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徐誌摩生平簡介(待續)

徐誌摩生平簡介(待續)

[編輯此段落]個人資料

徐誌摩(1897.1.15 ~ 193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市石霞鎮人。印的名字,字誌摩,小字幼申。用過的筆名:南湖、施蟄存、、顧、、、仙鶴、刪我、信壽、荒溝、桓等。

徐誌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畢業於杭州壹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北京大學。1918去美國讀銀行。1921,赴英國留學,以特長生身份加入劍橋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在劍橋的兩年深受西方教育和歐美浪漫唯美詩人的影響。

1921開始寫新詩。

1922年回國後,在報刊上發表了大量詩歌。

1923年,參與建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壹起創辦《現代詩評》,並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翻譯的。

從65438年到0925年,他去了歐洲,遊歷了蘇聯、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家。

65438年至0926年任《晨報·詩刊》副刊主編,與聞壹多、朱湘等人壹起發起新詩格律運動,影響了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先後在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授。

1927參與創辦新月書店。次年,他在《新月》出版後擔任主編。並出國旅行到英國、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

65438-0930任中國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當選英國詩歌學會會員。同年冬天,他到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方創辦《詩刊季刊》,並當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6月165438+10月19,從南京飛到北平。因為我在大霧中撞上了濟南附近的壹座山,我的飛機墜毀了,我遇難了。更巧的是,墜毀的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為他寫了挽聯:

談話是詩,行動是詩,生活是詩,詩的意義已經穿透,自有天堂;可以坐船死,可以坐車死,可以躺在隔間裏死,不小心死了也不用怕路。

[編輯本段]作品成就

他的詩集有:《芷墨的詩》、《寒夜》、《老虎》、《雲遊》。

散文集有:《告別劍橋》、《落葉》、《巴黎的天平》、《屍檢》、《秋天》和《輪盤賭》;

小說:春天的傷疤

劇情:邊坤剛(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誌摩日記》;

翻譯曼斯菲爾德的小說等。

其作品已被編輯出版為《徐誌摩文集》。

徐石的詩歌清新、節奏和諧、比喻新穎、想象豐富、意境優美、思想高雅、富於變化,在藝術形式上追求整齊華麗,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獨樹壹幟,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我解剖》《想飛》《我所知的劍橋》《玉山居聊》都是傳世佳作。

[編輯本段]家庭背景

明代時期,徐松庭在經商,並在徐支的始祖居住。徐誌摩是他的人之壹。

1897 65438+10月15、徐誌摩出生於浙江海寧縣石霞鎮。據族譜記載,他名叫許,字玖森。因為父親是猴,兒子也是猴,所以取了小字幼申。筆名有南湖、施蟄存、、顧、、、仙鶴、刪、信壽、荒溝、桓等。誌摩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被父親取了另壹個名字。據說小時候有壹個叫智慧的和尚,為他揉了揉腦袋,預言“這個人將來會成為偉人”。他父親急於讓兒子成功,就是替他改了名字。

徐誌摩,徐門長孫的獨子,從小過著舒適富裕的生活。

[編輯此段]學習歷史

我小時候在家學習。十壹歲時,我進入石霞啟智學校,師從張樹森。我打下了古代漢語的基礎,成績壹直是班裏第壹。

1910年,徐誌摩十四歲,離開家鄉,來到【3】杭州。經叔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附中(1913改名為浙江省第壹中學,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與郁達夫同班。他熱愛文學,在校刊《朋友》第壹期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小說有益於社會,“應盡可能提倡”,這是他壹生中的第壹部作品。同時,他也對科學感興趣。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的歷史》等文章。

1915年夏,徐誌摩畢業於浙江壹中,後入上海浸會學院、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上海工業大學)。同年10月,他被家人安排與上海羅甸縣首富張潤之的女兒張幼儀結婚。

生性好動的徐誌摩並沒有心安理得地走完浸會學院的課程。1916年秋,離開上海,到天津北洋大學預備學校學習法律。次年,北洋大學法律系並入北大,徐誌摩轉入北大。在北方讀大學的兩年,他的生活增加了新的內容,思想註入了新的因素。在這所高等學府,他不僅學習了法律,還學習了日語、法語和政治學,涉獵了中外文學,點燃了他對文學的興趣。在這期間,他交了很多朋友,認識了很多名人。經張君勱、張公權介紹,拜梁啟超為師。他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梁啟超對徐誌摩的壹生影響很大,在徐誌摩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徐亮雖然是親密的師徒關系,但兩人還是有思想上的差異。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誌摩不顧壹切地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爭取婚姻愛情的自由。

