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文本賞析1以“我”的口吻展開內心獨白是抒情詩中最常見的方式。《故鄉》以第壹人稱“我”為中心,講述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和對故鄉的向往。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雖然是壹首情詩,講述的是詩人“失戀”的痛苦,但與普通的感傷、飄渺的情詩有很大的不同。詩人並不止步於訴說個人的痛苦,也沒有過多的宣泄自己的情緒。而是在壹次“冷靜的回憶”和“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中,將對家鄉的熱愛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結合在壹起。如何拓展詩人的情感空間,如何讓“抒情”的境界更加開闊和深邃,是解讀這首詩的關鍵點。
這首詩以第壹人稱“我”為中心,但詩人以收獲後回到河邊的船夫為開頭,進而帶出帶著痛苦回到故鄉的自己。這種寫法有點類似於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齊興”,即他先說點別的,以喚起他所吟誦的詞。在“船夫”和“我”的比較中,“痛苦”被比喻為壹種收獲和壹筆財富。在這個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僅具有某種具體的感受力——“珍惜”會給人以沈重的感覺,詩人也表達了自己對“痛苦”的獨特理解:在人的壹生中,它既是壹種不幸的感受,也是壹種珍貴的體驗。在這段話中,詩人避免了直抒胸臆的做法,營造了凝重而深遠的抒情氛圍。
在接下來的詩句中,詩人開始為他的家鄉吟唱。在他的作品中,故鄉不是簡單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流和山脈不僅是我們眼前的自然,還與詩人記憶中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有關。他們歡迎詩人的歸來,撫慰他內心的痛苦。在這篇文章中,詩人使用了不同的句型。首先是這個問題──「妳能治愈愛情的痛苦嗎?」“妳能答應再給我安寧嗎?”——詢問家鄉能否接受他的回歸;然後有壹句比較的話──「我曾在清涼的溪邊看海浪嬉戲,/我曾在岡川邊看船只駛過」──開始對往事的回憶;最後還有壹句感嘆句——“永遠忠於妳”——表達對家鄉同胞的感激之情。隨著句法的交替,詩歌的詩句本身就像壹條大河的波濤,壹浪接壹浪地前進,開辟了豐富的情感空間。
然而,在家鄉張開雙臂擁抱“我”的那壹刻,詩人的語氣又急轉直下。“但我知道,我知道,/愛情的傷痛不會很快痊愈。”剛才對故鄉的呼喚換成了深深的懷疑,故鄉接納了“我”,卻無法真正趕走胸口的痛,詩如泉湧。在最後壹節中,對“痛苦”的思索被引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詩人的聲調又變高了。地球人與人之間的痛苦,人與故鄉的距離,也都轉化為神與人之間的恩賜與接納。愛情的“痛苦”來自於神靈的安排,是無法消除的,因為“痛苦”和“愛情”壹樣,是壹個“凡人”真正的生命本質。詩的結尾——“所以就讓它存在吧。我是凡人;/生來就是愛與苦”──諺語有壹種力量,讓前面湧動的情緒突然凝固,獲得壹種生命的形狀。在“凡人”與“神”的宗教結構中,心靈因為痛苦而更加崇高。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這是壹首獨白式的愛情詩,但詩人並沒有沈溺於自己的情感宣泄,而是將對家鄉的熱愛和對人生永恒的思考與痛苦的思索結合在壹起。在展開的方式上,詩人也表現出了高超的駕馭能力。整理有序的詩節,加上他內心的喃喃低語,更像是壹條舒緩流動的河流。雖然詩人運用了感嘆、疑問等句式,形成了壹種吟誦的效果,但壹種自省、思辨的聲音也貫穿了全詩,中和了情感的強度,使全詩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放松,充滿了曲折,在痛苦中激蕩,在激蕩中內省,在肯定中否定,形成了辯證而復雜的張力。在這種張力中,才能展現豐富交錯的情感空間。
故鄉文本賞析2魯迅在《故鄉》的結尾寫道:我想:我已與閏土隔絕至此,但我們的後代仍在憤怒。紅兒不是缺水嗎?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壹樣,大家分開...但是,我不希望他們因為要在壹起而活得像我壹樣辛苦,我也不希望他們活得像閏土壹樣辛苦。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活過。
