭配,形成虛實相交的具體而模糊的境界,從而為讀者提供追尋詩人個人情感的信息。在閱讀練習中,新修訂的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選用了詩人卞的詩歌《斷章》。卞的詩以其精妙和智慧而受到讀者的喜愛。他經常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世界,用象征性的意象隱喻人生哲理,既有豐富生動的藝術感,又包含了對世界的體驗。《斷章》這首詩的語言生動地體現了這壹特點:“妳站在橋上看風景,遊客在樓上看妳”“明月裝飾妳的窗,妳裝飾別人的夢”。詩的表面很平淡:橋上有風景,所以妳在看;妳也構成了風景,所以別人在看妳。在驚嘆中,人們體會到畫面中蘊含的宇宙中豐富的生死、知識與無知的相對性哲學。“明月裝飾妳窗,妳裝飾別人夢”,而“裝飾”就是夢。這種語言的搭配非常巧妙,是具體詞語和抽象詞語的結合,打破了語義的邏輯關系,形成了壹種詩歌的邏輯,從而大大擴展了詩歌語言的靈活性,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內涵,擴大了詩歌的表現範圍,深化了詩歌的理論意義。同樣,還有“我抿了壹口朦朧的街”(《實錄》),“我吐了壹口乳白色的嘆息”(《黃昏》)。所以欣賞詩歌,只有抓住詩歌語言的這壹特點,反復吟唱,才能深刻理解詩人語言高度凝練的特點,從而帶出詩歌的凝練內涵。?
意象與美育在意象層面有著不解之緣,只有意象優美的詩歌才能給讀者以美感。能否創造出新穎獨特的美的形象,是衡量詩歌成功的標誌之壹。意象的形成主要運用賦、比、興三種方法,但只有運用表面上極不相幹但實際上有聯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準確有效地表達自己,按此原則生成的意象才能出奇地離奇、新鮮、出奇地準確。這也涉及到詩歌所選擇的意象和它所象征的意義之間的融合。形象和意義往往是分不開的。舒婷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之所以讓人落淚,與詩人成功運用比喻和通感,塑造了壹組深刻的意象是分不開的:“我是妳河上的老水車,紡了幾百年的倦歌”,視覺上的“老水車”與聽覺上的“倦歌”是相通的。詩人以這個荒涼的意象開始,很快就會。“我是妳先人的痛盼/千年不落的花”,具象與抽象融為壹體,在時空的急劇轉換和對比中表達詩人的主觀情感。“我是妳全新的理想/我剛剛掙脫了神話的蜘蛛網”和“我是新刷的白色起跑線/緋紅的黎明正在蔓延”等意象,讓我們在最初的震撼之後,突然意識到它們所代表的強烈思想感情的復雜含義,從而從藝術的角度體會這首詩獨特的審美趣味,感受詩人內在精神與詩中意象的壹致性。因此,對詩歌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歌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全部生命力都在於意象的塑造。當妳讀詩時,妳必須先讀意象。?
在意蘊層面,隨著意象在頭腦中的形成和音韻節奏的刺激,讀者產生了初步的美感,但如何突破意象表層去理解詩歌的意象內涵,是詩歌鑒賞成敗的關鍵。詩歌的意義壹般包括審美意義和知性意義。?
當然,優秀的詩歌是有審美的。讀詩之初,讀者開始有某種精神體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但這不是審美。這次修改教材,選了著名詩人穆旦上世紀40年代的壹首詩《贊美》。當時,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壹些現代派詩人迷失在黑暗中,他們的作品大多局限於自己的“自我”,表達的是無奈。但是穆旦不壹樣。他常常在自己的詩歌中賦予自己的意象壹種黑暗與光明的哲理,《贊》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的藝術創作風格。詩中有兩個人物:壹個是作為抒情主體的詩人本人,另壹個是粗糙的身體在田間活動的農民。抒情主體講述了他在荒涼的土地上,在無邊的野草中,在憂郁的森林裏,面對著在天空中爬行的“不可動搖的灰色隊伍”,“去擁抱荒涼的沙漠,坎坷的道路,陰雨的天氣,雪壹樣的手,搖搖晃晃的人”;這是壹個具有強烈愛國主義色彩的形象。這位農民,這位“多子之父”,“多少朝代在他身邊起起落落”,“希望與失望都在他身上”,“路無限長”,卻放下了“永遠在犁後默默旋轉”的古鋤頭,毅然“守望自己”,融於死亡。壹個勞動者守著自己的貧窮和辛勞,然後拋棄了妻子、孩子和母親,壹切都不回頭。這是什麽樣的形象?他的內質是什麽?是什麽讓“我”也為他的離去而哭泣?不言而喻,這兩組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和農夫在詩中突然相遇,各自明白了自己的使命。當壹切眾生都因自我意識的喪失而暈頭轉向時,我和農夫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了清醒,傳達了壹種與昏昏沈沈的世界格格不入,在尋找光明中破碎的精神。至此,我們完成了對意象的解剖,挖掘出了詩的壹些內涵,對作品有了初步的審美體驗;然而,進壹步的欣賞:在這幅荒涼而饑餓的畫面中,農夫形象的精神之光開始活了起來,漂浮著,膨脹著,從而傳達出農夫的個性——在他充滿動蕩、矛盾、苦難和愚昧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拋棄自己,犧牲自己,改造自己,尋求光明的出路,這就是為什麽“壹個民族能夠起來”,“壹個民族已經起來了”。農民形象實際上承載著民族歷史的內涵,代表著拓荒者的特定品質,閃耀著不朽的民族性格光輝。而我是新農民的象征,我和農民的血肉聯系共同構築了民族之魂。這就是《贊》這首詩帶給我們的崇高審美意蘊。只有欣賞到這壹點,才能真正進入對詩歌意蘊的把握,即詩歌的“知性”意蘊。
我相信妳會成功的,好吧,給我加200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