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賈島的《李寧居幽》,“居幽鄰少,草徑入空寂園。/小鳥在池邊樹上停留,和尚敲門。/過橋分色,搬石移雲根。/我會暫時回到這裏,在平靜期我會不辜負我的話。”題目中的“遊”字是“眼”,是理解全詩的關鍵。全詩每壹副對聯都與“隱居”二字緊密相連,第壹副對聯寫的是居所的“隱居”:住在壹隅,無人,草徑幽靜,空寂的花園稀疏。駢文、頸聯描寫環境的“靜”:駢文襯聲,池邊樹上鳥鳴,皎潔的月光下老僧輕輕敲門,無不表現出環境的靜謐;項鏈寫作從黑夜到白天,還是從環境的角度出發,但視野要開闊得多,跨過小橋,繞過巨石,壹路上,處處寧靜,充滿野趣,詩人內心的喜悅油然而生。對聯流露出詩人對隱居的向往。
可見,讀詩的關鍵在於把握“詩眼”和“題眼”。
第二,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還是要學會識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要寫論文,最好是把全篇、作者及其社會狀態都考慮進去,這樣比較有定論。”比如李清照的《夢》,就要聯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深情相守,卻“久不結婚遠行,易安舒不忍離”(劉壹生的宋詞),我們就抓住壹問壹答來分析,就不難理解這個詞的感傷情懷,既愛花又惜春。所以評價古詩詞,學會識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題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探索規範句的妙用。古詩經常引用典故,並將其轉化為詩句,與豐富的內涵相聯系。欣賞古詩詞,必須了解典故和詩詞的來源和意義,探索典故和詩詞在古詩詞中的妙用。比如姜夔的《揚州慢》裏的“過了春風十裏,麥綠了”。也就是說,用了杜牧的詩《春風揚州路十裏》。它在這裏的運用,讓揚州城昔日的繁華與現在的蕭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傷害了往日的記憶。探索規範語句的妙用,是準確理解古詩詞的基礎。
第四,體驗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在古詩詞中,出於形象和抒情的需要,往往采用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有比喻、喚起、擬人、誇張、對偶、重復和襯托。如果把握好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感情。如何的《唱柳》,“碧玉扮作壹樹,萬縷青絲掛毯垂。不知是誰剪開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作者摒棄了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了傳統的贊美事物、抒發抱負的思維,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了壹個具有獨特浪漫色彩的小說形象。因此,欣賞古詩詞,必須了解其中的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意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詞的深刻內涵。
第五,了解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畫面的和諧統壹。理解古詩詞的意境是欣賞的最高境界,它能使欣賞者獲得美的享受,陶冶情感,凈化心靈,從而積極自覺地創造和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理解意境要註意比較、創新、聯想。如:陸遊《蔔算子?詠梅》和範成大的《霜降小角落》?詠梅的兩首“梅”詩都註重意象的書寫,都以“梅”為喻來抒發情感,但其意境卻有所不同。從環境上看,陸詞選擇了風雨飄搖的黃昏,突出了環境的苦澀,奠定了梅花的“孤獨”形象;模詞為梅花選擇了壹個雪後月夜的環境,襯托出梅花孤獨的意象。從作者的情感寄托來看,陸詞在寫出了梅花的孤獨意象後,以“孤獨”和“壹如既往”兩層含義,深化了梅花不邀寵、諂媚、獨自承受風雨、獨自承受狐悲的主觀精神。”無心爭春,人皆妒。“根據梅花在花中居首位的特點,作者孕育了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不追求春天開放,是為了不與花爭芳鬥艷,不與花爭艷,不與花爭艷,不與花爭艷,不與花爭艷,不與花爭艷,給梅花壹種不求榮的高尚情操。”《照常》進壹步贊揚了梅花的高尚堅強的品格,始終保持節操。散”、“化為泥”、“碾為塵”壹步步承擔起梅花的悲劇命運,跌出“唯香依舊”的珍貴。作者用詠梅來表達他的抱負,花卉產品的個性是壹體的。典範詞中的梅花不具備陸詞中梅花的多層次性。詩人用“勝不驕,敗不餒”來表達梅花的魅力:美到了極致,悲也到了極致,倚在畫地板上的人的形象與梅花相映成趣,渲染著憂郁。梅花的形象既悲傷又動人。壹旦對比,兩個詞的意境就充滿了深度。
了解古詩的抒情方法
大多數古詩都是抒情詩。抒情方式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古詩的抒情方式主要是間接抒情,即以“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的方式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為最高境界。
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篇描寫了赤壁古戰場如畫的風景,下篇則是人們被風景所吸引,想起了在此建功立業的年輕有為的儒將周瑜,想起了自己的貶謫,從而表達了詩人理想無法實現的無限感慨。所以我們在欣賞古詩詞的時候,壹定要搞清楚:1,這首詩寫的是什麽——誰(包括作者誰是抒情主人公)?它在哪裏?什麽時候?妳寫的“物”和“景”是什麽?妳表達了什麽“抱負”和“情意”?2.怎麽寫——用什麽手法來寫這些“物”和“景”?3.為什麽要這樣寫——這樣寫這些“事”和“景”,對表達這種“情”和“誌”有什麽作用?
