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古代被視為“天之聖人”、“天之木鐸”。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的聖人、至聖、至聖之師、大成至聖之師、王之師、世代之師。
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儀式”壹度成為與中國祖先崇拜同級別的“大祭祀”。
擴展數據
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聖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他認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立誌為仁的人,不是為了害仁而生存,而是為了成仁而殺生。”他非常重視道德修養,強調自己的努力,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者遠哉?”我想變得仁慈。"
要求人們“以道為旨,以德為靠,以仁為靠,遊於術中”他提出了壹系列修養方法,如自求;壹日三省等。孔子的仁也包含了愛惜勞動者的思想,如仲宮的求仁術。子曰:“出門見大客,使民如大祭。”張子文仁,孔子曰:“能為天下五事,為仁也。”
“五”是“禮、容、信、敏、利”。孔子的“寬”和“利”,表現在他的治國方法上,就是要德。所謂德政,包括經濟上的惠民政策和政治上的寬刑重教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經濟上,惠民就是讓老百姓“吃飽飯”。《論語》記載孔子“重民、食、喪、祭”,主張“因利而惠民”。政治上,赦民就是反對“殺人不教”的暴政。孔子主張以道德和正義對待人民,反對“以政治民,以義刑民”。
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念,促使人們自覺遵守社會規範。為了德治,孔子還提出了“興才”的政治主張。《論語》中,仲弓問政,子曰:“先為師,赦小錯,養人才。”他認為,民意也必須考慮在內,“直錯全廢,* * *服;對於枉了直,* * *不服”。
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簡介孔丘(551年9月28日-479+01年4月28日),子姓,孔氏,邱明人,字仲尼,被後人尊為孔子或孔子。他出生在魯國,祖上是宋人。他是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和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要職。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德性(仁、義、禮、智、信)思想對周邊地區影響深遠,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也稱為儒家文化圈。
孔子在世時被稱為“天聖”、“天目多”。在董仲舒的倡議下,漢武帝實行了“獨尊儒術”的政策,後來的統治者或儒家的追隨者相繼尊稱孔子為聖人、文聖、至聖、至聖之師、成功學之師、世代為師。
擴展數據: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西周以血緣宗族(民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中國人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世界觀開始形成。壹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世界秩序的問題,原本由貴族壟斷的文化、教育逐漸流入民間。
孔子是這個時代精神的代表之壹,他開創了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了解他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開創了易學,他第壹個提出性善論(“壹陰壹陽即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作為其仁學的哲學基礎。他辯論仁義,“分陰陽,反復用柔剛”,“言仁義”,還講六畫,“六圖作壹章(張)。
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資料簡介孔丘(551年9月28日~ 4月11,公元前479年<農歷二月十壹> ),字仲尼。老二,漢族,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壹。編撰了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喬伊長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南辛鎮魯元村)。孔子享年73歲,葬於曲阜北部的泗水,也就是今天的孔琳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先秦和秦漢時期保存的散文集《論語》和《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簡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28日11年)出生於仲尼,名山,中國古代思想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提倡仁、義、禮、智、信。
孔子帶領部分弟子環遊世界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經、春秋。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禮,弟子三千人,其中聖賢七十二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擴展數據:
壹、孔子道德思想的成就:
孔子構建了壹個完整的“德與德”的思想體系:他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與禮”的德性與美德。[30]道德經的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壹陰壹陽謂之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為基礎,以建立人的兩極(“三極之道”),以人性與天道會通,中庸適時成為完整的方法論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學體現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禮學體現的是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適用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 * *,而秩序和制度社會是建設文明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晚年的最高理想叫做“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裏,世界上的人彼此相愛,愛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僅僅是家人,還有父母和孩子。
孩子可以得到溫暖和關懷,孤獨的人和殘疾人可以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壹個滿意的家。沒有詐騙,沒有小偷,沒有路要接,晚上沒有門要關,大家坦誠相待,人才選拔,大道之行也是壹種公共服務。
二、專著:
1,文檔排列
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事業,編撰詩、書、禮、樂,為《易經》(又稱《易經十翼》,或《易傳》)作序,編纂《春秋》。後人統稱為六經。
2.詩歌創作
相傳孔子曾寫過《上魯之歌》、《蜻蜓點水之歌》、《龜山操》、《盤操》、《蘭操》、《歸曹》、《得林之歌》等詩篇。這些詩大多收錄在樂府詩集裏,可信度不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簡介,約300字:孔子,子姓,邱明孔氏,字仲尼,春秋末期生於陸毅(今山東曲阜),祖籍郭頌易立(今河南夏邑)。他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學的創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視為“天之聖人”、“天之木鐸”。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的聖人、至聖、至聖之師、大成至聖之師、王之師、世代之師。
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儀式”壹度成為與中國祖先崇拜同級別的“大祭祀”。
孔子的祖先是易立、宋朝和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貴族。周初三監國叛亂後,周公為了安撫商朝貴族和後代,在的授意下,任命的弟弟魏在商丘建立宋國,拜殷商為帝。魏死後,其弟繼位,而是孔子的第15個祖先。
