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壹個重要藝術特色是運用象征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征主義是19世紀末興起於法國詩壇的壹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日的頹廢來反抗資本主義秩序。
在表現方法上,強調運用含蓄隱喻等手段表達內心瞬間的感受。這壹藝術流派是在五四運動退潮時傳入中國的。戴望舒的早期作品明顯受到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
他創作的壹個重要特點是註重挖掘詩歌中隱含隱喻的能力,用象征意象和意境表達自己的感情。《雨巷》體現了這壹藝術特色。
詩中撐著油紙傘的詩人,寂寞而悠長的雨巷,飄著丁香般憂傷如夢的少女,都不是現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義的抒情意象。
這些意象所指的內容可能都不具體,但我們可以欣賞到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模糊的詩意。社會現實的氛圍,孤獨漂泊的心態,追求高不可攀的希望。
在《雨巷》描述的形象中,既清晰又朦朧,既確定又飄忽。想象創造符號,符號拓展想象。
由於用象征的方法表達情感,詩人的情感心境更加含蓄,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世界,感受到了詩的芬芳和回味。
擴展數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政局動蕩,詩人情緒低落。這首詩寫了將近壹年後,作者將它發表在小說月刊上。
當時的《小說月報》編輯葉聖陶壹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之為“新詩音節的新時代”,並給作者冠以“雨巷詩人”的稱號。這壹年,作者才22歲。
戴望舒壹生與三個女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初戀是施蟄存的妹妹施江年,他的第壹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李娟。
第二任妻子是楊靜,但三個女人沒有壹個能陪他壹輩子,只留下了讓詩人終生難忘的愛情悲劇。
1927年,大革命失敗,戴望舒和杜衡在松江縣施蟄存家中避難。在此期間,戴望舒愛上了施蟄存的大姐施江年。
史江年雖然比他小五歲,但由於受過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性格開朗活潑,富有個性,不像戴望舒那樣沖動憂郁。
兩人性格上的差異造成了感情上的不平衡,而戴望舒小時候壹次天花後臉上留下的疤痕也讓史江年不開心,給兩人的愛情蒙上了陰影。
1928年,戴望舒揚言要跳樓,史江年無奈接受了戴望舒。1931年,他們訂婚了。此時的史江年真的愛上了別人,於是催他出國留學,希望完成學業,保證以後經濟不受阻礙。
第二年,戴赴約去法國留學。沒過多久,法國傳來史江年感同身受的消息。戴望舒難過得不想讀書了。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證明江念已經繼續前行。他當眾打了史江年壹巴掌,隨後登報解除婚約,結束了這段8年的摯愛。?
沈浸在失戀痛苦中的戴望舒,住在江灣公園劉吶鷗的公寓裏,離穆時英家很近。為了撫慰戴望舒的愛情創傷,穆時英把妹妹穆李娟介紹給了戴望舒。
比他小12歲的穆,被戴望舒的清純與美麗迷住了,使他迅速脫離了情感困境。1936年,他們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穆李娟欣賞他的才華,與他走到了壹起。
兩個人的婚姻生活應該很好。可惜戴望舒根本不知道怎麽去愛壹個女人。他在家只關心自己看書寫字,很少和妻子交流。離開他的時候,他後悔了。
他又壹次以死相威脅,但這壹次他沒能把妻子逼回來。1940年冬天,戴望舒無奈簽了離婚協議。戴望舒無奈地再次陷入了愛情的悲劇。?
65438年至0942年,戴望舒與同在大同書印局的抄寫員楊靜相識,並很快墜入愛河。盡管楊靜的父母強烈反對,楊靜還是壹個充滿個性的女孩。她沖破種種阻力,毅然嫁給了比她大21歲的戴望舒。
楊靜在香港長大,嬌小美麗,活潑好動。她結婚的時候才16歲。由於性格和年齡的差異,以及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後不久就出現了感情裂痕,她經常因為生活瑣事吵架。
1948年底,愛上了壹個叫蔡的小夥子,並向戴望舒提出離婚。戴望舒盡了壹切努力去挽回。然而,楊靜的心思肯定是無法挽回的,戴望舒不得不拒絕在離婚協議上簽字。無奈之下,和壹個叫蔡的小夥子私奔了。
百度百科-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