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綠》只通過展覽、篆刻、絲唱、尋石、毛筆、淬墨、繪畫七個篇章,講述了壹位故宮年輕研究者從“展商”的角度“穿越”回到北宋,並“瞥見”畫家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的故事。故事並不復雜,只是舞者對壹些情節和場景的無聲演繹和抽象表達,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觀眾“入畫”的門檻,但這並不妨礙“唯此青”靠美“出圈”。
關於作者
王希蒙,惠宗時期畫院學生,師從惠宗·趙霽。他是個天才,進步很快,但壽命不長。他的作品只有壹篇是《千裏河山》。據史料記載,王希孟創作這幅畫時只有18歲,但他已經成為藝術技巧上的大師。作者主要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適當吸收了董源和的筆法,又靈活融合了郭的“三距”山水構圖,極富變化。
《千裏江山圖》描繪的是江南的自然風光,有山有嶺,有河有湖,邊界寬闊,氣勢雄偉。其間,竹林、梯田、莊園、舟橋亭,以及各種人物交流活動,不勝枚舉,令人難忘。整個色調,以溫暖的赭色,映襯出石青和綠松石,統壹、和諧、耀眼,給人以祖國遼闊大地的壯美的深刻而生動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