具體來說,可以從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兩個方面入手:
1.抓住詩歌的主題
(1)抵禦外侮,報效國家如杜甫的《春望》、陸遊的《十壹月四日風波》、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2)譴責統治者昏庸,如杜牧的伯秦淮;
(3)同情普通百姓的疾苦,如張的《山羊?潼關懷古》,白居易的《看割麥》;
(4)表現親情、友情、愛情,如的《送別赴蜀都督》,李商隱的《無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5)抒發作者的高尚情操或真情(哲理),如朱的讀書心得、陶淵明的飲酒、杜甫的尋嶽、王安石的登高和蘇軾的水調歌頭;
(6)熱愛自然,贊美河山之美,如白居易的《錢塘春遊》;
2.欣賞藝術形式
(1)直抒情詩,如張的《山坡羊?潼關鄉情”“興,百姓苦;死,百姓遭殃!”杜甫《茅屋被秋風吹破》的結尾,“安得有千萬間寬敞的樓房,天下的窮人都是幸福的!風雨平靜如山。喔!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我壹個人就凍死了!”
(2)情景交融,如杜甫的“遙望嶽”和“登上山頂壹窺,便可壹覽無余,其他山峰都顯得相形見絀..”王安石的“登峰造極”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處。”
(3)巧妙運用修辭(如比喻、對比等。),如李白的《很難走》,“很難走,很難走,許多不同的路,現在在和平?總有壹天,我要乘風破浪,揚帆直上,跨越深深的大海。”龔自珍《紀海雜詩》末道:“落紅非無情事,化作春泥更護花。”
(4)含蓄凝練,表面上有壹層意思,其實還有另壹層深意,如朱的詩:“方塘開半畝,天有雲。”。求運河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活水。“如果沒有閱讀題目的暗示,恐怕很多人真的會認為作者在寫壹個美麗的池塘。
(5)用詞有特色,如白居易《錢塘春遊》“幾只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花兒越來越誘人,淺草可以沒有馬蹄鐵。”句子中帶點的幾個詞,在表達早春的“早”時,是獨特而準確的。
此外,還有壹點不容忽視,就是要對壹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壹定的了解,他們是什麽時候誕生的,當時的社會狀況如何(時代和寫作的背景),作者自身的政治傾向和思想觀點,作品風格上有什麽特點...這些也會幫助我們理解作品。
如何解決古詩詞鑒賞問題
1.答題說明。
1,看清楚題目的要求。
壹定要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來回答,千萬不要說與題目無關的話。
2.註意這首詩的標題。
古詩詞的標題往往是全詩的眼睛,有時對理解全詩起著導向作用。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題目指出了與寫作內容相關的季節特點。例如,王維的《深山秋夜》中的秋天,陸遊的《臨安春雨》和李商隱的《雨夜夜話》。(2)標題直接指出作品內容涉及的主體或重點。如王維的《山居祭思魯兄弟》和的《送別杜副都督赴蜀中任職》。(3)題目直接點出了詩人的情感基調。如杜甫《恨別》中的“恨”。
3.抓住關鍵詞。
古詩詞中的關鍵詞大多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詩眼”。如果我們抓住它,仔細思考,就能找到正確理解全詩的切入點。抓住關鍵詞可以思考什麽?(1)想想它的深意。(2)想想它的修辭意義。(3)思考它的情感意義。關鍵詞所包含的情感,往往是全詩的情感基調。理解了,就基本掌握了全詩。
4.體會全詩的意境。
意境包括詩人的主觀情態和客觀景物兩個方面,往往深情於景,與景融為壹體。比如“古道西風瘦馬瘦,夕陽西下”“茅店月雞鳴,橋上霜被人嫌棄”“孤帆遠天,唯長江流水”等壹些句子,都飽含著詩人特定的深情。當妳理解了意境,妳就能把握住詩的形象和感情,也就把握住了詩的思想內容。
5.答案恰當而簡潔。
如果要求評價藝術成就(或語言特色,或表達技巧)或作者態度,壹定要從詩的具體內容出發,不要曲解原意,更不要人為誇大。因為大多數古代詩人的情緒和普通人是壹樣的,而且隨著場景的不同而變化。總之,什麽感覺就是什麽感覺。不要總是給詩人“高尚”“偉大”之類的贊美。
