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初中古詩詞意象專題

初中古詩詞意象專題

1.古詩詞常見意象1。月亮-鄉愁,鄉愁: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起了家。

今夜起露變霜,家中月色多明!懷上壹個人:比如希望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此時,我不認識對方,我希望中國逐月照耀妳。2.菊花——崇高人格的寫照:早飲木蘭,晚飲秋菊。

秋天的灌木叢像道士壹樣,越來越向圍墻四周傾斜。不是說菊花在花中受寵,而是這花更無花。

與其把香吹到北風裏,不如把香捧在枝頭等死。3.梅花——高尚人格的寫照:散成泥,碾成塵,唯有芬芳依舊。

不要誇顏色好,就讓空氣裏充滿幹坤。4.松——孤直,歲寒三友之壹:不患寒,松柏有性。

冷了就知道松柏會枯萎。後來富貴已褪,寒松翠柏猶在。

5.蓮花-愛的象征。蓮花與憐惜諧音,所以可以用來表達愛意。《出埃及記》:南塘秋天采蓮,蓮花過頭頂。

低頭得蓮子,碧綠如水。6.梧桐——悲涼的例子:梧桐細雨霏霏,黃昏時分滴水。

秋葉的壹聲哭,壹根小香蕉和壹點悲傷,午夜後的眼淚和夢。7.布谷鳥——憂愁悲傷,鄉愁代代相傳。蜀王令杜預望帝。因為被迫讓位於臣子,所以隱居深山,死後靈魂變成了布谷鳥。到了春天,布谷鳥會壹直啼叫,直到滿嘴都是血。

另外,布谷鳥的啼聲似乎在呼喚:“不如回家。”也叫秭歸,常常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

例:梨花雪月悲,杜鵑泣血。夜月,向我們走來的是杜鵑憂郁的聲音,悲傷的空山。

從今以後,我將離開江南路,化作壹只帶血的烏鴉。8.秋蟬——高貴的知了,悲傷的秋天過後,它活不長了。幾場秋雨過後,只剩下幾聲斷斷續續的呻吟。

《出埃及記》:心寒悲涼,亭子晚了,陣雨開始歇。歲暮西沈,我聽蟬,南冠客思。

9.鴻雁——思鄉親人,遠遊之悲(也是古詩詞中的使者)例:雁字歸來,明月滿西樓。小字表示生意平平。

鴻雁在雲端,魚在水中,這種感覺很難發。10.劉——離婚:今夜妳在哪裏醒來?恐懼只是邊緣,面對悲傷的晨風和殘月的殘陽。

清晨的雨濕潤了土地的塵埃,客棧的客棧,客棧的枝葉,壹片新葉。11.長汀南浦——告別的例子:歸程在哪裏?長亭子比較短。

亭外,古道旁,草藍。12.曹芳-遠離仇恨的例子:青青河邊的草,長時間的努力思考。

13.香蕉——孤獨與悲傷舉例:悲傷在哪裏合成?把人心留給秋天。即使不下雨,也會很冷。

14.羌笛——壹個悲傷的聲音例子:羌笛為什麽要責怪楊柳?春風不經過玉門關。15.烏鴉——衰落與蒼涼的標誌:夕陽之外,西方寒鴉數,流水繞孤村。

受訪者:畢石-童生初壹12-14 12:51詩歌中常見意象收集(225235)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張廣祥2002年全國高考題第17題,賞析李白的詩《春夜聽落磯笛聲》很多考生要麽不知道是什麽意思,要麽就是狂妄自大。

因為“折柳”的寓意影響了第二題的思路,所以該題得分普遍較低。原因是不知道古典詩詞中很多意象都有特殊含義。

為什麽「折柳」有「送別與留戀」的意思(試題答案)?據《黃圖三輔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是壹座跨水之橋。漢族人把他們的客人送到這座橋上,給他們送別。"

原來“折柳”是漢代的送別習俗。漢樂府裏有壹首《折柳》,表達了離別之旅的痛苦。

和這首歌壹起的還有《誰想家不起?理解了上下文,意思自然明了。由此,我們不禁熟悉了2003年古詩詞鑒賞備考復習中壹些常見意象的含義。

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是非常微妙和簡潔的。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感情的直接表達,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壹件事壹件事的表達。寫風景的時候,他們用風景來抒情,詠物的時候,他們表達自己的心聲。

