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學上,壹般認為中世紀是指從公元450年左右的羅馬帝國衰落到15世紀的文藝復興,約1000年的時期。其思想文化特征是天主教的強大影響力,以及基督教神學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基督教在歐洲封建社會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恩格斯說:“中世紀是從壹種粗糙的原始狀態發展起來的。它掃除了古老的文明,古老的哲學,政治,法律,讓壹切從零開始。它從衰落的古代世界繼承下來的唯壹東西就是基督教和壹些殘破的、失去了文明的城市。”當外國人入侵羅馬帝國時,他們搶劫和破壞了古代文化集中的城市,造成了古代文化的巨大破壞。基督教必須承擔起從零開始重建文化的任務。
中世紀早期,封建領主熱衷於爭鬥,輕視文化,僧侶獲得了專屬文化教育的地位。基督教在意識形態上的統治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整個文化領域,導致所有文化都染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教會將所有學術納入神學範疇。他們視哲學為“神學的婢女”,視科學為“宗教的仆人”。文學藝術也被用來為宗教服務。詩歌是用來寫贊美詩和祈禱文的,學音樂是用來唱贊美詩的,修辭成了傳道的藝術,散文是用來寫聖徒和教父的自白和傳記的,戲劇是用來表演聖經故事和聖徒的事跡的。到了中世紀,基督教聖經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聖經包括舊約和新約。
舊約是古代希伯來書和記錄的集合,包括神話,經文,法律,歷史書,預言書和詩集。它的內容非常豐富,各種體裁的書匯集在壹起,成為壹本書,價值無限。不僅它的壹些詩歌和記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其他部分也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新約是基督教本身的經典,是關於葉和他的使徒們的傳說、言行和書信。單從藝術價值來看,也應該高度重視。但是,中世紀的基督教會解釋聖經,發明教義、信條和各種規章制度,突出人類在這個世界上要受苦,要謙卑謙卑,服從上帝的安排,把希望寄托在來世。而且聖經是用古文寫的,人看不懂,只能聽和尚講解。
這樣,被壟斷的《聖經》就成了封建統治者壓迫人民的理論依據。直到中世紀末期和宗教改革後,聖經才被翻譯成各種語言。《聖經》對歐洲社會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中世紀教會文學的主要內容是普及宗教教義。體裁很多,有聖經故事、聖徒傳記、祈禱文、頌歌、聖徒言行錄、夢境故事、神跡故事、宗教劇等。這些作品有的頌揚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有的贊美基督的偉大,有的歌頌聖徒。那些為基督教信仰而死的殉道者,那些放棄世俗生活而去聖地朝聖的苦行僧,都是它贊美的對象。他們的事跡被寫進傳記並廣為宣傳。在藝術上,他們有壹種夢幻、朦朧、浪漫的氛圍,更多地宣揚懲罰。
除了教會文學,中世紀的其他文學也未能幸免於基督教思想的滲透,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的史詩以及後來的英雄史詩也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中世紀的騎士文學是半教會半世俗的,帶有更濃厚的基督教色彩。