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舊體詩的構成沒有明確的定義;在詩歌創作最繁榮的元代以前,包括唐代,詩歌寫作的結構都沒有壹定的規律。但後人在分析了當時詩人的大量作品後發現,啟蒙、傳承、轉化、組合成為詩人約定俗成的規則。因此,直到元代才明確規定詩歌的文本結構要遵守起承轉合的基本規則。
分析現代詩歌的文本結構,會發現每壹首詩,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都遵循著起承轉合的規律。先讀壹首五言詩。
壹陣冷風從遠處的天空吹來,妳在想什麽,老朋友??
大雁從不回答我,江河湖海被雨水淹沒。
壹個詩人應該小心繁榮,然而魔鬼可以困擾壹個流浪者。
應該是* * *謀殺,把詩扔給他,他在那裏把自己淹死在米洛河裏。
(杜甫:《致天空盡頭的李白》)
這首詩的第壹句和第二句是“氣”。詩以對李白被對流(夜郎)投入末日的回憶開始,標題是開頭順序;第三句和第四句是“承”,第壹句和第二句還是寫對李白的緬懷;第五、六句轉到關於李白經歷的討論:文章忌諱壹種開放的生活(逆境時寫名篇容易),奸雄小人最喜歡好人犯錯。;第七句和第八句是“和”,總結全詩,指出李白和屈原有著共同的恩怨,為他們寫下這首詩。這種融合,已經回應了當初對李白的懷念。
絕句的構成也是起、承、轉、合,壹般以壹句為單位,第壹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轉,第四句是合。我們來看壹首五言絕句:
太陽在西山附近慢慢下沈,黃河流入東海。
更上壹層樓,看得更遠
(王誌煥:在鷺宿)
這首詩的第壹句是從我在鸛塔上看到的寫的;第二句延續第壹句,繼續寫妳在鸛樓看到的;第三句轉向詩人的行動和願望;第四句繼續寫第三句的意思,同時扣掉詩的題目,收全詩。
最近學寫了壹首四行詩《歸賦》,按照起承轉合的規律構思。我的拙作如下:
成千上萬的綠葉和成千上萬的黃金,
淡淡的香味出賣靈魂。
武岡玉兔釀桂酒,
嫦娥不後悔離開這個世界。
(雪松拙作:《桂頌》)
第壹句是“氣”,破題寫桂花的葉和花。第二句是“成”,續寫桂花,寫桂花香;第三句是“轉”。用神話,寫吳剛和玉兔在月宮釀桂花酒,還是不跑題;第四句是“他”。與以往相反,詩人寫的是月宮荒蕪,嫦娥寂寞卻回不了人間的套路。他們寫嫦娥因桂花酒癡情月宮,不悔人間,從而強調桂花之美。這種趨同,回應壹兩句話,突出主題。
對於我這種拙劣的作品來說,只是在章法方面,但在格律和修辭方面還差得很遠。以此為例,讓我開懷大笑,慷慨解囊。請證明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