這裏寫的“景”和“物”,都是客觀的“意象”;借景表達的“情”,詠物表達的“誌”,是主觀的“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象”。它不僅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思想的載體。

詩人的聰明,往往在於他能夠創造壹個或壹組小說“意象”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另壹方面,讀者只有在理解意象意義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理解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因此,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詩歌意象的解讀為切入點,以詩歌意象的熟悉為突破口。下面,筆者分析壹些常見圖像的含義,供同學們復習備考。

月亮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用月亮來烘托感情是常見的筆法。壹般來說,古詩中的月亮是鄉愁的代名詞。

李白《靜夜思》:“床腳壹線明,豈有霜也?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這首詩表現了李白怎樣的感情?鄉愁。

詩中的月亮不再是壹個純粹的客觀意象,而是壹個飽含詩人情感的意象。杜甫《月夜憶兄弟》:“他知今夜露珠將霜,家中月色幾許明!."

露水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覺就是今夜;月亮處處未知,家鄉卻更亮,因為我想念哥哥,想念家鄉。詩人以幻想為現實,以此來突出他對故鄉的懷念。

唐朝王建寫《十五夜望杜郎中》:“今夜月滿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以委婉的提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的普遍人情,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家鄉朋友的深深思念。

除此之外,還有唐代張九齡的《滄海桑田月色起,此時天邊* * *》(望月思壹遠)、《欲問烏江不來此,夢中見》(唐代王昌齡《曹宅夜飲,李暢》)等詩句。菊花菊花不能與牡丹相提並論,也不能與蘭花相提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贊美它堅強的性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晨飲木蘭露,暮吃秋菊失美。”詩人飲露食花。

2.總結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原創發布者:ningmengchaqaz

古詩中常見的意象有1、植物2、動物3、樂器4、自然5、場所1、植物(比喻或象征):芳草、車前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蘭花、菊花、牡丹、桃花、開花。1,曹芳:(1)把壹望無際、無處不在的春草遠在天邊,比喻離別的傷感。樂府詩:青青河邊的草和思遠路。(2)表達了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希望:白居易:茫茫草過平原,隨四季來來去去。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2.荷花:因為“荷花”和“惜”同音,所以古詩詞中有很多關於荷花的詩詞來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州曲》:“南唐秋采蓮,蓮過頭頂;低頭得蓮子,碧綠如水。3.梅花:潔身自好,不屈不撓的性格。王安石的梅花“遠識非雪,因有幽香。“詩既描寫了梅花因風而遠散的原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潔潔白,收到了好香好色的藝術效果。陸遊《蔔算子》:散成泥,碾成塵,唯有香依舊。梅花是用來形容壹個人被摧殘的不幸經歷和不願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4、松柏:象征孤獨、堅韌和不屈。《論語》:“寒來暑往,方知松柏枯。“5、竹子:翠綠挺拔,欣欣向榮,百折不撓。鄭板橋:“我堅持青山不放松,根原本在破巖。千擊猶強,風東、西、北、南。" 6.“柳”的形象(1)“柳”字與“柳”諧音,常比喻離別。”今晚在哪裏醒來?楊柳岸、馮曉的《殘月》三句表達了柳永對愛人的懷念。(2)檐前屋後,常作為故鄉的象征。”壹高樓萬裏愁,似汀州。”表達了許渾對家鄉的無限牽掛。(3)“柳”絮飄忽不定,常使人傷感。

3.古詩中常見意象解析在中國的古詩中,詩人經常用壹些具體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東西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賦予了相對固定的內涵,負載了特定的情感。作為經常欣賞古詩詞的高中生,壹定要知道。

1.菊花-忠誠而高貴

雖然菊花不能和牡丹相比,也不能和蘭花相比,但作為傲霜的花,它壹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性格堅強,有人欣賞它的清高氣質。唐元珍《菊花》:“秋叢似道士,越圍越斜。不是花中偏愛菊花,而是這花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定和高尚品格的追求。其他的詩,如“寧可把香抱在枝頭等死,也不可在北風中吹倒”(鄭松小思《冷菊》),“孤東裏濕露,泥沙照前金”(宋範成大《重陽後兩菊》),都是用菊花來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人格的寫照。

