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原移民的遷徙和南下,就沒有客家宗族,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但遷徙的主要原因是戰亂和國家的毀滅,這使得遷徙帶有被迫的性質和悲涼的色彩;正因為如此,這種流動性也讓他們更加註重舊有的文化基礎和意識形態。中原文化中強烈的鄉土意識和人文精神時刻震動著這些移民的靈魂,使他們在觀念上難以脫離中華文化的精神。另壹方面,徹底改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迫使他們改變舊文化(至少是部分改變),他們必須建立壹些適應新環境和新形勢的新文化,揚棄舊文化。這樣,客家文化必然具有兩重性:壹是有意識地保存舊文化;第二,被動地改造舊文化,這已經成為客家文化的風格和特色。舊文化無論保存還是改造,都離不開中原文化的母源。
壹個
所謂“客家人”包含兩層意思:壹是“客”,指移民;二是“家”,指的是那些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或者定居結婚的富裕家庭。
歷史上,客家先民多為中原居民,尤以禹州為甚。其遷徙始於西晉末東晉初。《晉書·地理》在禹州說:“永嘉之際,禹州陷石獅。元帝渡江,在春谷縣襄陽縣、繁昌縣建立華僑。成帝與華僑在江淮之間建立豫州,居住蕪湖。淮南入北時,分丹陽,華僑立淮南郡,居湖口。當陽郡,人渡河,僑立為郡,淮南、廬江、安豐屬豫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南下,最終壹舉滅西晉。中原震動,豪門望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場巨變中,京畿豫州壹帶的士紳豪門是重災區。隨著南方東晉政權的建立,他們紛紛南遷。為了招募和照顧這些士紳,東晉政權開始在南方設立這些移民聚居的僑郡,並以北方地名命名這些僑郡,以照顧他們的意識和心理。據《晉書·地理誌》記載,禹州是最大的僑鄉。由此可見,河南移民數量最多,力量最大;為了最大限度地照顧這些貴族的利益,東晉建立了“贈客制”,直接演變為“客家人”的稱謂,為客家人的組織制度和社會結構註入了更大的活力。《南齊書·郡縣誌》說:“民有難,遷於此地,流民以其姓多為客。”當時北方姓氏幾乎都南移了。由於東晉政權的保護,這些遷徙的北方人並沒有衰落,反而日漸興盛,為後來頻繁的南遷提供了壹定的動力源。
從整個客家人的遷徙路線來看,按照歷史劃分階段,大致可以分為五次:第壹次是東晉初期的“名門望族,南下”。他們來自中原,多在江淮壹帶,大部分去了安徽、江西。這次由於東晉政府的各種照顧政策,很快趨於穩定,壹直維持了五個世紀。唐朝末年,社會動蕩,黃巢農民起義軍的士兵南征北戰。這些名門望族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第壹次逃亡後,客家先民定居在黃巢起義軍的十字路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開始了第二次遷徙,即從第壹次定居的安徽、河南、湖北、江西,再向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南部、廣東東北部遷徙。第二次遷徙後,穩定了300年。後來金、蒙古相繼占領北方,日日侵南,客家先民再不能遷。這第三次搬遷是他們第二期舊居的壹部分,搬遷到粵東和粵北。500多年後,客家人開始第四次遷徙。明末清初,滿族人南遷中原。受災最重的客家人,壹部分第二次或第三次從老家遷到廣東中部及沿海、四川、廣西、湖南和臺灣,少部分遷到貴州、雲南南部。客家人最後壹次遷徙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壹些客家人搬到了廣東南部和海南島,壹些人生活在海外。到目前為止,經過五次遷徙,客家人的生活區域已經基本穩定,顯示出目前客家人的分布狀況。
由於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和不斷的顛沛流離,客家人非常重視自己的家譜。這些遷徙的起源和路線在他們的家譜中有詳細的描述。無論如何遷徙,他們對自己的起源總是念念不忘,常常“描述起源”。在今天能找到的客家族譜中,他們始終珍藏著對故居的記憶,祖籍大多在中原,尤其是河南。