他在北方讀大學時,親身經歷了軍閥混戰的場面,目睹了對無辜百姓的屠殺。他痛恨這個社會,“抹黑了西山黃昏的紫色天空,也抹黑了這個人變成野獸的恥辱”(徐誌摩:《人變成野獸》第二戰歌)。他下定決心要出國留學,尋求改變中國現實的藥方,進行他的“理想革命”。

徐誌摩帶著“學以致用,以利報國”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大(1914,2008年8月,徐誌摩《赴美記》),2008年6月,1914,離開上海赴美留學。留學第壹年,進入美國赫斯特克拉克大學。他進了歷史系,修了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就是為了將來做壹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後,我以學士學位和壹等榮譽獎畢業。然而,他對此並不滿意。那壹年,他轉學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進入經濟系。徐誌摩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知識。那壹年,五四革命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在愛國主義的驅使下,徐誌摩參加當地學生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誌。與此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從政治轉向文學,於是他拿到了文學碩士學位。

徐誌摩在美國待了兩年,卻厭倦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瘋狂、貪婪和物欲。他被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吸引,最終“擺脫了哥大博士學位的誘惑,買了壹艘船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的個人生活意外變故,使他未能實現向羅素學習的夙願。結果他“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待了半年”,正覺得無聊想換個方式。由於狄金森的介紹和推薦,徐誌摩以特長生的身份進入了劍橋大學皇家學院。

徐誌摩也在英國住過兩年。他在英國的生活,尤其是在劍橋的生活,對他壹生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劍橋,他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寧靜,和諧在這星光與海浪的默契中意外地淹沒了妳的靈魂”(徐誌摩:我所知道的劍橋)。徐誌摩迷戀康橋,沈迷自然,是因為他認為現實社會是醜惡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自然是純潔美好的。治愈這個社會和人,以及目前生活的尷尬,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墮落的文明,回歸自然的質樸。只有走近自然,才能恢復人類的童心,緩解社會癥狀才有希望。

他在劍橋接受了資產階級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文化”。他非常崇拜英國,非常喜歡牛津和劍橋。他喜歡和英國名人交往。他廣泛涉獵了各種世界名著,也接觸了各種思想流派。在這壹時期,他的政治理念和社會理想得到了培育,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誕生了。他自己想成為壹個“不受教育的個人主義者”。劍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也激起了他的求知欲,引發了他的創作想法。他開始翻譯文學作品。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斯菲爾德的幾部短篇小說,德國佛古的長篇小說《漩渦小子》,中世紀法國吳加讓和倪阿蘭的故事,意大利作家達農·武雪的《死城》,伏爾泰的作品《甘地德》。同時,他充滿詩意,寫了許多詩。他的《精神革命的狂怒沖刷在妳迷人的河兩岸》《徐誌摩:再見劍橋》)。他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改頭換面”,加入了詩人的行列。)

[編輯本段]文學生涯

劍橋月光

徐誌摩和詩歌沒有家庭背景,也沒有個人愛好。但在英國劍橋大學求學期間,他壹反常態,不止壹次寫作,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爆發期。雖然這期間他寫了那麽多詩,但是現在只有二三十首散落在壹些報刊雜誌上,大部分都失傳了。不過,從現在還能看到的有限的詩作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徐誌摩早期的詩歌及其思想。

這個時候,徐誌摩為什麽會像著了魔壹樣寫詩?他是怎麽迸發出詩歌的?

首先和他當時的生活環境有關。正是他生活的劍橋環境引發了他的詩歌興趣,點燃了他的創作欲望。他說,“我在劍橋真的很開心,我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這麽甜蜜的洗禮了。”吸煙和文化。所以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夏天》、《夏天的田野》這樣的作品。其次,此時他的個人生活“閃耀著奇怪的月光”。

在1921的秋天,他遇到了“艷女”和“才女”林。徐誌摩和她有過親密關系,然後談過戀愛和婚姻。因此,徐誌摩於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兩人不應繼續沒有愛情和自由的婚姻生活。自由離婚,停止苦難,預示幸福,是徐誌摩樸素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他覺得生活好像“被巨大的力量震撼了”,他想表達,他想歌唱。所以把愛情和愛情表現得像《愛死了》《月夜聽琴》《青春雜記》《春風吹破春夢》。此外,他傾向於用不同的語言寫作,因為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和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和哈代的作品令他著迷。他吹的是這股“怪風”——歐洲風,他走的是他們的路,於是借助詩歌,他的思想感情就“怪”了。

