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的詩詞之壹。是泰戈爾創作的壹首優美的詩,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從“如果我變成壹朵金花”的幻覺進入文字,這就生出了想象——壹個神奇的孩子和媽媽“捉迷藏”,用孩子特有的方式表現出對媽媽的感情,形成了孩子玩耍的畫面,表現了家庭的愛和人性的美好與神聖。
二、總體目標:培養學生感知散文詩的能力。
具體目標:1。培養背詩的能力。詩歌的情感、語境、意象都是閱讀的,閱讀的過程其實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壹種形式;而且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壹些有價值的問題。)
2.感受世界上的愛和親情。
教學策略:帶領學生壹起感受詩意。借助音樂、圖片,通過大聲朗讀、理解和想象,我們可以逐漸認識到。先體會金花之美,再用比較感知引導學生學習母親荷葉。
課程安排:2小時
授課方式:1。引導學生大聲朗讀,理解,感受。
2.引導學生尋找比較點,進行比較研究。
第三,詩歌的主要特征和審美特征決定了“感悟”是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
唐代詩論家司空圖說:“辨味始能言詩”。“味辨”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礎上進入作品的具體情境和角色,去感受生活,體驗情感——這就是品味語言的味道,揣摩形象的意義。古人說“穿文,入情,求源,受益”也是如此。這些提法其實可以說是“感覺”。
1,強烈的抒情性是詩歌的重要特征。詩歌的感情可以直接表達,也可以用來抒發感情,抒發心聲。
2.豐富的想象力,這是由詩歌意象的間接性決定的,為人們創造了無比廣闊的思維空間。
3,鮮明的音樂性,這主要表現在節奏和韻律上。
4.散文自然清新淡雅。
第四,對“情”的理解
所謂“感悟”,其實可以分為“感受”和“悟”兩個心理過程。“感覺”就是“感覺”和“接觸”。這個過程是基於文本的細節。這個過程是過渡的,是喚起的,讀者的心理流立即向“啟蒙”的方向發展。所謂“悟”,就是由表及裏的見微知著。可以說,“情”是“悟”的基礎,“悟”是“情”的目的。雖然兩者不能完全割裂,但還是有區別的。壹方面,“感”重在文本的成分,“悟”重在整個文本;另壹方面,“啟蒙”比“感覺”具有更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感”強調審美對象,“悟”強調欣賞主體自身的認知和體驗。
動詞 (verb的縮寫)學習材料
1,作家介紹
泰戈爾(1861-1941)是印度詩人、小說家、戲劇家、散文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生長在壹個文藝氣息濃厚的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影響。65438-0878年就讀於英國倫敦大學,學法律,但潛心研究英國文學和西方音樂。1924來到中國,撰寫書籍和文章,表達他與中國人民的友誼。他壹生創作了50多首詩歌、12部小說、100多部短篇小說和20多種戲劇。主要作品有詩集《夕陽歌》、《晨歌》、《吉檀迦利》、《鳥》、《園丁》等。歌曲《人民的意誌》,1950被定為印度國歌。它在印度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13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輝煌的背後是他不幸的人生。他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在他三十五歲前後,他親愛的妻子去世了,壹對可愛的孩子相繼死去。這些不幸籠罩了他,卻讓他做出了世界上最柔軟最甜蜜的愛情頌歌。他想通過歌聲把愛的光輝傳播到世界的每壹個角落。這首散文詩其實表現的是壹種理想的母子之愛,甜蜜、默契、歡樂、神奇,甚至還帶有宗教色彩。
泰戈爾的想象力是如此的新奇奇妙,但沒有人會想到,泰戈爾寫下這首詩的20世紀初,正是他最不幸的時候。1902,妻子因病去世。第二年,他的兒子和女兒相繼去世,他卻還能寫出這樣壹篇充滿童趣和母愛的文章。可見他的內心是有很多愛的,對生命的愛,對孩子的愛,對自然的愛,對壹切的愛。他是壹個多麽可愛的人啊!是愛支撐他寫出了關於愛情的偉大作品。愛情的力量真的很偉大,超越壹切。
2.作者簡介
冰心,女,原名謝婉瑩,1900出生,現代著名作家,福建長樂人。1923畢業於燕京大學中文系,同年赴美留學,獲威爾士女子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先後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大學、清華大學任教。65438-0938加入中國作家藝術家協會,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三任理事。1946後在日本東京大學任教。1951回國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第壹屆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名譽主席。發表文章在1919。1923年,她的第壹部詩集《星星》出版,這是中國第壹部也是影響最大的詩歌。著有散文集《送給小讀者》;詩歌《星辰》《泉水》;兒童文學作品集《小橘燈》等。,此外還有壹批關於女性問題的小說,影響很大。她的作品被收入《冰心文集》六卷。