孔府位於曲阜市孔廟東側,是孔子長子孫的府邸,即公爵府。洪武創建於十年(1377),弘治十六年(1503)改擴建,道光十八年(1838)擴建。光緒十壹年(1885),被燒毀的內院七棟建築重建。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 * *多次撥款重建,現保存完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孔府占地75000平方米,有九個庭院和463個大廳。
三向布局,中路前為官邸,三廳六廳,依次為內屋、前上房、前後廳、附樓、後五房等。,最後是花園。東路是東校,有家廟、沐恩堂等。西路為西學,包括鴻鵠軒、中書堂、安懷堂、南北花房等。
擴展數據: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構建了壹個完整的“德與德”的思想體系:他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與禮”的德性與美德。德道思想體系以性善論(“壹陰壹陽謂之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為基礎,以建立人極(“三極之道”)為目的,與人性、天道、地道會通,中庸適時成為壹套完整的方法論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學體現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禮學體現的是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適用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 * *。
孩子可以得到溫暖和關懷,孤獨的人和殘疾人可以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壹個滿意的家。沒有詐騙,沒有小偷,沒有路要接,晚上沒有門要關,大家坦誠相待,人才選拔,大道之行也是壹種公共服務。
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簡介:
孔子,魯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好學,知識淵博,多才多藝。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弟子,不分貧富。據說弟子有3000人,其中72人是優秀的。他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周遊列國,晚年致力於古代文獻的整理和傳播,致力於教育事業,整理詩文書籍等古代經典,刪《春秋》。它的學生把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記錄在《論語》中。
孔子通過畢生的倡導和歷代對儒家思想的發展,使中國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成為中國人兩千多年的指導思想。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他堅持不懈地倡導良性的社會和良性的生活。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
孔子教導人們要積極奉行“欲立則立,欲達則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主張“天人合壹”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明並發揚了人不僅要“善待人民”,而且要“熱愛事物”的道理。
孔子主張國家應該實行“教富”的道德政策來發展社會和文化。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培養理想人格創造理想社會,通過實踐“內聖外王”,達到“天下為公”、“天下壹家”的境界。由於孔子的傑出貢獻和深遠影響,他被中國人民尊為最神聖的老師和世世代代的老師。
擴展數據: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又稱儒教或儒學,對後世影響很大。最初是指從事殯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學派,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儒教、儒教的概念要區分。儒家作為壹種理論,儒家作為壹個階層,儒家作為壹種信仰,既相同又不同,需要加以區分。
儒家思想在東亞國家影響廣泛。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受到了儒家思想仁、義、禮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今天仍然很明顯。在韓國,有很多人信仰各種宗教,但儒家思想在倫理上占主導地位。西方文明入侵韓國社會後,各種社會問題增多,但韓國* * *把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維持社會穩定的制約力量,在教育上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不僅是意識形態統治的工具,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著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思想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東亞世界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和漢字、法律、佛教壹樣,很早就傳播到周邊國家,對其思想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簡介是20個詞:孔丘、邱明和仲尼。他出生於陸毅,是壹名教育家和哲學家。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帶領部分弟子環遊世界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經、春秋。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禮,弟子三千人,其中聖賢七十二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擴展數據:
中國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合稱“三孔”,作為中國緬懷孔子、推崇儒家的象征。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從未放棄祭祀。它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寺廟,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建築之壹。
孔琳是孔丘死後埋葬的墓地。已經使用了2400多年,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長的宗族墓地。孔子的第壹個孫子有世襲的貴族爵位,延續了265,438+000多年。他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家庭,他的豪宅孔府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群。“三孔”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孔子簡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11年4月),姓孔,名秋,名,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祖籍李(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提倡仁、義、禮、智、信。
孔子帶領部分弟子環遊世界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經、春秋。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禮,弟子三千人,其中聖賢七十二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擴展數據:
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壹條法律。魯人如果在外國遇到同胞(遭遇不幸)淪為奴隸,只要能贖回(幫助他們重獲自由),就可以得到國家的貨幣補償和獎勵。子貢(孔子的學生)從外國贖回魯國人,但(從國家)不收錢。
子曰:“賜(端木詞,即子貢),妳錯了!聖人所做的事,可以用來改變民風民俗,可以傳授給民眾,而不僅僅是有益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的人少了,窮人多了,也沒有什麽損失(給妳)可以得到補償。但如果得不到賠償,魯沒有人會贖回他們(被殺害的)同胞。”
魯茲救了壹個溺水的人。這個人感謝他送來壹頭奶牛,魯茲接受了。孔子高興地說:“從此以後,魯人壹定會勇於救落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