結合《故鄉》全文,深入思考魯迅的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故鄉》所關註的,其實是人際關系發展中的兩個周期性的節日。第壹個循環節是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到成人魯迅和成人閏土的關系變化。這是壹個完整的循環節,既有前壹項(青年魯迅與青年潤土的和諧美好關系),又有後壹項(成年魯迅與成年潤土的差距:“我與潤土如此隔絕”)。說真的,這個循環的節日,其實是過去重復的人際關系的無盡鏈條中的壹環,是無數個這樣的惡性循環節日中的壹個。包含了魯迅對中國整個社會思想史和社會關系史的總結和概括:人與人之間本來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會,到了成年,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隔閡,心與心之間無法相通。魯迅認為,他和閏土之間,已經造成了這種惡性循環節,沒有挽回的余地。但也有第二個循環節,即少年水生與少年宏子關系向成人水生與成人宏子關系的轉變。這是壹個未完成的循環,只有前壹項,沒有後壹項。就像當年年輕的魯迅和年輕的潤土壹樣,水笙和紅兒依然保持著處女之戀,兩顆心之間有著和諧美好的關系,但他們的未來會怎樣呢?像魯迅和潤土壹樣疏遠嗎?這是魯迅著力解決的問題。他希望他們不要走老路,從他們這壹代開始,打破中國社會思想和社會關系的惡性循環,從而走上新的發展道路,開始新的生活,壹種從未經歷過的生活。《故鄉》的整個劇情鏈條其實就是由這兩個圓形的板塊組成的,可以簡單表述為:
在我看來,所有關於故鄉的描寫,都可以在這兩個圓形的板塊中得到理解,故鄉的主題意義也存在於這兩個圓形板塊的關系中。
在分析青年魯迅與青年潤土的關系時,有壹種觀點認為,魯迅有意表現農村勞動人民子女的聰明、勇敢和智慧,以及城市富家子弟所缺乏的廣博知識,從而反映了魯迅向勞動人民學習的願望和要求。表面上看,這種分析似乎有道理,但如果深究,其實與魯迅的本意大相徑庭,可謂“萬裏挑壹”。因為這種分析,不知不覺中,兩個密不可分、和睦相處的孩子被分了等級,被分了優劣,被標了高低,這恰恰是魯迅和潤土後來分開的根本原因。魯迅說:“我不知道別人。在我自己的心裏,我們之間好像總有壹堵高墻,把我們隔開,讓大家的心印不出來。”這就是我們古代的智者,所謂的聖賢,把人分為十等,說的是各不相同。雖然現在已經不用它的名字了,但是鬼還是存在的,而且變得更厲害了,連壹個人的身體都有了相等的差別,以至於手不禁被當成了腳的下等外星人。”(魯迅:《插曲序與作者自傳》。)青年魯迅和青年潤土之間的和諧關系,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分清彼此的區別和優劣。年輕的魯迅並不因為潤土是貧農家的孩子而感到任何輕視,年輕的潤土也不因為小說是年輕的魯迅眼中寫出來的而被視為異類,他也沒有任何優越感,所以表現出對年輕的潤土的仰慕,但我們永遠不能認為年輕的潤土天生就高人壹等。試想,如果我們把青年潤土可愛形象的塑造,看作是魯迅與潤土的壹種比較,看作是對勞動人民的壹種單純的贊美,看作是魯迅渴望向勞動人民學習的壹種表現,那麽,魯迅後來對潤土麻木迷信的描寫,是否可以解釋為魯迅對勞動人民的蔑視,是魯迅反對向勞動人民學習的壹種表現呢?總之,這種觀點已經脫離了上述全循環壹節的分析,簡單地從魯迅的壹些描寫中推導出自己的結論,結果已經脫離了魯迅的本意。只要把上面列舉的兩個循環段結合起來,我們就會清楚地看到,魯迅對青年魯迅和青年潤土的描寫,重點是他們之間的和諧關系。宏子與水生的關系是青年魯迅與青年潤土關系的重演。在對宏子和水生關系的描述中,我們只看到了他們的和諧和愛情,而沒有對他們進行比較,所以青年魯迅和青年潤土關系的本質是壹樣的。從和諧到疏遠,是尋圖與魯迅關系變化的主要軌跡。
魯迅與潤土之間的“鴻溝”是怎樣形成的?魯迅攻擊的是把人分成不同等級的封建等級制度。是這種制度影響下的封建等級觀念,是維護和執行這種制度的封建禮教制度。這壹刻我很激動,卻不知道怎麽說。我只是說,“啊!潤土兄弟-妳在這裏?..... "然後我有很多話想像珠子壹樣噴出來:角雞,跳魚,貝殼,蛤蜊,...但是總覺得好像被什麽東西堵住了,吐不出來。
他停下來,臉上流露出喜悅和悲涼;他的嘴唇在動,但他沈默不語。最後,他態度恭敬,清晰地喊道:“先生!..... "我們似乎打了個寒噤;我知道我們之間有壹道很深的屏障。我也不會說話。
顯然,潤土對魯迅仍有好感和愛,但此時,他已不能像以前那樣平等地對待魯迅了。他已經把魯迅當成了另壹個在觀念上與自己不同的人,當成了“大師”,所以他很難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這兩顆心顫抖著想要壹起搖動,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界限最終還是把兩顆心分開了。可以說,這個描寫是《故鄉》全文的高潮和亮點,“主人”二字是這個描寫的重點。由此可見,《故鄉》的中心在於揭露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等級觀念對人與人之間正常關系的隱形破壞作用,是“封建思想吃人”主題上的變奏。
“哎,妳怎麽這麽客氣。妳們以前不是自稱兄弟嗎?還是那個:荀哥。”媽媽高興地說。
“哦,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麽規矩了。那時候我還是個孩子,不懂……”潤土說,又叫水上來拱...