3.相關鏈接-泰戈爾與中國
泰戈爾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早在1881,他就寫過壹篇著名的論文《致命交易》,譴責英國對華毒貿。1916年,泰戈爾譴責日本侵略中國。他預言:“壹旦中國這個大國能夠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奔跑,也就是說掌握了現代科學,那時候,世界上恐怕就沒有什麽力量能夠阻擋他們前進了。”1924年,泰戈爾訪問中國。從65438到0937,他在自己的國際大學開了中國學院。
4.冰心送走了印度哲學家泰戈爾。
泰戈爾!美麗而莊嚴的泰戈爾!當我跨越了壹個“無限生命”的邊界——生命——妳就已經跨越了這個邊界,給了人類無限的光明。
只是我不知道妳存在於這個世界-
去年秋風蕭瑟,月星稀少的時候,壹本書無意間把妳介紹給了我。我看了妳的傳記和詩之後……我沒有多想,但是我覺得很清晰,很美好。
妳的極端信仰——妳相信宇宙和個體的心靈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和諧;妳的有“自然美”和“自然美”的詩;它們都滲透到我的腦海裏,結合我原本“不可言說”的思想,壹個接壹個地合成了琴弦,演奏出空靈、神奇、無調性、無聲的音樂。
泰戈爾!謝謝妳用快而美的詩來對待我天生的憂傷;謝謝妳用妳優秀的哲學安慰我的孤獨。
此時我深夜放筆,寫下這篇贊美和感謝,只是傾吐我的思念,敬請知曉!不過,既然我們梵天合壹,我寫了,妳也看到了。
1920 8月30日晚
5.泰戈爾對冰心的影響
泰戈爾和冰心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國家,年齡相差近40歲。泰戈爾生於1861,冰心生於1900。但是,泰戈爾的《鳥》對冰心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在看到《鳥》之前,冰心早期的詩只是他隨手寫下的“隨時隨地的感受和回憶”。後來在小鳥的影響下,我覺得我那三言兩語的小雜感裏也有詩意的因素,整理出來,成了兩本小詩集,分別是《星星》和《泉水》。《群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小型詩集。這兩首意味深長、富有哲理的詩的發表,推動了五四以來的新詩進入了壹個通俗詩的時代。
冰心受泰戈爾的影響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必然的因素。兩人都在富裕溫馨的家庭中長大。泰戈爾說,“我年輕的時候,最大的好處是我家裏彌漫著文藝的空氣。”冰心的媽媽也是個有文化的人,喜歡看書。冰心說“我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少年冰心深受家庭影響,五六歲就開始進入書的世界。泰戈爾哲學的核心是泛神論。“愛”成了他解決壹切糾紛、實現理想的基本力量。冰心從小進入教會學校,接受了“愛每壹個人”的基督教含義,這與泰戈爾的“愛的哲學”壹脈相承。所以冰心很容易就接受了泰戈爾的哲學。她早期詩歌和散文創作的主題是“贊美母愛、童心和自然”。《鳥》是壹本關於兒童心理的小詩集。描寫了孩子對母親的愛,以及孩子眼中的奇幻世界。冰心受此啟發。不僅在思想上,在藝術上,星星和春水可謂中國版的鳥。
只有冰心獲得了泰戈爾思想和藝術的精華,成為“泰戈爾最著名的私人弟子”(徐誌摩《泰戈爾來中國》)。
6、印度佛教的聖物——金花:印度的聖樹——玉蘭,是壹種開著金色碎花的植物。翻譯過來也是“Zhanboga”或“Zhanboga”。
7.關於《羅摩衍那》:古印度人不重視自己的歷史,尤其不重視系統地記錄自己的歷史。而是以童話的形式講述古代重要的歷史事件或英雄事跡。《羅摩衍那》是壹首印度敘事詩,據說是螞蟻寫的。現在的版本形成於公元二世紀。全書共分七卷,有* * * 24000個贊,都是描寫拉瑪的生活。《羅摩衍那》又名《羅摩傳》,是印度歷史上最著名的兩部史詩之壹。像明星這樣的印度教神很多,壹些贊美通俗神的事跡至今仍深入人心。羅摩衍那和另壹個摩訶婆羅多就是代表。在印度沒有記載歷史的中世紀,它甚至是歷史。這兩部史詩氣勢恢宏,足以與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相媲美。這些往往與宗教聯系在壹起的傳說,至今仍在印度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他們思想、行為、道德觀念、生活模式的規範。
8.關於文中的禱告:在宗教盛行的印度,大多數印度人都信仰宗教。印度人認為信仰宗教是天經地義的,而不信仰宗教則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宗教在印度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多數印度家庭都有祭壇或祈禱室。禱告是與神交談,讀聖經是聽神與人交談。很多人把禱告比作屬靈的氣息,聖經是屬靈的食糧,兩者都是屬靈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9.意象————————詩歌的意象是詩歌中表達思想感情的對象。壹起表白可以是壹件事,也可以是幾件事。都叫形象。
