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動靜:壹句描寫動態場景,壹句描寫靜態場景,常結合對比手法。稱之為動靜結合或動態對比等等。比如陸遊的《初夏居幽》,“水滿之時,有時能見蒼鷺,草深則蛙遍。”
3.旋律:也是壹種陪襯。可以說是以聲為靜,即詩中有對聲音的描寫,如“長安深秋”,“星碎時,雁渡,簫沾樓”。有時候可以結合運動來看。
4、視角: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角度來描述景物。比如2011山東卷中國詩詞鑒賞褚光熙的《詠山泉》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寫山泉。
擴展數據:
關於風景的古詩:
1,李清照(宋)-“壹截梅,香藕殘玉在秋”
花開花落,流水潺潺。壹種相思,兩處閑情。
花自漂,水自漂。壹種離別相思,牽動兩個閑愁。啊,不能排除的是,這份相思,這份悲傷,剛剛從緊皺的眉宇間消失,隱隱糾結在心頭。
2.白居易(唐代)-《錢塘春遊》
我最愛西湖東岸的美,我看不夠,尤其是綠楊下的白沙堤。
我最喜歡西湖東邊的美景,但我總是看不夠,尤其是綠陰下的白沙堤。
3.辛棄疾(宋)-“菩薩蠻,蜀江西作口壁”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
但是青山怎麽攔河呢?畢竟河水還是會向東流的。
4.納蘭性德(清代)-《長相思,出山之旅》
壹次在山上的騎行,壹次在水上的騎行,還有壹次去關羽的旅行,晚上有成千上萬的燈光。
夜深了,帳篷外面下著雪,雪雪的聲音讓人無法入睡。作者想家了,孤獨了,不禁心生怨恨:為什麽家鄉沒有這種令人不安的聲音?
5、李白(唐代)-《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上半月秋,平羌河映。
巍峨的峨眉山前,掛著壹輪半月形。流動的平羌河上,倒映著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