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是詩歌中的壹種抒情方式,即通過景物描寫來抒情。它與對比不同:對比是通過描寫環境來表現人物的壹種方式;借物抒情是壹種抒情方式,是指詩人在創作時不直接抒情,而是通過景物來抒發感情。
比如王維的《山居秋夜》,就是壹首以風景為主要題材的山水詩。詩借助視覺、聽覺和靜謐,展現了秋夜山林中清新、寧靜、自然的景色,從而表現了詩人對山林生活的熱愛和內心的平和寧靜。是典型的用景物來抒發自己感情的詩。
壹般來說,借景抒情的詩歌主要是描寫景物的,也就是說,景物是詩人要著力表現的對象,詩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隱藏在景物的描寫中;但如果詩歌重在表現人物,不管這個人物是作者本人還是他塑造的對象,那麽詩中的景物往往是詩人為了襯托人物而進行的環境描寫。
2、用風景結情懷
它是壹種以景物結束壹首詩的方式,是指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詩突然轉向寫景物,以景物而不是情感結束全詩。運用這種手法,讀者可以在景物的描寫中馳騁想象,領略詩歌的意境,使詩歌具有無窮的魅力,產生“言不盡,意不盡”和“此時無情勝於情”的藝術效果
比如王昌齡的《從軍》,詩的前三句都是抒情的,說到“邊塞愁”就用了“生生不息”這個詞。那麽結尾句如何用有限的七個字表達“無盡”的悲傷呢?然而,在最後壹句中,詩人用壹種溫和的筆觸來解決與場景的感情。軍內買酒飲樂的場面過後,突然出現了壹輪明月照長城的廣闊荒涼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起伏不平,秋月高照,場面壯麗而悲涼。妳對此有何感想?是無限的鄉愁嗎?是立功之誌,還是對現實的悲哀?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
第三步:興奮起來
興起,又稱“興”。朱說:“有興趣的話,先說點別的,把妳念叨的字引起來。”。簡單來說,“興”的作用就是“引”,用別的東西把要表達的東西引出來。因為起“引子”的作用,所以往往以壹首詩或壹段(如果是長段詩的話)開頭。詩歌中的景物描寫也具有“興”的功能
比如蘇軾的《東坡詞》第壹句“雨洗東坡,月色清”,描寫的是雨後月下東坡的壹幅清凈落寞的畫面。正是這美麗的風景,讓這位自稱“野人”的詩人在“漫步城市”之後,又走出去了。也就是說“雨洗東坡,月色清”的景物描寫,引出了“人走如野人”這句話對詩人行為的描寫,這樣第壹句的景物描寫就有了壹種振聾發聵的效果。
4.用風景來描述季節、地點或天氣情況。
詩歌強調含蓄的意象,不僅在表達思想感情方面,而且在說明季節、地點、天氣情況等方面,也常常用景物描寫來表現,而不是直接說出來。比如柳永的《雨鈴》開頭的“天冷淒然,亭子已晚,卻是陣雨初起”,既描寫了送別時的悲涼環境,又說明了季節(秋天的壹個傍晚)、地點(亭子)、天氣情況(陣雨初起)。再如杜甫《書香》詩中的第二句“在絲城附近的壹片深松林中”,這是對第壹句“名相祠在何處”的回答。所以先交代了武侯祠的位置,同時也描寫了祠堂的肅穆環境,表現了詩人參觀祠堂時的崇敬和肅穆態度。又如李白《聽蜀僧君彈琴》中的“山雖黑,秋雲堆天,我不感變化”,第壹次解釋了時間和天氣。詩人用“不知不覺”來解釋時間和天氣,表現了他聽琴時的陶醉狀態,從側面襯托出蜀僧高超的琴技。這個景物描寫的功能很好理解,就不多說了。
5.過渡
在談景物描寫在詩歌中的過渡作用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就像我們的感情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壹樣,在詩歌中,詩人的感情也可能因為眼前景物的影響而變化。也就是說,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可能是單純的,也可能是由喜轉憂,由悲轉喜。如果壹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發生了變化,眼前的景象可能就是他情感變化的原因。這樣,詩歌中情感變化之間的景物描寫可能具有過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