所以徐誌摩特別懷念在英國劍橋的這段生活。他充滿了激動和興奮。他寫了很多詩,他的詩境體現在他的長詩《草地上的露珠》中。這是我們迄今為止看到的他最早的壹首詩。這首詩既表達了他當時的誌向和誌趣,又形象地傳達了他詩歌的動蕩狀態。他打開創造之泉,用喉嚨歌唱。因此,他將成為壹名詩人。這些早期的詩,總體上是基調清新,意境高遠,體現了“青春的呼喚,希望的光明”(徐誌摩:春天)。與此同時,我們開始從多方面探索新詩的形式。詩歌形式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詩,新格律詩,西方詩,甚至無標點的詩歌。但他們強調音韻、節奏、格式的對稱工整,要求“語氣流暢愉悅,形式輕盈柔和”,這是徐誌摩詩歌的壹貫追求。

雖然英國劍橋的生活令他著迷,但思鄉之情和鄉愁卻縈繞心頭,於是他於1922年8月離開歐洲,啟程回國。回家途中經停新加坡香港日本兩個月的旅程,6月65438+10月65438+5月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誌摩開始了另壹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他會感到精神上的厭倦和焦慮。於是他訴說了自己的感受和經歷,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生涯。

誌摩詩歌

1922年秋徐誌摩回國後,他的詩歌繼續寫作,發表在各種雜誌上。《誌摩詩集》是徐誌摩自己編纂的第壹本詩集,其中大部分是1922至1924年間的作品。這本詩集的出版使他出名了。在這本詩集裏,我們可以看到徐誌摩回國初期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溢於言表的感情”。大致是:表達理想,表達愛情;揭露社會黑暗,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哲學;和對風景的抒情。

他在英國充滿劍橋式的人生理想,希望在中國實現自己的理想主義。《雪花的幸福》是徐誌摩的第壹部詩集,可視為徐誌摩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壹。作者描寫了雪花的美麗形象,用俊秀的文筆生動地寫出了雪花的幸福。這首詩節奏輕快,音調清晰,意境優美。

別人如尋星,這是壹個懦弱的世界,我有愛,寶貝,謝謝妳!我的心又飄動了,其他的文章,像雪花的幸福,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它們既是抒情詩,也是愛情詩,表現了對生命自由的向往,對愛情自由的渴望。要求生活和愛情的自由是他的理想主義的內容,所以兩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他的理想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實之間存在著距離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與林的愛情破滅,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社會無法實現,使他心情抑郁,意誌消沈。因此,這些詩也不同程度地被壹種悲涼的氣氛所籠罩,成為“壹股不著邊際的壓抑和憤怒情緒的洪流”(茅盾:論徐誌摩)。這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在那些小詩中更為明顯,比如《新聞》、《壹顆弱小的星》、《問誰》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對徐誌摩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壹定的影響。他與泰戈爾建立了友誼,泰戈爾給他取名蘇西瑪。五月底,泰戈爾離開上海去日本,徐誌摩與他同行。《誌摩詩集》中的《詩岸娜拉》這首詩,是他在日本期間寫的。徐誌摩擅長抒情詩,也喜歡寫泰戈爾那樣的哲理詩。

誌摩的壹些詩是描寫貧富懸殊和窮人痛苦生活的詩。這類詩歌數量雖少,但內容相對充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某壹方面,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誌摩的詩裏也有壹些關於風景的抒情詩,比如上海杭州的車。

總的來說,這本詩集不夠生活化,內容不夠深刻,思想感情也不都是那麽積極健康。但從其表現技巧來看,“幾乎都是系統的輸入和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作品》)。詩歌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詩風的實驗。這壹時期是徐誌摩詩歌風格的實驗期,也是其詩歌技巧的磨煉期。通過探索和實驗,他展現了詩人的才華和獨特的詩歌風格。

徐誌摩寫詩很註重意境。他在《誌摩詩集》中的大部分詩作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幸福》。作者將追求理想的主觀感受與客觀的自然景物融為壹體,從而將現實景物化為虛擬景物,創造出壹種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生動、感性,這是由於他豐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和比喻力不僅與眾不同,而且能把看似抽象的東西變成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如《毒藥》、《白旗》、《嬰兒》這三首蘊含哲理的散文詩。他還利用自己的藝術想象力,通過這種特殊的感受力來描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