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群峰如聚,波濤如怒,山川如潼關路。看著西方的首都,我猶豫了。
悲秦漢,宮闕萬間已被土造。興,百姓遭殃;死亡讓人們痛苦。
翻譯:
華山群峰從四面八方匯聚,黃河波濤洶湧如怒。潼關古道連接著內陸的華山和外部的黃河。看著古都長安,我徘徊,思緒起伏。
可悲的是,秦公的《漢闕》裏所有的宮殿早已化為塵土。曾經繁華,百姓遭殃;壹旦被摧毀,人民仍在受苦。
詩歌欣賞
作者把潼關險要的地形和歷史位置聯系起來,然後想到離潼關不遠的長安和定都長安的朝代。長安不僅是秦漢的都城,也是魏晉隋唐的都城。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多麽的繁華。如今,昔日的奢華早已化為烏有,只剩下壹片破敗的景象。這怎能不讓詩人猶豫和悲傷?
但詩人的情懷不僅僅是對歷代王朝興衰的悲涼和仿徨,更多的是對人民的關註。通過對歷史的清醒反思,詩人認識到:“興,民之所苦;死,民不聊生”,指出廣大人民的痛苦處境不會因為朝代更替而改變,這是詩人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