2.梅花-與霜雪搏鬥

梅花先開寒,後引花開香。所以梅花和菊花壹樣,被詩人所推崇和贊美。宋代詩人陳亮的《梅花》:“壹花先驟變,萬花後香。”詩人抓住了梅花最先開的特點,寫出了敢為天下先,不怕挫折的品質,這不僅是詠梅,也是在贊美自己。王安石梅花:“遠識非雪,因有幽香。”詩中既描寫了梅花因風而遠散的原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潔潔白,收到了好香好色的藝術效果。

3.松散-堅定而堅定

松樹也是抗擊霜雪的典範,是人們贊美的對象。李白《贈書奉黃裳》:“望君松,但慎勿桃李。”魏總是奉承有權勢的人,李白寫詩勸他做壹個正直的人。三國時的劉真送給弟弟:“不患寒,松柏有性。”詩人用這句話勉勵表弟要像松柏壹樣堅定挺拔,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潔的品質。

4.蓮花-表達愛情

因為“蓮”和“憐”同音,所以古詩詞中有很多關於蓮的詩詞來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州曲》:“南唐秋采蓮,蓮過頭頂;低頭去拿蓮子,蓮子綠如水。”“蓮子”意味著“小早川憐子”,“綠色”意味著“感情”。這裏既有真實的,也有想象的,意思是雙關的。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用來表達女人對所愛的男人深深的向往,以及愛情的純潔。金《四十二子夜歌》中的三十五首:“霧露蓮,蓮不清。”霧中的露珠隱藏了荷花的真面目,荷葉看得見卻不是很清楚。這也是諧音雙關的壹種方法,寫壹個女人隱約覺得那個男人愛她。

5.印度河-淒涼和悲傷

印度河是荒涼和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秋長信詩》雲:“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夜不卷霜。熏玉枕無彩,長臥聽南宮。”它是關於壹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女孩。在壹座荒涼寂寞的宮殿裏,她獨自躺著,聽著宮漏。詩的第壹句以井邊壹棵黃葉梧桐開頭,烘托出壹種蕭瑟清冷的氣氛。元代詩人徐載斯寫下《雙引水夜雨仙》:“壹聲葉秋,壹點芭蕉壹點愁。”用梧桐葉落,雨打芭蕉,寫下妳所有的心事。

6.布谷鳥-悲傷

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預(即王迪)被迫讓位給他的朝臣,隱居在深山裏。他死後,他的靈魂變成了壹只布谷鳥。所以古詩詞中的布谷鳥就成了悲傷和難過的象征。宋人賀鑄《憶秦娥》:“夜半,中庭恰放梨花雪;梨花雪鋪天蓋地,杜鵑花哭血。”夜半時分,月光灑在院中雪白的梨花上,布谷鳥在哀鳴,讓人更加思念親人,感到心酸。再如“孤亭春關,杜鵑暮鳴”(關《走在沙上》),用布谷鳥的哀鳴來表達悲傷、蒼涼或思鄉之情。

7.鷓鴣鳥-離別悲傷

鷓鴣意象在古詩中也有特定的內涵。鷓鴣的歌聲讓人聽起來像是“我離不開哥哥”,非常容易勾起旅途艱辛、充滿離別的聯想。如“秋暮蒼茫草明,鷓鴣啼遠”(唐代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晚江憂,山深鷓鴣聞”(辛棄疾《菩薩人,寫江西壹壁》)。

8.紅巖——想家的親人

紅巖是壹種大型候鳥,每年秋天南移,常常引起思鄉之情和漂泊之悲。如隋朝人薛道衡寫道:“人歸雁陣,花前思。”早在花開之前,我就有了回家的念頭;但是當大雁返回北方時,人們還沒有回家。詩人在北朝為官時,曾向南朝派遣使節,寫下這首思鄉詩,含蓄婉轉。還有鴻雁所指的書信。紅巖傳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紅巖在詩歌中作為信差的應用也很常見。比如“雁過不答我,江湖滿雨”(杜甫《致天空盡頭的李白》),“言溯書法絕絕,黃翔淚無數”(李商隱《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