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白《午夜吳歌》閱讀與賞析(三)

李白《午夜吳歌》閱讀與賞析(三)

長安城裏壹片月光,易道的千家萬戶都在。

秋風吹來易道的聲音,家家戶戶都記得戍邊的人。

哦,韃靼軍隊什麽時候才能被征服,我的丈夫什麽時候才能從漫長的戰役中回來!?

《子夜歌》是六朝樂府的壹種。相傳是晉代壹個叫子夜的女子所創。它產生並主要流傳於長江中下遊的無棣,屬於“吳聲歌”。現存的幾十首“子夜歌”都是用女人的口吻來表達男女感情,後來發展成“四點子夜歌”,也是用女人的口吻抒情,但結合春夏秋冬的時間序列,就有了群歌的性質。李白的《子夜》由四首歌組成,第壹首是《羅府采桑》,第二首是《Xi詩》中的《采蓮》,分別是關於春夏兩季的景色。第三第四首都講的是女人為在邊疆服役的丈夫準備衣服,縫制禮服,但當他們說“且秋風吹我心”“她的手指感覺針壹樣冷”時,已經包含了秋冬不同的節日。每首詩的主人公都是壹個女人。因此,李白的《子夜四吳歌》在構思和形式上都受到了前人子夜歌和子夜四季歌傳統的影響。

這首詩是李白在長安寫的。唐朝雖然是壹個強國,但邊境問題依然嚴重,有時局勢甚至非常緊張。所以朝廷經常調動更多的軍隊去邊疆參加戰役或者防守。根據唐朝的兵役條例,邊塞的士兵必須帶壹些裝備,他們的衣服和東西大多由家人提供。所以詩人的作品中經常有閨女送嫁衣的描寫。李白在這首詩裏,先寫了回蕩在長安的“破衣”聲,再寫了思念戍邊丈夫的女人的柔情。最後歸結為早日結束戰爭,讓丈夫早日回國,享受人類幸福的和平祈禱。作品從女性的角度,表現了唐人對曠日持久的邊塞戰爭生活的厭惡。

詩歌從壹開始就把讀者引入了壹個聲光交融的世界。長安上空掛著壹輪秋月,月光撒滿了屋頂、樹木、街道、平地,是那樣的輕冷。長安很多女人都沒睡好。她們忙著擺弄布匹和衣服,為遠方的丈夫制作整理冬裝。“搗衣”是古代縫制加工衣服的壹個步驟,或將織好的布放在鐵砧上用杵敲打,使之柔軟成熟,為裁縫的成衣;或者把做好的衣服再打壹遍,讓它們幹凈整潔。《萬元戶》壹方面表現了大量外出打仗的士卒,提醒人們當時社會上的殘疾和痛苦的家庭是無法克服的;另壹方面起著強化砸衣聲的作用,無形中把壹個個“砸衣聲”融合成壹種無盡而遙遠的聲音,從而與按比例撒滿壹地的月光相遇並溶為壹體。聽其聲,見其光,令人心酸憂郁。

然後,詩人將筆觸直接延伸到敲打衣服的女人的情感世界。秋風漸漸驅散了大地的暖氣,吹黃了路邊的綠草,刮掉了樹上的枯葉。但是,這並不能阻止女人對丈夫的熱切向往,更容易讓她們對愛人的愛忠貞不渝,執著不變。這是壹種戀家女性向往的情感滿足,卻被現實阻隔,無法實現。所以完全可以想象,她們在思念丈夫的同時,內心也伴隨著深深的悲傷。“天長地久朝玉關”在關羽是指女人思念丈夫的感情。玉門關即玉門關,所以位於甘肅省敦煌縣西北。詩中指的是戍邊士卒的地方,指的是戍邊丈夫。“總是”這個詞在強調語氣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壹方面表達了思芙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另壹方面也表達了他們無法和丈夫在壹起的難以忍受的痛苦。

詩人在描寫了閨閣思念丈夫的感受後,進壹步表達了她們對未來家庭生活的憧憬。她們期待戰爭早日結束,讓遠征軍的丈夫們回歸家庭,從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享受人類最起碼的幸福。然而,這只是壹個願望。能實現嗎?什麽時候能實現?人民絕對沒有權利選擇和決定這件事。詩以問題結尾,反映了人的願望與現實的可能性之間的距離和不壹致。如果“初出茅廬時市長為他們纏頭巾,如今頭巾發白,仍在邊關”和“鎧車鋪”的美好願望真如杜甫所述,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讀完這首詩,人們感到酸楚和陰郁。正是因為預測到了想到妻子失望的可能性,所以“哦,韃靼軍隊什麽時候才能被征服”這句話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解讀。壹個是李白對唐朝抗倭戰爭的肯定,壹個是對唐朝好戰性的委婉批判。比如沈德潛評論說:“不是家族的傲慢,而是路虎的不公。”(《唐詩集》)這兩種解釋都可以成立。然而戰爭的本質並不是李白在這首詩中所關註的。詩人真正關心的是戰爭對他的家庭和妻子的心理影響。因此,無論李白如何評價戰爭本身,他作品中所表達的結束戰爭、恢復和平、夫妻團聚、家庭完整的意誌是強烈而真實的。

詩歌由夜晚的月光、砸衣服的聲音、閨中女子不斷的思索構成,形成了和諧的情景關系。《壹個月亮》《千家萬戶》的聲音,從長安到邊塞的閨女情懷,這些描寫使作品顯得寬敞開闊,這是李白詩風的顯著特點。詩人的表現手法和語言都很樸實,自然質樸,充滿了民歌氣息。他通過近乎速寫和直接敘述,恰如其分地描繪了長安月夜的清冷和他心中的波瀾。詩詞悠揚悠揚。前兩句看似豐衣足食,無需運動,實用精致,在大自然中也能看到它們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