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不破樓蘭不還”中的典故

“不破樓蘭不還”中的典故

《不破樓蘭不還》中的典故;

樓蘭:指邊敵。

據《漢書》記載,樓蘭王貪財,殺了很多去西域的中國使臣。後來,傅介子被發配西域,斬樓蘭王,為國立功。

西漢時,樓蘭是壹個小國,位於通往西域的要道上。因為樓蘭阻止了漢朝的使臣出使西域,漢武帝出兵征服了這個小國。

老國王樓蘭死後,新國王樓蘭在匈奴使者的唆使下背叛漢朝,多次殺死漢朝派往大宛國的使節。漢朝又要派人去攻克樓蘭了。

這時候朝廷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奮勇去大灣。霍光將軍見他膽子這麽大,就派他領兵。傅介子不負使命,馬上成功,迫使樓蘭王向漢朝道歉。傅介子趁著夜色,帶領勇士殺了匈奴使者,平安抵達大源。

漢昭帝年間,樓蘭依舊任性。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帶著大量珍貴的禮物和得力的戰士出使西域,聲稱是專程來報效國家的。

樓蘭國王非常貪財。據說漢朝皇帝派遣使節出使西域獎勵諸侯國,壹點防備都沒有。傅介子在驛館設下埋伏,邀請樓蘭王到驛館赴宴,壹舉殺死樓蘭王,平定樓蘭,立下戰功。

詩人常用“樓蘭”指邊關之敵,“破(劈)樓蘭”指建功立業。

如:王昌齡的《從軍》:

篝火在城西100尺,黃昏的上海多風多秋。扮演羌笛的關山月對金童萬裏並不擔心。

琵琶舞新聲,永遠是舊情。聽不盡愁,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樹葉早黃,沙雲裏古戰場黃昏。請回軍中去藏塵藏骨,不要教兵哭。

青海有壹座黑漆漆的雪山,白雲悠悠,孤城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

大漠沙塵天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連夜在洮河作戰,有消息說活捉了吐古渾。

胡瓶流紫薄汗,城西秋月群破。明行癡封了劍,辭妳連夜取樓蘭。

玉門山千重,山總在南北。人要遠遠地看火,山中看不到馬。

擴展數據

典故指的是正典和軼事。《辭海》、《辭源》對“典故”壹詞有兩層含義:壹是“典故”壹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中的“舊事實”有些等價,指古代的法規制度、舊事件、舊事例。

當然,我們今天說的典故,用的是典故的現在意義。在典故的現在意義上,《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詩歌中引用的古籍中的故事或詞語”。《辭海》、《辭源》的解釋與此類似,說是“詩中引用的有出處的古代故事和文字”。

樓蘭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公元前176年,匈奴帶著冒頓的詔告中國皇帝劉恒,樓蘭屬於匈奴。公元前60年,它是漢朝西域的都城。樓蘭是西域最東端絲綢之路上的壹個小國。中匈兩國為了爭奪西域,都想控制樓蘭。樓蘭在中匈之間“非兩屬,安之無道”。公元前77年,西漢武士、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殺了樓蘭王,他的國名是鄯善。在鄯善的要求下,漢朝派兵在境內的義勛城開荒。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典故

百度百科-樓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