客家的概念和群體是歷史上中原部分居民不斷遷徙流動而形成的,是歷史創造的文化和人文現象。然而,從中國人到客家人仍然有壹個交匯點和轉折點。由於客家人的觀念主要是居住地的變化,這種轉折也體現在其遷徙過程中的中轉環節。考察客家人的遷徙,可以發現福建寧化石壁鄉是客家人遷徙的中轉環節,是中原移民向客家人轉變的裏程碑。從大量的族譜和方誌來看,寧化石壁鄉在客家移民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客家人贊美和緬懷明的地方。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乃至世界各地,幾乎都經過寧化及其石墻。寧化西北有壹條武夷山脈作為屏障,有壹條比較平坦的狹長地帶作為外界通往福建的通道。中原移民在這裏聚集後,形成了壹個相對融合的移民群體,然後流向福建、廣東,從而開始了真正的客家時期。所以,凡是居住在這裏的中原移民,在這裏被認定為* * *的,都轉化為客家人及其後裔,成為客家人的界定尺度和標準,歷史上也確實如此。
客家稱謂形成於唐宋時期,《舊唐食記》、《太平宇宙記》、《元豐九域記》、《玉笛紀勝》等書中均有提及“客家”、“客”、“客”、“客”等。記述寧化客家人經過石墻的重要族譜文獻,如梅縣邱氏族譜、嘉應劉氏族譜、興寧廖氏族譜、平原姚氏族譜等。記錄了唐宋兩次移民時期,客家人在觀念上和實質上都形成了,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二
客家文化是根據環境變化的需要,在遷徙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它繼承了中原文化的核心,延伸了新環境、新條件下的文化需求,從而創造了壹些新的文化內容,秉承了中原的文化傳統。由於客家人總是以群體或家庭為單位遷徙,生活空間相對封閉和單壹,又由於這些客家人的祖先本身就是中原文化知識較高的名門,所以他們保存下來的壹些中原文化也相對原型和純粹。
堅守禮教,強調倫理,崇尚道德,是中原文化的壹大特色。客家先民本身就是中原地區的高級知識分子,自然非常重視這種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所以特別註重倫理道德,崇尚文風,求真樸實,刻苦學習,勇於進取。臺灣學者陳雲東先生總結為:“客家人雖由中原南遷,但仍有古風,因其重德、忠、禮、理、性強。保留漢族血統是最純粹的。語言風俗習慣依然是中原的遺風。其禮儀、道德、良識、倫理無不顯示出中原的民族氣質...客家人,就其語言和精神表達而言,具有中原古風。”著名學者羅祥林在其《客家源流》中指出,這種“客家精神”是“中原精神”的最好體現和發展。客家人集中的嘉應地區《嘉應州誌》中的八大禮俗,引自《大壹統清國誌》:“民風之質尚儉,重在基本,地狹人瘠,猶存生機。君子以木為材,小人以蔽之,俗稱誠願。”王誌雲還說,“壹個營養充足的家庭將從節儉中受益,它將向公眾致敬,而不是鞭打。讀書人喜歡讀書,話很多,但窮得退不了學。”王祥之《紀第》載:“方漸知梅州,嘗謂魏:‘梅人無莊稼,靠活人讀書’,可見周學者自宋以來就有讀書。”這種情況和中原的古風壹模壹樣。
講究道德,愛讀書,這是壹種文化習慣。其實質是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學術。儒家思想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最高體現,客家人視儒家思想為經典。在較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幾乎都修建了學習宮和祭祀孔子的場所。對於傳統學問,客家也有不少儒學大師。據相關史料記載,客家人都是讀書人。宋代有長汀楊芳、寧化張,都是史書上的文人。明代理學興盛,更多的客家人在理學研究上有所建樹,如惠陽葉春芳、葉天佑、新豐玉璞、隴南月華、南康劉昭文、興寧張甜、長汀陽玉等,都是壹時名噪壹時。清代及近代,客家教師、學者、作家、詩人、書畫名家筆會層出不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術流派。
客家人恪守禮教,有自己的壹套倫理。環境的變化和條件的艱苦使他們更加註重家庭、關系和家族群體,中原文化的人文精神不時加深家族群體的觀念。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他們在精神和生活上的直接寄托和依靠,他們對家庭的依賴已經成為他們的生存意識,滲透到他們的心理。在這種心理意識中形成的壹系列性格——忠於家庭、孝敬父母、關心朋友兄弟、鄰裏和睦,也成為客家人倡導的倫理規範。