意境——所謂“意境”,是作者在詩詞、散文中通過意象描寫所表達的境界和意境,是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同時也包括作者誘發和發展的審美想象空間。
中國古代詩歌意境的特點是:①虛實結合;②場景的交融。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景物融合方式:
①情緒來源於對場景的觸動(先有場景,後有情緒)②情緒來源於場景。
③以情為景(先情後景)④以景抒情。
(1)觸景生情,情由景生。②風景因愛而生,風景因愛而生。
(3)情景語言愛情語言,情景交融。4場面略顯煽情直白。
第六,教學過程
(1)用情感句引子(劉勰說:“寫小品的丈夫感動辭職,觀者穿上小品,進入意境。”)
20世紀初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使這個古老國家的人民陷入貧困和無知。為了喚醒沈睡的巨人,兩個偉人應運而生。壹個是民族解放運動領袖聖雄甘地,壹個是印度現代史上最偉大的文化巨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在人們的印象中,泰戈爾是以偉大的“歌唱家和哲學家”的身份出現的。他的作品在本世紀初開始在中國與讀者見面,對冰心、鄭振鐸、郭沫若、徐誌摩等中國現代作家的早期作品影響很大。幾十年來,泰戈爾壹直是中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壹。今天,讓我們壹起來欣賞泰戈爾詩歌的藝術魅力。
2.學生:世界上有壹本書是永遠讀不完寫不完的,那就是母愛!
母愛就像壹首田園詩,遙遠而純凈,優雅而輕盈;
母愛是壹幅山水畫,洗去鉛雕,留下清新自然;
母愛像壹首深情的歌,悠揚悠揚,輕聲吟唱;
母愛是壹股暖風,吹散了積雪,帶來了無限的春天。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以忘記壹切,但我們不能忘記母親給我們的壹切...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泰戈爾的詩來感受偉大的母愛。
3.在歌曲《母親的吻》中導入,讓歌曲中的深情傾訴撥動學生的心弦。
這是壹首在20世紀80年代流行的歌曲。歷經20年的淘洗,今天唱起來依然特別感人,也許是因為它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也唱出了孩子對母親的心裏話。這種情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種情感不會有地域界限,這是人類共同歌唱的永恒主題。
有人曾用充滿童心的筆描繪過這種情感,寫過天真無邪的詩。這是泰戈爾。
今天,我們來欣賞泰戈爾的《金花》,壹首以母愛為主題的散文詩。讓我們期待壹場美麗的洗禮吧!
4.(播放歌曲《魯》進入新課)妳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誰能告訴我這首歌表達了什麽樣的感情?學生們回答。(老師導入)對!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高尚最美好的,母子之愛是全人類相同的情感。今天,我們來欣賞壹下表達母親和孩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花》。
(2)朗讀——從整體上把握詩歌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葉聖陶先生說:“背誦是壹種結合心、眼、口、耳的學習方法...深情地去感受,是壹種可貴的狀態,不知不覺中,內容和道理就成了讀者自己的東西。學習語文就要達到這種境界,終身受用不盡。"
朗讀既是語感,也是技能;既有文學性又有審美性。朗讀要做的事:
(1)循序漸進。讀詩時,學生的情感要自然地與作者的情感融為壹體,讓學生真正做到讀得流暢,讀得有感情。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
(2)把握語氣。壹首詩反映出來的總的情感傾向就是情感基調,讀詩的主基調就是讀調。要讀好壹首詩,抓住中心,首先要抓住基調。因此,在初始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朗讀,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朗讀的語氣,為理解詩歌打下基礎。
(3)體驗情緒。在理解詩歌時,要註意講解和朗讀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去深入理解。感受和欣賞其節奏韻律之美,體會其思想、藝術、情感的魅力,增強詩歌語感。
(4)在教學中可以采用集體朗讀、小組朗讀、男女聲朗讀的方法來朗讀詩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