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正忙著取下舊的桃符,換上新的。?
原文:
鞭炮的轟鳴聲,舊的壹年過去了;溫暖的春風迎來了新年,人們愉快地喝著新釀的屠蘇葡萄酒。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意事項:
壹月:農歷正月初壹,也就是春節。
鞭炮: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聲音。它被用來辟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壹歲除了:壹年過去了。除了,去世了。
屠蘇:“它指的是屠蘇酒,喝屠蘇酒也是中國古代新年的習俗。在元旦的第壹天,全家人都喝這種浸泡在屠蘇草中的酒,以辟邪避疫,從而長壽。另壹種說法是,屠蘇:又名“屠蘇”,“屠蘇”原是闊葉草,南方民俗,有的房屋用屠蘇草粉刷作為裝飾,所以這種房屋被稱為“屠蘇”。?
千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密集。
彎彎:日出時明亮溫暖的樣子。
桃子:符濤是壹個古老的習俗。在農歷正月初壹,人們將申屠和雷宇兩個神的名字寫在壹塊紅木板上,掛在門邊以辟邪。也叫春聯。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第壹次拜丞相,開始自己的新政時寫的。1067年,宋神宗繼位,王安石被任命為江寧知府,隨即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兼講師。為了擺脫宋朝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和遼、西夏的不斷侵擾,公元1068年,諸神召王安石“壹而再、再而三入朝”,王安石隨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他投身政治,主持變法。同年過年,王安石看到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春節,聯想到變法之初的新氣象,便帶著感情寫下了這首詩。
贊賞:
這首詩描寫了大年初壹激動、歡樂、萬象更新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政治革新的思想感情,充滿了歡快積極的精神。
關於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名叫符節,被稱為半山居士。他被封為蜀國公,後改為靖國公。世人也稱之為“王”了。臨川縣鹽步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李青二年(1042),中進士。在位期間,他和兒子王侃、呂惠卿註釋了《詩經》、《尚書》、《周官》,被稱為“新義三經”。他的文筆蒼勁有力,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歌是蒼勁的,清新的。他的許多作品,如《子朔》、《中山日記》等,都已失傳。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等,後人編《周官新義》、《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