客家人講得最多的是“木水源”,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祖先的經歷,從而尊重家族制度。客家人尊崇並強烈主張世代共居,這壹點早在唐宋時期就非常明顯。《子同治吉劍堂》記載客家人張公儀“九世同居,齊隋唐皆顯其門。我去過壽張,幸在他家。我問他為什麽能活在* * *,公術書上的‘忍’字壹百多字,還送了他壹份禮。”宋代孝義歷史上的客家人陳靜說:“歷代女子七百余人,卻沒有嬪妃。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會坐在壹個寬闊的大廳裏。那些不是成年人的人沒有座位...農村規範,糾紛很少。”這個家族群體在客家生活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謀求經濟自給自足,照顧老人,教育子女,祭祀祖先;對外,抵禦外來侵略,以集體力量保護家族安全。在客家家族中,分工細致合理,產業齊全。如果壹條線路出現故障,可以用其他線路彌補,避免空缺。大家庭由父母主持。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兒孫滿堂也不會分開。人數的增加創造房屋,逐漸形成“圍脊房”。這座被日本藝術大學教授毛姆富壹郎稱贊為“從天而降的黑色飛蝶”,展現了客家居住文化的基本特征,被稱為“世界上獨壹無二的、神話般的造山模型”。這種兼具居住功能和安全功能的住宅群體,也體現了客家人強烈的家庭觀念和親和力。
客家祭祖是壹件大事,現在依然如此。在祭祖的第壹個月,供品必須放置15天才能移走。哀悼之夜,全家人聚在祖宗牌位前,老人給兒孫講祖先的功績,教晚輩無所不知。《中華舊禮俗》引用了壹首客家節歌:“正月過年,焚香祭祖”。祭祖活動既有隆重莊嚴的儀式,也有活潑歡快的祥和氣氛。節日期間,如農歷二月初二回娘家,臘八和祭竈等。,依然清晰地體現出中原文化的魅力。
幾次遷徙也讓客家人處於或大或小的流動狀態。遷徙時,無論多麽艱難險惡,他們往往會帶走祖先的遺骨,到了新居,會按照儀式重新安葬。萬壹遇到危險,如果兄弟被迫分開,就會抄家譜,牢記家譜,以備將來。都是血緣關系長期締結而成的中原人文延續。
客家婚喪也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色。種族的傳播和個體的死亡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反復出現的事實,對於任何壹個民族或部落都是不可避免的。由於生產方式、經濟來源、生態環境、人文心理的差異,婚喪禮儀也大相徑庭。從這兩個永恒的主題中抽象出來的禮儀,也說明了不同文化的不同特點,無論彼此如何割裂,仍然遵循著祖先的指示,以保證自己的奢靡婚喪,反映了“中原人”的行為,臺灣省學者鄧訓之先生說:“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歷代都保存著中原的傳統文化,所以他們的婚俗深受古代習俗的影響;換句話說,客家人的婚姻觀還是針對傳統的‘宗親下壹代’。”從歷史情況來看,客家的婚姻禮儀基本上是按照中原古禮中的結婚儀式進行的。即收禮、問姓名、那吉、收徽章、邀約會、當面迎客。在西方文明傳入中國之前,基本遵循的是舊式的婚禮,舊式的程序。隨著社會的發展,即使在中原的婚禮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簡化、自由化之後,客家婚禮仍然按照中原古老的儀式進行。在這方面,由於他們存在的內向性,中原地區的文化傳統甚至比中原地區更加明顯,客家人的葬禮也離不開中原古代的薩格勒布。從彌留之時起,都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傳統習慣,如成裝、守靈、葬喪等。這種莊嚴的悼念儀式,加上客家人的細心和適當的關註,往往會將親人的悲傷發泄得淋漓盡致。客家人不僅遵守習俗,而且非常懂得利用自己的感情。
上面提到的壹些客家文化現象,表現出明顯的中原文化特征。但這並不是因為客家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而是客家文化本身就是對中原文化的壹種推廣形式,只不過是相對於古代中原文化而言,在推廣過程中仍在堅持和保留的東西。由於許多原因,客家文化對傳統的保留甚至比中原文化更加正統和純粹。然而,文化本身是隨著生活環境而產生、發展和變化的。畢竟客家人遷出中原,定居在與中原截然不同的生存空間,勢必會對原有文化尤其是物質文化進行改造和更新。比如飲食文化,由於生活環境和土壤生態產物的變化,不可能保留中原傳統的飲食結構。其他的,比如生活,生意,新拜的神,正在裝飾的衣服等。,也與中原同類文化有很大不同,這是文化發展的必然情況和正常現象。