回答問題的語言要簡潔完整。不要重復全詩;回答中每壹句話的意思都要清晰簡潔,千萬不要啰嗦。
二、答題步驟。
如何欣賞壹首具體的古詩詞?壹般來說,它分為幾個步驟:
第壹步,默讀全詩兩遍,獲得大概印象。
第二步,找出詩中描寫景物、事物、人物的名詞(有時註意名詞前的修飾語),找出寫的是什麽。
第三步,找出反映詩人情緒的動詞或形容詞(如憐憫、悲傷、難過、痛苦、憤怒、怨恨、嘆息、微笑、喜悅、喜悅等。)並找出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第四步,看題目暗示什麽,然後做壹個大概的思考。
三、欣賞古詩詞常用詞。
1.反映古詩整體表達的詞語: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抒發對事之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以景抒情、以物抒情。除此之外,還有想提拔第壹,貶低真正的表揚,褒貶結合等等。
2.反映詩人心情(感情)的詞:喜悅、快活、激動、悲傷、憤慨、悲傷、欽佩、告別、依戀、英雄主義、閑適、寧靜。
3.反映古詩詞語言特點的詞語:簡練、凝練、幽默、詼諧、樸實自然、清新優美、生動形象、節奏感、音樂性、藝術性。
4.反映古詩結構特征的詞語:開門見山、步步為營、環環相扣、前後呼應等。
5.反映古詩詞整體風格的詞語:雄渾、磅礴、悲壯、曠達、蒼涼、陰郁、飄逸、委婉、含蓄、纏綿、清新、明快、優美、淒涼、悲涼、明亮、豪放、婉約。
6.體現古詩詞表達效果的詞語:真摯感人,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意境崇高,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語無倫次等等。
壹、了解常用修辭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把冗長變成簡潔。
2、借代:簡單代替復雜;以實代虛;用奇數代替普通;以物換情。
3、類比:鮮艷的顏色;刻畫形象;含義豐富。
4.誇張:揭示本質,給人啟發;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營造氛圍。
5.二元性:易背易記;用於詩歌,具有音樂美;簡潔的表意和抒情。
6.排比:內容集中,氣勢增強;敘述透徹而詳細;節奏鮮明,長於抒情。
7.提問:吸引註意力,啟發思考。
8.反問句:加強語氣。
第三,可以先用壹些模型做應試操作訓練。
可以根據高考命題歸納為三種格式——“寫什麽”、“怎麽寫”、“語言是什麽”來訓練答題步驟。
第壹種:寫的是什麽(內容)?
問: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藝術氛圍?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問題變式①:壹副對聯向我們展示了壹幅怎樣的畫面?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問題變式②:有些詩裏描寫的是什麽樣的景色?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格式由三部分組成——描寫詩境、概括意境特征、分析作者思想。
第壹部分,要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詩歌創造的意境。這裏有兩個要點。第壹,使用自己的語言,避免直接引用。二是描寫主要景物。不壹定要把每壹句每壹處風景都寫出來,但是要把大部分主要的風景都寫出來,語言要優美。
第二部分,在描述了畫面之後,用壹句簡潔的話概括了這些場景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征,或靜謐、或蕭瑟、或生機勃勃、或孤獨蒼涼...
第三部分,根據這首詩(或幾首詩)的情景氛圍特點,談談詩人的思想感情。
常見錯誤:壹是描寫景物時采用直譯的方法,把描寫改為翻譯;二是往往側重於“思維與環境、情景交融”的正對比模式,導致對思想感情的理解錯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多地從詩人的生平、誌向或頭銜去思考,區分風景是正面還是負面地襯托思想感情,以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