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從小天資聰穎,深受父親寵愛。曹操死後,他的弟弟曹丕做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個善妒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到他的王位,想殺了他。
有壹天,曹丕把曹植叫到跟前,讓他寫壹首七步之內的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來,那就等於欺騙皇帝,把他處死。
當曹植知道他哥哥要殺他時,他又傷心又生氣。他強忍住心中的悲痛,努力去想這件事...果然,他寫了壹首七步詩,當場念了出來:
泡在水壺裏,豆子在水壺裏哭。
我們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
成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求教更高深的知識,到處求教,但還是滿足不了自己強烈的求知欲。
有壹天,聽說有壹個禪師,他開悟了,學問很淵博。於是我不遠千裏來求見。當我終於見到禪師時,我謙卑地問:“大師,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到道?”禪師回答道:“所有的惡都要做,所有的善都要追求。”白居易莫名其妙地說:“連三歲的孩子都知道這個。怎麽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說:“三歲的人知道,八十歲的人跟不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中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並沒有好好學習,甚至有些貪玩。有壹天他到壹條小河去玩,看見壹個老婆婆在磨壹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奶奶,妳為什麽在磨壹根鐵棒?”老太太告訴他,她正在磨針。李白說:“這麽粗的鐵棒,怎麽能磨成針呢?”老人說:“只要努力,鐵棒可以磨成針。”。李白深有感觸,從此發奮讀書,成為壹代“詩仙”。
五代至宋初,陳摶在華山出家。由於他缺乏經濟才能,被當時的皇帝反復詢問,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陳石小說中也有很多記載。本文從記載中選取了幾首關於陳摶的詩詞和傳說,來看看其中的壹個故事。
根據陳摶睡覺的傳說,《山堂考》說他睡了36年,睡了18年午覺。
“陳摶睡”是民間流傳的壹句話。《續劍軒集》裏有個故事:他說他在華山雲臺觀出家,每天總是壹個人閉門睡覺。壹旦他睡著了,他就不能對月亮感到厭倦。周世宗聽說他很有學問,而且能睡覺。當時他很好奇,想壹探究竟,於是派人把陳摶叫到他的禁臠房裏,把他鎖在壹個房間裏。鎖了壹個多月,我開門的時候,陳摶還在睡覺。周世宗知道他是壹個有洞察力的人,召集他談話。他對周世宗唱道,“我愛睡覺,我愛睡覺。沒有地毯,沒有被子。片狀枕頭,麻纖維地板。雷聲震鬼神,我當時正在打呼嚕睡覺。閑的想著張亮,無聊的想著範蠡,聊著孟德,沒聊到劉備,這三四位先生不過是爭點清閑罷了。怎樣才能在青山之巔,白雲之中,眉頭緊鎖,解放肚皮,安睡?玉兔東升,紅日西落。”