三
語言是顯示壹個類型的文化特征的壹個重要方面。客家話是維系客家人意識和精神力量的基礎,幾乎成為客家人的定義。由於客家話起源於中原,客家話是中原古音的直接體現。
從族源上講,客家人是漢族,也是居住在中原的漢族最通俗的稱呼。由於長期處於封閉狀態,他們的漢族血統似乎更加純正。語言是生活在* * *、與身體交流思想感情、生產生活的第壹文化因素。這些清高孤傲的貴族後代,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語言特色。所以客家話裏有很多古漢語音,尤其是唐宋時期。陳峰《舒冬集》說:“嘉應之言,多為隋唐以前的古音。”章太炎新方言嶺外三州話:“廣東惠、嘉應興盛於大埔,其民自東晉末年過嶺,居海濱,語言古,與土著不相容...我試過問他們的人,他們總是在那裏。”
傳播語言只有兩種方式。壹個是從小學開始的生活語言;第壹,教學用書的書面語。客家人的祖先文化水平較高,接受的書面語言較多。這在古代叫“雅言”。所謂的禮貌用語,就是那些相對淘汰了“黑話”的文明用語。在今天的客家話中,仍然有很多這樣的古雅詞,而且往往能在古詞中找到壹致的對比。比如客家話,我叫我,妳叫如果,他叫它,他叫昏厥,太陽是太陽,姐姐是姐姐,沒有不勞而獲的,吃是吃,喝是喝,粥是粥,漂亮是華麗,臟是油膩或汙穢,肥是肥,散是腐朽,好是好。這些都是古代的雅詞,古代的正式文學術語。只要對古漢語有所涉獵,就會發現在所有流傳至今的語系中,客家話是古漢語最好的保存者。這樣的表達在客家話中隨處可見。事實上,在現實文化生活中,客家人的口語幾乎和古代壹樣。其實在古代中原,恐怕也只有知識分子在寫作的時候才會用這些優雅的文字。而知識水平較高的客家先民,在遷徙過程中,面對南方陌生的語言環境,為了準確認同地名的物理意義,往往有意識地將中原的雅詞引申、固定到口頭生活中並成為傳統。無形中使得中原古語此起彼伏,成為客家話的重要組成部分。
客家話也是中原古音最好的保存者。這種保留的程度比現在的中原音韻更加正統和規範。比如《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大部分出自中原。既然是詩,結尾總是有韻的,但現在普通的發音就不壹定了。《詩·奇峰南山》:“行五兩,冠止。陸道有蕩,七子永不止。想停就停不下來。”其中,替身、庸人和下屬應該是葉韻。但由於中國的語音在唐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押韻,所以隋唐以前的古音在中原地區乃至今天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很少保留,但在客家話中,對中原古音有很多保留。比如用客家話朗誦詩歌,可以使詩歌朗朗上口,清晰明了。
客家語言的研究是壹個非常專業和困難的課題。總的來說,無論從音韻學還是訓詁學上,方言學家都認為客家話與中原古漢語,尤其是河南古漢語最為接近,保留了許多古中州的音韻詞匯,具有濃厚的古中州風俗色彩。這些說法其實只是指客家話中州古語詞不是單壹時空的古語詞,而是與先秦至唐宋時期的中原古音詞有關,與客家人祖先南遷所經歷的不同時代、不同起點、不同地點密切相關。這些古語詞之所以能保存下來,主要是因為客家人“寧賣祖田,不忘祖言”的文化心理,也是因為客家人”。這種語言的形成是客家人歸屬客家族群的基本條件。作為壹種文化現象,客家方言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植根於客家人的整體文化之中,是其祖先和源頭的壹面鏡子。
客家文化與中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對客家文化的梳理和追溯,我們總能發現壹些中原文明的原型或影子。但從客觀的文化形態來看,客家文化畢竟是另壹種不同於中原文化的文化形態,不能將其描述為源自中原的亞層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實體文化,是中華民族大文化背景和社會歷史變遷的產物,是地方文化運動演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