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七絕詩的體裁演變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壹種,簡稱七言絕句,起源不明確。明清時期,人們認為四絕源於蕭綱、余士南或四大宗師,都是指七言律令。雖然在其發展過程中,七絕行確實是受規律支配的,但和五絕行壹樣,上古絕行的形成仍然是先於規律的。
現代國內外學者普遍傾向於把北朝樂府民歌作為七言古詩的源頭。也有學者認為七言古詩的源頭應該追溯到西晉的民歌。雖然漢魏時期已有曹丕的《葛炎行》這樣成熟的七言絕句,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體出現在西晉時期的歌謠中。這是《禹州老人歌》,句句押韻:“幸得李脫險,得慈父。神秘的酒忘了苦與痛,又何必歌舞?
初唐七言絕句不僅數量少、題材窄,而且對詩壇影響不大,藝術上也不夠成熟,不僅節奏沒有完全協調,而且風格比較滯緩(如壹首有對仗的律詩的前半部分),缺乏長韻。初唐著名詩人沈全祺、宋等擅長寫律詩,但七言律詩水平壹般。
盛唐時期,湧現出壹大批四絕詩人,在藝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與五絕並駕齊驅。李白、王昌齡、王之渙、王維、賈芝、高適、岑參、常健等。真的是當時詩壇的壹群四行專家。李白和王昌齡是代表四大奇跡最高成就的兩個人。
王昌齡率先發力,創作了七大奇觀,其作品中七大奇觀的主題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如參軍、出寨、追思往事、送別、狩獵、宴飲、拜佛、崇道、思女、怨宮等。,都可以用七絕來表達,擴大了七絕在詩壇的影響。
李白的七言絕句更能體現盛唐絕句的典型特征。中唐時期擅長四絕的詩人很多,如李益、劉禹錫等,但基本做法並沒有突破前人。到了晚唐,七大奇觀在杜牧、李商隱和文手中有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