陳僖儀隱居在華山之下。壹個春日,他在水邊的壹塊石頭上徘徊,偶然得到壹個“需要時上床”的占蔔。他對弟子賈德勝說:當三個不速之客來到這裏。隨後,公戶、赤松和呂洞賓相繼到達。土地爺趕緊捧出壹盤水果,奉上壹壺酒。當他們四個半醉時,他們每人寫了壹首詩來招待他們。陳摶詩說:“春日花半開,閑遊逍遙石,曾垂玉賞金闕,閑遊青山青苔;我在洞裏睡了幾年,柳下惠壹個人喝了千杯。沒說人,笑白雲。公戶的詩中說:“花盆有自己的陽臺,四季鮮花盛開。”。有空就喝花蜜,喝醉酒或者躺在苔蘚裏。“逍遙不是關李的名字。落魄不沾塵。見人不談人事,笑指白雲。”《赤松子》詩曰:“初出南山竹村,洞內酒因已退居天臺才熟,路上花半開;我的骨頭不是普通的骨頭,但是妳的天賦也是不朽的天賦。見人不談人事,笑談白雲歸。”呂洞賓的詩說:“我墜入我的靈魂,直到我來到這裏。以前花過幾次,都是賣酒花錢,喝了幾千杯。”流浪了28天,醉在毛君的站臺上,也不說人話,笑著指著白雲。”四人相視壹笑,然後散去。(這個故事可以在舒舒找到)
宋代,化州人張次達從太守來到華山拜謁陳僖儀先生。賓主坐下後,又在上方另設壹個座位,好像在等待什麽。這提督大人不知道陳摶在等誰。我心想,我是這裏的太守,誰能坐在我頭上?心裏有些不痛快。等了壹會兒,來了壹個穿藍袍裹巾的道士,態度相當莊重。陳摶鞠躬坐下。這種道人競毫不客氣的坐在上席。太守見道士雖然儒雅,卻傲氣十足,毫不張揚,更是不悅,責怪道士無禮。不過陳摶對這個道士還是很尊敬的。陳摶問道士:先生,妳袖子裏是什麽?彼此幸運嗎?道人從袖子裏掏出三顆棗子,每顆都有不同的顏色,壹顆白,壹顆紅,壹顆藍。白衣人被判給陳摶,紅人自食其力,年輕人被判給太守。太守越來越不高興,就把它給了張立達。張慈大吃了。那人走後,太守問陳摶,這個剛來的道士是誰?陳摶說:這是純陽。太守別無選擇,只能後悔。自此,張慈大也得道成仙,常遊天下,各顯不同跡。(這個故事見《異林》)
太平興國年,宋太宗請陳摶去闕。唐太宗自己作詩《趙華山、處士、陳摶》:“華曰已聞知君姓陳,雲中三島客,物外閑人;但丁是作,青山是近鄰,我想家想去,祖國無緣無故去。”宋太宗也有壹首《致陳摶》:
“我曾經出去過白雲,後來消息不明。現在只要我肯招,總求三峰。”陳摶看到這些信很難過,但又不得不婉言道謝。宋太宗派使者葛守中有詩《答陳川》:“華嶽三豐客隱居多年,煙雲為其作,雲水作家;在毛婷旁植藥,植松溝壑,暫留仙洞,可由皇上選擇。”說也奇怪,宋太宗不願意當他的官,但他堅持要請別人去。他還寫了壹首詩《再喚陳川》:“我三次告訴妳不要去朝鮮,千裏之外我也沒有辭掉工作。要挖山選玉,點石成金也不燒;紫袍適合穿著,金印可以掛在腰間。我有賴先生輔佐,何愁曲?”陳摶看到這些以武力欺人,以金印為誘餌的言論,真的覺得惡心。他說他不去應召,作了壹首《答使者辭不去聖旨》:“九回,紫袍宣,太傻,居幽靜處。山滿畫,松為弦;無心戲臺賞魯,有誌學仙上洞,不識雲何,三豐只覺千年。”後來他躲在南豐的壹個崖洞裏,也就是現在的“避崖”。但是既然他在這裏,任命的使節們就受不了了。他們在唐太宗交不到朋友,直到陳摶下山。在使臣們哀怨的懇求下,陳摶心想:再不堅持,宋王就很難打著“鑿山選玉”的旗號來了,只好忍痛走了。於是寫了壹首《去喚葛守中》詩:“鶴搖即仙散,蒲輪爭忍名利,留華嶽悲,回首雲臺;天下之亂,真是險惡。忘機,鷗鳥無憂,三豐欲隨衣落,亦在天之下。”陳摶到汴京,太宗待甚厚。太宗和陳摶談話時,覺得陳摶的話很可聞,就派太監把陳摶送到中書省。宰相宋祁等人心平氣和地問:妳能在玄默教人如何耕種嗎?陳摶說:“山野的人當時都沒用,不知道神仙的黃白之事和呼吸養生的道理。必須有魔法才能傳播。讓日子飛升,對世界有什麽好處?如今,聖主長臉,容貌姣好。他通曉古今,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主。是君臣同心助德興華治之秋,無勤練之理。”齊等人都叫好。以其白語,有益而重要。陳摶被授予“伊稀先生”的稱號。陳摶在北京待了幾個月,寫了壹首《別了華山》的詩:“紅塵中已過十年。為了回憶青山頻夢,墨子奮爭榮眠,雖諸門不如窮貴;聽到刀槍劍戟助危主,我很擔心,聽著音樂就醉人。我帶舊書,退隱到老,野花唱如鳥。”雖然宋太宗對陳摶很好,但陳摶不願意留在華山,唐太宗只好讓他回到山上。但由於陳摶的訪詔,宋太宗已經到了賢良下士的名聲,再以厚禮送陳摶回山,可見其大度,釣魚成功,也樂見大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