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紀80年代以來,楊煉的詩歌逐漸從現實關懷走向對更深層、更深刻的民族傳統文化和人生意義的“尋根”。他寫下了《雁塔》、《諾日朗》、《半坡》、《敦煌》、《西藏》等壹系列詩篇,試圖在“自然、歷史、現實、文化”四個維度上建構壹部東方史詩。強烈的生命哲學意識構成了上述詩歌的重要審美特征。比如大雁塔,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為背景,呈現出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大雁塔不僅是文化的承載,也是生活的體現。這首詩以強烈的現代生活意識和以“人”為主體的重構,顛覆了舊的文化傳統。
(3)在意境方面,楊煉以復雜密集的意象和意象群來演繹自己的思想,建立了由若幹獨立而又有內在聯系的單元組成的詩歌構成體系,從而構建了多重空間結構。《禮魂》由三組詩組成,《半坡》展現了人的存在,《諾日朗》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每組詩都由幾個篇章和意象連接著不同的層次。
(4)楊煉的詩歌在反思東方文化和探索史詩方面對當代詩歌做出了貢獻。但有些詩歌過於理想化,對歷史文化的學術反思缺乏詩歌的情感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