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初唐宮廷詩簡論

初唐宮廷詩簡論

初唐是壹個以宮廷文學為主流的文學時代,帝王與文人、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唐太宗、武則天、唐中宗等皇帝不僅熱愛和重視文學,而且具有壹定的文學修養和創作能力。與他們相比,唐高宗是初唐時期文學素養最差、對文學興趣最少的皇帝之壹。他的詩只剩下九首,比唐太宗和武則天的都少得多。從其現存的詩詞來看,水平比較低。

例如,唐高宗寫了壹首詩《九月九日》。這類題目壹般要從深秋的場景寫到思遠,追求意境深遠。他的詩前半部分寫的是靜謐的秋景,後半部分寫的是鄉紳侍衛的恢弘威嚴,很不協調。這足以說明他對詩歌創作的傳統缺乏基本的了解。但值得註意的是,唐太宗等皇帝在位期間,文學創作整體水平不高,文學發展較為緩慢。唐太宗時期,宮廷文學和宮外文學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出現了上官儀和“初唐四傑”等開拓性的重要作家,形成了初唐文學的壹個高峰。當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也與唐高宗本人有直接關系。

貞觀時期,唐太宗是宮廷文壇的核心和領袖。但唐太宗出身武學,早年並沒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他壹生的理想和成就主要在政治方面。所以他雖然對文學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但並沒有真正認識和了解文學,當然也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聞壹多說:“畢竟唐太宗是個實幹家。他不知道詩歌的真正含義,恐怕他也無法理解。他對詩歌的理解,畢竟是壹個實幹家的理解。他所追求的無非是文學,浮華,語言的浮腫,文學的壹種皮膚病。”

另壹方面,唐太宗是壹個權威的、妄自尊大的皇帝。如果是他親自主持和領銜宮廷詩大合唱,參與合唱的朝臣肯定不敢展示和發揮自己的水平。所以貞觀時期君臣對唱雖然表面上熱鬧,但實際創作水平確實差強人意。高宗登基後,由於對文學缺乏興趣和熱情,自然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樣被壹大群文人簇擁著,經常在壹起唱歌。結果,貞觀時期君臣唱和的熱鬧場面在高宗時期不復存在。

沒有皇帝的積極參與,宮廷詩的創作中心自然會轉移。上官儀、許等政治地位較高的文人,自然取代高宗成為這壹時期宮廷文壇的領袖。上官儀、許等人都是文學造詣很高的詩人。他們引領宮廷文壇,宮廷詩創作很快出現新局面。《舊唐書·上官儀傳》:(儀)以詞為基礎,以五言詩為作品,婉約嫵媚就好。由於儀器貴,當時比較有效,時間號是‘上官’。”《上官緹》雖因其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而受到後世詩人的批評,但其藝術精美程度顯然遠高於貞觀時期類似書籍的粗糙之作。但其在聲調對仗方面的嘗試和探索,使初唐詩歌開始向格律化方向發展,為現代詩歌的發展和定型做出了壹定的貢獻。這些進步的因素是我們不應該否認的。

《舊唐書·高宗傳》說高宗“年輕、寬容、孝順朋友”,意思是他非常聰明、穩重謹慎、慷慨善良、孝順朋友。無論從正史還是史籍筆記中,都可以看出他為人正直、穩重、古板,具有典型的儒家政教合壹的人格特征。當時的新文士具有賢良無為的群體特征。“四大高手”就是這樣。在歷史上,王波“傲慢自大,為同僚所羨慕。官奴曹達犯了罪,藏了起來,但怕泄了事,就殺了大義來堵他的嘴”;羅·“是落魄的,所以他能與士子同遊”;楊炯“執政殘暴,民不聊生,不得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