這裏所說的“規矩”和“明白”,就是根據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等級,用不同的態度對待人們的封建禮儀。在中國封建社會,壹個人從童年到成年,首先受到的就是這種“規則”的教育和訓練,而當他習慣了這些“規則”,“理解”了這種關系,就再也不能以真情待人,人與人之間就很難形成真誠的情感交流,於是青年魯迅與青年潤土之間真誠和諧的關系就被徹底破壞了。這是魯迅《故鄉》所包含的最大的悲哀和痛苦。
此外,生活的艱辛也是讓人精神扁平化的重要原因。"多子、饑荒、苛稅、兵士、土匪、官吏和士紳,這壹切都使他看起來像個傀儡."“他只是覺得苦,但他無法形容”——潤土在持續的生活壓力下變得麻木。就連魯迅也在“硬展”中失去了少年時那種輕松活潑的心情。這種心態不利於人們感情的自然表達,也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這也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給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同情設置了嚴重的障礙。為什麽連魯迅的話也不能只在腦子裏打轉,不能像以前那樣和潤土暢所欲言?因為他不再有童年時無憂無慮的心情。也可以看出魯迅在《故鄉》中對人民痛苦的物質生活的描寫,融入了他們精神被窒息,人與人之間正常關系被破壞的中心主題。有的同誌只把《故鄉》當作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物質生活的小說。我認為是片面的,不足以概括故鄉的整體意義和全部意識形態功能。人們很容易感覺到,當我們說潤土精神麻木的時候,其中包含了他在政治上被壓迫,經濟上被剝削的物質生活的痛苦經歷。但我們說他的物質生活痛苦,並不意味著他的精神已經被摧毀和麻木。在我看來,這兩者的關系也可以從《故鄉》中兩個循環段的關系來解釋。
《故鄉》中的上述兩個圓形節日,並沒有包括主角,豆腐美人楊二姐姐,因為這個人物,在我看來,只是這兩個圓形節日的壹個重要的、必要的補充因素,作為它們的陪襯出現在小說中。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封建禮教制度割裂了魯迅和潤土,但並沒有完全摧毀他們內心的親情和愛情。他們把潤土壓迫到麻木和迷信,但他們沒有摧毀他的善良和忠誠。《豆腐美人》中的大嫂楊二是壹個對封建等級制度下的人變得不真誠的資產階級人物。她在魯迅面前攀附親戚,拉朋友,其實沒有感情;表面上的壹句贊美,其實只是為了得到什麽。在她的身上,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封建禮教所能造成的更為嚴重的後果:它澆滅了人與人之間的任何溫暖,使之成為虛偽話語掩蓋下的相互掠奪的冰冷關系。
在家鄉現實的人際關系中,只有水笙和紅兒的關系是正常而美好的,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會不會回到魯迅和潤土走過的老路?這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魯迅不希望他們像自己,像飛躍地球,更不願意像楊二的小姑子那樣以“硬姿態”生活,但能實現嗎?如何實現?魯迅對此並不完全了解。
以上是《故鄉》的主要內容。“閏土時代壹去不復返了!”這是我們談論家鄉時常見的陳詞濫調。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但在某種意義上又不完全對。封建等級觀念和封建禮教真的消失了嗎?眼前這些用天真無邪的眼神聽我們講解故鄉的同學,真的能避免日後魯迅與潤土關系的改變嗎?他們之間真的可以不再分離嗎?故鄉問我們的問題還沒有完全過時,所以還是有現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